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存 袁茹 蘇凱強
[摘 要] 晚疫病對馬鈴薯的危害極大,是馬鈴薯生產過程中一種重要的病害類型。如今,隨著甘肅省華亭市對馬鈴薯產業的不斷重視,當地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但是晚疫病的發生在不斷加重,對馬鈴薯產業穩步發展帶來了很大阻礙。本文針對華亭市馬鈴薯晚疫病逐年加重的原因以及侵染循環規律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的防治對策,期望能對華亭市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馬鈴薯;晚疫病;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2-105-2
1 基本概況
華亭市地處甘肅省東部,年平均氣溫7.9 ℃,無霜期168 d,年平均降水量607 mm,年均日照時間2 136 h,雨量較多,氣候濕潤。華亭市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玉米和馬鈴薯,目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2.32萬hm2,其中馬鈴薯種植面積占15%。因此,馬鈴薯產業在當地農業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 馬鈴薯生產現狀及發病情況
華亭市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積極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馬鈴薯產業,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提升,產量和產值也較過去有了很大提升。但是,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呈不斷加重之勢,成為阻礙華亭市馬鈴薯產業發展的一大毒瘤。相關調查顯示,2017年,華亭市馬鈴薯種植面積0.30萬hm2,晚疫病大流行,損失率30%~50%;2018年,華亭市馬鈴薯種植面積0.30萬hm2,其中0.12萬hm2馬鈴薯感染了晚疫病,造成20%~30%的損失;2019年,華亭市馬鈴薯播種面積達0.27萬hm2,晚疫病大流行,損失率30%~50%。
3 馬鈴薯晚疫病癥狀、病原及侵染循環
3.1 晚疫病癥狀
病菌菌源主要侵染葉、莖、薯塊,在病薯內越冬。葉片受害后,先在葉尖或葉緣出現暗綠色水漬狀病斑,逐漸擴大,呈黑褐色焦斑,潮濕時病斑邊緣產生一圈白霉,在葉背面特別明顯。發病嚴重時,成片的植株變得焦黑,散發特殊的腐敗臭味。馬鈴薯的莖部及葉柄部出現病害之后,病斑呈線條狀褐色,病情較重時葉片發生萎垂,呈現卷縮狀,最后導致整棵植株黑腐,田塊中出現大片枯焦現象,有明顯的腐敗臭味。馬鈴薯塊莖出現病害后,呈現褐色病斑,呈凹陷狀,切開后病斑呈鐵銹色,深淺不一。
3.2 病原物
馬鈴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侵染引起,致病疫霉屬卵菌門卵菌綱腐霉目腐霉科疫霉屬。疫霉菌所引起的植物病害常具有流行性和毀滅性,故稱為疫病。疫霉屬是一個大屬,其中主要危害馬鈴薯的為疫霉屬模式種,常常會引發晚疫病。20~23 ℃最適宜菌絲生長,19~22 ℃的溫度條件有利于形成孢子囊,10~13 ℃溫度條件下游動孢子形成,孢子囊在24 ℃、97%左右的濕度條件下形成芽管。因此,陰雨潮濕的環境條件有利于發生晚疫病。
3.3 侵染過程和侵染循環
馬鈴薯晚疫病最初侵染源是那些發病不是很嚴重的馬鈴薯塊,冬季貯藏入窖進行越冬。第二年與健康的薯種一同進行播種,隨著溫度的不斷升高,病菌活動量越來越大,病菌侵染幼苗莖稈,蔓延至地面,在合適的溫度與濕度條件下,病斑有孢子囊生長,對馬鈴薯葉片造成侵染,并感染周圍的健壯葉片,在侵染不斷加劇的情況下產生大量的病葉與病株。如果遇到溫暖潮濕的天氣,會導致整塊田地發生晚疫病。
4 馬鈴薯晚疫病逐年加重的原因
4.1 氣候因素
近幾年,華亭市7—8月連陰雨天氣頻繁,為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特別是連續多日陰雨或霧、露天氣,最有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病菌的侵入、蔓延和流行。天氣干燥,雨水少,空氣濕度在75%以下,病害不發生或發生輕微。2017—2019年,連續3年華亭市馬鈴薯晚疫病均呈中等偏重發生。2017年7月4日,華亭市馬鈴薯田塊開始出現晚疫病,7月中旬田塊發病率達到35%,超過62%的植株出現病害,達到二級嚴重程度。2018年7月8日,華亭市馬鈴薯田塊出現中心病株,7月中旬出現大量的晚疫病株,病田率達到56%,病株率達到63%,危害程度為二級。2019年7月9日,華亭市馬鈴薯大田顯病,同時快速蔓延,8月18日病田率達80%、病株率達90%,達到三級嚴重程度。
4.2 品種抗病性不強
在晚疫病抗性方面,不同品種有著很大的差異,抗病能力差的馬鈴薯品種發生晚疫病的概率較高,而且病情發展快,造成的危害比較嚴重。目前,莊薯3號、青薯9號和費烏瑞它、克新1號等是華亭市的主栽品種,種植品種相對較多,而且有的品種多年連續種植,反復留種,沒有進行及時更新、更換,導致一些馬鈴薯抗病能力較低,加大了病害發生率。現如今,華亭市雖然引進了幾個新品種,但是這些品種受某些條件限制,還未能大面積生產應用,所以總體而言適合華亭市栽培的抗病能力強的馬鈴薯品種較少。
4.3 種薯帶菌、土壤帶菌
帶菌種薯是晚疫病的重要傳染源,秋季馬鈴薯收獲之后,由于采收措施和貯存不當,造成馬鈴薯爛窖、感染情況非常嚴重,致使很多種薯都攜帶病菌。由于華亭市馬鈴薯種植戶大都是自己留種,春季種薯出窖時好薯和病薯同時出窖,混雜在一起,增加了種薯感染率。這樣的帶病種薯播種之后,病菌在有利的土壤溫濕度條件下迅速傳播,引發田塊中出現大量病株,向周圍健康植株進行傳染。同時,一些病殘體在土壤中大量存在,攜帶很多病菌,增加了感染率。結薯期,孢子囊在病株上脫落掉入地面,有的隨著澆水進入土壤中,對馬鈴薯的根莖造成危害,加重疾病傳播。
4.4 栽培管理不科學,種植方式不合理
對華亭市馬鈴薯種植田塊進行定點調查發現:一是氮肥和磷肥使用量較大,不重視鉀肥的使用;二是種植密度過大,田塊通風透光性不好,且不注重及時中耕除草,對馬鈴薯的秧苗生長造成很大影響,造成其抗病能力低下,加重晚疫病的發生;三是重茬種植、持續連作,不重視馬鈴薯的田間管理,造成病殘體較多,加重病原傳播;四是當地馬鈴薯產業發展過程中,在科學規劃方面存在很大不足,種植模式不科學,病害流行期間植株相對高大,倒伏現象明顯,加大了種薯帶菌量,提高了疫病發生率。
4.5 科學防治意識淡薄
目前,在華亭市馬鈴薯晚疫病防治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藥劑防治。在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過程中,農戶缺乏足夠的重視,很多農戶都是到病害中晚期才開始用藥防治,由于防治不及時、措施不當,延誤了最佳的防治時間,而且不注重藥劑的合理應用,盲目用藥現象普遍存在,導致防治效果不理想。
5 馬鈴薯晚疫病防治對策
5.1 選用抗病品種,實行區域種植
在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過程中,應充分結合華亭市馬鈴薯生產實際,在選擇適合當地種植品種的同時,優選一些與當地生長條件相符合的高效抗病品種,加強試驗研究,提高栽培技術水平,堅持良種引進和良種繁育的策略,實現良種和高效栽培技術充分結合,推動華亭市馬鈴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5.2 正確選地選茬
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性較好和地勢平坦的地塊,前茬以種植小麥、玉米和豆類作物的地塊為宜,避開茄果類作物。
5.3 消除晚疫病的初侵染源
科學合理地選種,首選脫毒種薯,并做好種薯處理。切種時對切刀消毒,二次淘汰病薯,對切好的種薯進行藥劑拌種。
5.4 科學管理,合理密植
科學合理整地,冬前深耕曬地,耕作深度保持在30 cm;播前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適量控制氮肥。對于馬鈴薯早熟品種,可以采用大小行的方式進行種植,晚熟品種采用單行種植方式,并做好中耕除草工作。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及時培土,封壟過程中大培土,培土時注意不能埋住莖功能葉片。
5.5 加強病情監測,及時發布病蟲情報
針對馬鈴薯晚疫病高發區,在田間設置病圃田,在晚疫病發生季節前注意觀察,當氣候條件有利于發病時,檢查大田或病圃有無中心病株,在馬鈴薯開花和盛花期這段時間,48 h內不低于l0 ℃的氣溫條件下,保持75%以上的相對濕度,對田間加強調查,7 d調查一次,10 d進行一次上報。有中心病株發現時,及時拔除并銷毀,并利用石灰進行消毒,噴藥封鎖。
5.6 統防統治
針對馬鈴薯晚疫病發生特點,科學地制定統一防治方案,采用統防統治原則,針對華亭市馬鈴薯種植區開展全面的晚疫病防治工作,確保馬鈴薯健康生長,提高馬鈴薯產量。一是從7月初開始,一旦出現2 d以上的連陰雨天氣,在天氣放晴后應立即噴藥預防,每7~10 d噴灑一次。二是發現馬鈴薯病株后,立即展開專業的統防統治工作,合理利用藥劑噴霧防治,每7~10 d噴灑一次,重發區連續防治3~5次,偶發區防治兩三次。注意噴藥時做到葉面、葉背均勻周到,防治過程中遇到陰雨天氣應及時進行補噴防治。注意輪換藥劑,噴藥時加注滲透劑,能有效提高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