馬延宏 馬延娟
[摘 要] 近些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給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耕地面積的增多使林地面積大大減少,尤其是陜北地區,其生態環境正在向著越來越惡劣的方向發展,不僅給當地生產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還給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所以要高度重視生態修復和重建工作。退耕還林是生態修復和重建最主要的途徑,大規模退耕還林使得各種生態植物得到了恢復生長。但是,由于陜北地區生態恢復工作難度大,加之受到退耕還林機制的影響,導致陜北地區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面臨巨大的阻力。本文主要對陜北地區退耕還林可持續經營的對策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 退耕還林;可持續經營;陜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2-71-2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同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由于陜北地區生態環境質量不高,所以開展生態修復和重建工作已經迫在眉睫。一些經濟學者曾經對陜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過詳細的分析,發現生態環境落后是造成陜北地區貧窮落后的一大因素。而退耕還林不僅可以改善陜北地區的生態環境,而且可以促進陜北地區經濟發展。
1 可持續經營的概念和理論內涵
現階段,我們可以將可持續經營發展理念的概念歸納為: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是利用科學技術來對其進行適當的管理,對森林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類管理,以此來保持生態系統內部的物種多樣性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此外,在生態系統發展的過程中,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能盡可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一些需求。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發展涵蓋的范圍非常廣,其工作對象包括現有的人工林、自然林,其中人工林就是我們所說的退耕還林。退耕還林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強生態系統的適應力,使生態系統具有的各項功能得到恢復,以此來滿足人類對森林資源的需求。
2 陜北地區退耕還林發展現狀
陜北地區的大多數地區都屬于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水土流失情況非常嚴重。但是,陜北地區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開展退耕還林工作,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些年,陜北地區不僅森林資源的覆蓋面積有所增加,其水土流失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整個陜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尤其是陜北地區的農民,因為他們是退耕還林的主體對象,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
3 陜北地區退耕還林工作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退耕還林工作的不斷推進,因退耕還林帶來的一些弊端逐漸凸顯出來。在陜北地區森林資源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出現生產力低、純林種植面積大以及林分結構單一、森林病蟲害發展嚴重、生態系統穩定性大大降低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森林生態系統的進一步發展。此外,在退耕還林工作長期開展的過程中,仍然沿用最原始的發展與管理制度,這些制度并不能滿足當前階段的發展要求,缺乏制度創新也是現階段我國退耕還林工作開展中面臨的問題之一。所以,為了捍衛數年來陜北地區退耕還林獲取的成果,我們必須針對現階段退耕還林工作暴露出來的問題,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穩步推動工程建設的發展。具體要對國家制定的退耕還林政策及發展狀況進行詳細的分析,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及需求來科學制定發展制度,推動退耕還林工作可持續開展。
4 實現退耕還林可持續經營的對策
針對陜北地區退耕還林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弊端,相關部門要結合這些問題和弊端來制定一個長效的發展機制,同時要對退耕還林工作開展中的各項管理機制進行進一步完善,實現退耕還林法制化管理。由于退耕還林涉及的工程建設范圍非常廣,建設周期相對來說比較長,所以為了取得更好的發展效果,我們需要對現有工程技術進行不斷創新,同時運用科學手段實現退耕還林工作可持續開展。
4.1 考慮經營技術條件的特殊需要
雖然陜北地區開展退耕還林工作已經有很多年,但是不得不面對現實,即使造林多年,但陜北地區的造林保存率卻非常低。數據統計顯示,這些年來陜北地區的退耕還林保存率不足15%,也就是說每一次退耕還林工程項目都有將近85%的森林資源沒有被保存下來,給整個陜北地區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陜北地區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惡劣。
在退耕還林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對植物種子及各種機械工具進行引用時,要遵循林業發展的基本原則,要根據適應性要求來制定恰當的規劃方案,這樣才能將退耕還林的價值發揮到最大。此外,相關部門應加大宣傳培訓活動的開展力度,對退耕農戶進行技術培訓,用科學技術來提高退耕還林后森林資源的存活率,從根本上解決陜北地區退耕還林中植被存活率較低的問題[2]。
4.2 考慮后續產業與經濟發展的配套措施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對推動地區經濟發展來說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因此,在現階段退耕還林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提高對這些退耕耕地的利用率,不僅要關注退耕后耕地的建設,而且要足夠重視退耕后配套后續產業的發展,盡可能幫助退耕農民提高自身的經濟收入。陜北地區是干旱比較嚴重的地區,因此該地的糧食種植并沒有多大的發展優勢,所以為了增加收入,必須另辟蹊徑。
在強化退耕還林工作的過程中,要想保證退耕還林可持續經營和發展,必須依靠產業支撐,要大力發展農林產業,對退耕還林后的森林資源實現產業化經營管理,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退耕還林后的林木經濟價值。退耕還林產業有林果產業、旅游資源產業及畜牧業等,大力發展這些產業是退耕還林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4.3 要以生態移民及新農村建設為契機
移民本質上屬于人口遷移,而生態移民就是將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不適合人們繼續生活地區的人口進行大規模轉移,轉移到生態發展良好、適合人們居住的生態區域中,因此生態移民也被叫稱為環境移民。生態移民可以大大減少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人口密集程度,可以緩解該地區的生態壓力,同時可以使治理工作能順利開展。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主要因素是承受的人口壓力大,人口多,人類活動密度大,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就大。所以,在退耕還林工作開展過程中,要高度重視生態移民,這也是實現退耕還林可持續經營發展的重要途徑[3]。
陜北地區的退耕還林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可以說是同步開展的,因此我們要抓住新農村建設帶來的發展機遇,將退耕還林的發展思想進行進一步宣傳與落實。退耕還林可持續經營發展,不僅能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而且能適當調整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使農民獲取更多的經濟收入。
4.4 制定科學的發展政策,提高后續管理工作質量和水平
退耕還林工作的最大阻礙是農村地區的耕地持有者,耕地是農村地區大多數居民重要的生活保障,加之大多數農民對退耕還林的發展情況不夠了解,導致大部分農民并不支持退耕還林。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大對退耕還林的宣傳力度,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認識。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這是退耕還林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
在陜北地區退耕還林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我們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研究一些適用于當地的管理模式,同時利用這些管理模式來調動農民開展退耕還林工作的積極性,以此來推動我國退耕還林可持續發展。為了取得更好的發展效果,要組建專業的人才發展隊伍,建立健全發展激勵機制,以推進陜北地區退耕還林可持續經營與發展。
5 結語
在陜北地區開展退耕還林,對于陜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及社會發展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要想實現陜北地區退耕還林快速發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所有的退耕還林工作都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開展。其次,由于陜北地區氣候條件及自然生長條件的限制,需要建立自然災害應對機制,防止自然災害對退耕還林建設帶來巨大的影響。不管是制度的建立還是應對措施的制定,主要目的都是推動陜北地區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促進陜北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石建華,喻理飛,孫保平,等.陜北地區退耕還林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林業資源管理,2015(3):151-155.
[2]于梅.大通縣退耕還林可持續經營策略[J].中國科技縱橫,2014(9):228.
[3]呂學藝,閆強.陜北地區退耕還林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探討[J].現代農村科技,2016(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