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強
[摘 要] 湖北省建始縣既是山區貧困縣,又是湖北省的糧油種植大縣。由于地處深山,海拔高低懸殊,農民外出打工,低產田面積大、投入大、機耕難操作等原因,導致建始縣拋荒耕地面積較大且呈逐漸加劇的趨勢。對于耕地拋荒問題,可通過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改善基礎設施、調整產業結構、創新機制等措施來解決。
[關鍵詞] 農田;拋荒;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2-87-2
農田拋荒是指土地具備耕種條件,但人為不進行耕種,致使農田荒蕪。中國要想在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糧食必然要保障自給。而耕地問題是保證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根本問題,國家提出的1.2億hm2耕地紅線必須要堅守,同時現有耕地面積必須保持基本穩定。當前湖北省建始縣農田拋荒問題逐漸顯現,不利于美麗鄉村建設,對建始縣的糧食安全造成了影響。為此,我們要深入了解農村棄耕拋荒的真實現狀,并提出解決拋荒問題的對策。
1 建始縣農田基本概況
建始縣地處鄂西南山區,總面積2 666.55 km2,是湖北省的糧油種植大縣,也屬于山區貧困縣。建始縣總耕地面積4.69萬hm2,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6.00萬hm2左右,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00萬hm2。建始縣常年糧食作物總產量23萬t以上,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建始縣地處深山,海拔高低懸殊,低產田面積大,全縣低產田面積有2.67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56.8%。低產土壤類型有坡耕地流失土壤、缺素土壤、酸性土壤、瘠薄石渣子土壤和冷浸爛泥土壤等。同時,建始縣農業機械作業率低于30%。建始縣年平均降水量在1 400~2 000 mm,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長季和作物旺長季節4—10月,降雨量約占全年雨量的85%。建始縣旱澇保收面積2.80萬hm2,“望天收”面積約1.87萬hm2。
2 建始縣農村拋荒問題的具體情況及原因
2.1 具體情況
對經濟發展中等水平的業州鎮黑魚泉村和紅巖鎮秋桂村的調查統計發現,農戶承包的耕地總面積155.98 hm2,其中拋荒面積11.87 hm2,占耕地面積的7.6%。建始縣拋荒耕地面積約0.36萬hm2,呈逐漸加劇的趨勢。建始縣土地拋荒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耕地拋荒多,且拋荒的耕地中大都是低產田,如坡田、巖殼田、石渣子田、沙子田等。二是農業產業沒有發展起來的地方土地拋荒多。由于農業產業的發展,由糧食種植改成其他作物種植,一旦產業沒有發展起來,將導致田塊荒蕪,如茶葉田、板栗田等。三是高山地區和偏遠地區土地多的農戶耕地拋荒多,城鎮周邊經濟價值較高的土地拋荒少。因高山地區和偏遠地區山大人稀、田多工少,拋荒嚴重。四是青壯年外出打工多的地方土地拋荒多,特別是個別“空心組”的出現,所有人員全部搬離,耕地拋荒尤其嚴重。五是水稻田等用工多的田塊拋荒較多。建始縣水稻種植面積有0.38萬hm2,實際種植面積已不足2.00萬hm2,由于水稻種植用工多,大多改種或者拋荒。
2.2 原因
2.2.1 打工多、勞力少。調查黑魚泉村和秋桂村發現,農戶戶數共916戶,農業勞動力共1 441人,外出務工人數892人,占總戶數的0.97%,占勞動力資源的61.9%。即平均每戶約有1個勞動力外出務工,“種地一年不如打工一天”的思想在農村普遍存在。外出務工的收益遠遠高于農業種田的收益,外出務工收入按每人每月1 000元計算,人均年收入可達1.2萬元。務農人員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市,農村居住者多為老人、婦女和小孩等低勞動能力者,種田仍然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的體力活,農村留守人員無力承受勞動強度,只能空閑土地,進行拋荒處理。
2.2.2 田塊散、機耕難。據調查,由于承包責任制的推行,為保證好壞搭配相對均勻,將整塊土地分割,大片農用地零散分割成很多戶,單位面積狹小,俗稱“綹綹田”,機械化耕作難,配套基礎設施難,很難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相適應。建始縣多為山地,地形復雜,很難實現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生產。農民外出務工后丟下的土地多數是留給家里的老人、婦女耕種,但是留守的老人、婦女思想保守,種田科技水平普遍較低,很難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有的地方至今仍然采用“牛耕人種”的古老模式,費時耗力,農業發展慢,形成部分耕地拋荒現象。
2.2.3 基礎薄、抗逆差。農業是自然風險大的產業,受自然因素制約程度大。建始縣自然災害主要有伏秋干旱、暴雨、陰雨、低溫冷害、冰雹、大風和病蟲害等,對農業生產危害較大。近年來,建始縣自然災害頻發,每年由自然災害導致減產約2.33萬hm2。由于農業投入嚴重不足,科技含量低,農田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影響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而且自然條件差,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望天收”,甚至有投入無產出,農民不愿耕種,導致土地大面積拋荒。
2.2.4 成本高、效益低。拋荒土地是無奈之舉,既是因為土地的回報率太低,更是因為不斷升高的生產、生活資料的支出,單靠土地難以維持生存。當前農資價格偏高,勞動力價格也在上升。據調查,種植667 m2玉米需要農資(種子、肥料、農藥)260元,需要用工8個,勞動力價格按80元/人計算,667 m2需要用工640元,總成本為900元。而農產品價格較低,當前玉米市場價2.2元/kg,667 m2玉米產量為400 kg,產出為880元,計入種糧的成本,產出往往難以彌補成本的支出。同時,農村糧食難以變賣,農民幾乎無利可言,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導致土地拋荒。
2.2.5 機制缺、管理亂。土地流轉不暢,一部分是無償委托親友耕種保住使用權,也有少數一走了之而撂荒。由于委托親友耕種均為無償行為,種糧綜合直補資金無論多少都由原承包戶享受,否則外出戶寧愿撂荒也不給他人耕種,制約了土地流轉,也制約了規模種植。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強,多數情況下土地流轉處于自發、無序狀態。基層鄉村對土地承包管理缺乏力度,不愿開展深入細致的工作,致使部分土地拋荒。
3 解決建始縣農田拋荒問題的對策
3.1 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把農村建設成為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美麗鄉村。通過富裕農民、扶持新型經營主體,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美麗家園。更多的人就會回到農村,重視耕地,發展農業。
3.2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3.2.1 切實搞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建始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每年投入約6 000萬元,建設面積約2.00萬hm2,以項目為抓手,提高中低產田建設水平,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徹底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弱質產業局面。同時,加強對自然災害的監測,做好防災、抗災、救災,減少農業自然風險。
3.2.2 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營規模,減輕勞動強度,減少勞動力支出,降低生產成本,增強農業穩定性,力爭農業機械作業率在60%以上。
3.3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3.3.1 增加對農業產業的投入。大力發展科技農業,以科技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的物質轉化率,增加農業經濟效益。首先,搞活幾個較大的優勢產業,如建始縣的馬鈴薯、獼猴桃、玉米、關口葡萄等。然后,扶持幾個較小特色產業,如蘋果桃、空心李、六月雪梨、玉黃柚和薄殼核桃等。據觀察,凡是產業發展較好的地方土地拋荒較少,甚至開荒種地,如關口葡萄已發展200 hm2以上,很多都是在坡地、巖殼里開荒種植。最后,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力度,政府發揮農業投入的主導作用,探索發展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各種經營方式,并創建農業品牌。
3.3.2 對接市場、培育主體。引導農民更新觀念,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改變粗放的生產經營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培育農業經營主體,搞活農產品流通,確保農民生產的產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無縫對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增加農業經濟效益。
3.4 積極做好耕地拋荒政策引導
3.4.1 切實保護耕地,保證耕地總量不變。2018年,建始縣減少耕地面積(包括占用和拋荒)0.41萬hm2左右,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33.33 hm2。兩者相抵耕地面積凈減少0.38萬hm2,因此,有關部門應采取有力措施,確保耕地總量底線不被突破,對耕地拋荒必須控制在合理限度內,不能放任自流。
3.4.2 明晰產權,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傳統的粗放型農業已不再能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只有對耕地拋荒加以引導,合理流轉,將拋荒耕地集中連片開發,才能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
3.4.3 提高對土地拋荒問題的重視度。當地政府沒有統計拋荒面積,也沒有加強對拋荒耕地的管理和宣傳。所以,當地政府要提高重視度,增強解決拋荒耕地問題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3.5 創新機制,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各項惠農政策
繼續穩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切實保護耕地資源;認真抓好糧食直補、農資綜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資金發放和管理工作;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和農業綜合執法工作,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增強糧食生產發展活力;推廣農業新技術,引進新品種,開展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提升農民種田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