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博詣
[摘 要] 本文以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峰源鄉為例,介紹高山水稻無害化種植技術要點,即適時播種、培育壯秧、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和合理灌溉等。而病蟲害問題是水稻種植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主要介紹水稻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指導高山水稻無害化種植,以期能提高水稻的質量和產量。
[關鍵詞] 高山水稻;無害化;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511;S43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2-89-2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峰源鄉平均海拔650 m,平均氣溫比市區低5 ℃,年降雨量比市區多200 mm,是發展高山水稻無害化種植的良好場所。目前,峰源鄉種植高山水稻約533.33 hm2。通過對水稻無害化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探討,為提高水稻質量和產量提供技術支撐,希望能促進峰源鄉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1 高山水稻無害化種植技術要點
1.1 基地選擇
峰源鄉空氣質量、灌溉質量、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適合種植無公害高山水稻。選擇基地時要求符合無公害水稻產地環境條件標準,建立高山水稻生產基地。
1.2 水旱輪作
實行水旱輪作,改善生態環境,創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而有利于水稻生長的環境條件,控制土傳病蟲的侵染源,降低病蟲害基數。
1.3 良種選用
選擇具有莖稈粗壯、群體苗穗較少、穗大粒多、米質優和抗性強等特點的品種,表現其高產水平和潛力。當前,峰源鄉主要選擇應用甬優系列和中浙優系列,如甬優15號、甬優1540、中浙優8號等品種。
1.4 種子處理
水稻惡苗病、干尖線蟲病是由種子帶菌而發生的常發性種傳病害,采用藥劑浸種殺滅種子攜帶的病原菌是預防種傳病害的關鍵,具體處理藥劑及方法如下。
1.4.1 浸種催芽。選用25%氰烯菌酯2 000倍液即5 g藥劑兌水10.0 kg,可浸種10.0 kg;或25%咪鮮胺2 g藥劑兌水5.0 kg,可浸種5.0 kg。以上兩種藥劑任選一種,使用時要充分攪拌均勻,浸種48 h撈出后催芽。注意用咪鮮胺浸種結束后要用清水淘洗干凈催芽。
1.4.2 藥劑拌種。稻種露白后,用35%丁硫克百威種衣劑30 g或60%吡蟲啉種衣劑5 mL,以上兩種種衣劑任選一種,拌種子2.0 kg。拌均勻攤涼,可預防水稻前期白背飛虱(南方黑條矮縮病傳媒蟲)、稻薊馬、老鼠的危害。
1.5 適時播種
高山水稻播種期根據其氣候條件、品種特性、前后茬時間銜接進行確定,峰源鄉平均海拔在600 m以上,屬于高山地區氣候,一般4月中下旬播種為宜。秧齡一般掌握在25 d。
1.6 化學除草
在生產上選用當前市場上推廣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秧田除草劑、大田除草劑,按照說明要求使用。移栽前選用對口藥劑帶藥下田,預防稻瘟病可選用三環唑;預防大田前期稻飛虱和螟蟲等可選用氯蟲·噻蟲嗪等。配藥時不得隨意增加藥量,噴藥要均勻,不得重噴;噴藥時應選擇無風或微風的天氣施藥,不要在大風時施藥,以免藥液飄到周圍其他作物上造成藥害。
1.7 壯秧培育
選擇避風向陽、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水源潔凈和雜草少的田塊作為秧田,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壯秧要求根系發達、白根多、葉色濃綠、葉蘗同步、不徒長且無病蟲害[1]。
1.8 合理稀植
合理的群體結構是保證水稻無害化生產的基礎,合理稀植可降低化學肥料施用量,減輕病蟲害發生程度。栽插密度根據品種類型、地理條件、土壤肥力和種植形式等綜合考慮。大穗型品種、肥力中偏上的田塊,667 m2大田栽1.2萬叢左右;穗數型品種、肥力中偏下的田塊和采用手工栽秧方式的田塊,栽植密度偏密,一般667 m2大田栽1.4萬叢。
1.9 科學施肥,合理灌溉
單季晚稻基蘗肥與穗肥比例為6∶4或7∶3,基肥以有機肥為主。一般每生產100.0 kg稻谷需吸收氮2.0 kg、磷0.8~1.0 kg、鉀2.2~3.0 kg;目標產量600.0 kg,需氮12.0 kg、磷6.0 kg、鉀13.2 kg。水分管理由水層深灌改為淺濕灌溉,即改長期灌水為短期灌水,改深灌為淺灌,改全生育期以田面建立水層為主為田面濕潤為主[1]。
2 水稻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
水稻蟲害主要有稻薊馬、稻飛虱、稻縱卷葉螟、螟蟲等,水稻病害主要有紋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等。在生產上,采用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配合使用化學防治的策略。其中,化學防治應做到安全、有效,保證用藥量小,用藥次數少;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選用低毒、高效、低殘留農藥,并注意安全間隔期。
防治稻飛虱,可使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300 g/hm2,或20%烯啶蟲胺水劑150 mL/hm2,或20%呋蟲胺可溶粒劑750 mL/hm2。防治稻縱卷葉螟,可選用200 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0 mL/hm2,或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225 mL/hm2。防治二化螟,可選用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20~180 g/hm2,或34%乙多·甲氧蟲懸浮劑300~360 mL/hm2。
防治紋枯病、稻曲病,可選用13%井岡霉素A水劑1 500 mL/hm2,或27.8%噻呋·己唑醇水懸浮劑300~375 mL/hm2,或30%苯甲·丙環唑225 mL/hm2。防治稻瘟病,可選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劑225 g/hm2,或40%稻瘟靈乳油1 500~2 250 mL/hm2。另外,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只要條件適宜,容易流行成災,一般造成減產10%~20%,嚴重的減產40%~50%甚至絕收。為有效防控稻瘟病,可選用優質抗病品種,如甬優系列等。科學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多施有機肥,氮肥施用不能過量,過量易感病。適時噴藥保護,發現有葉瘟及時用藥,早發現早用藥。對于感病品種,可在移栽前兩三天噴施一次送嫁藥,667 m2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0 g兌水30 kg噴施。發生葉瘟的移栽田可用春雷霉素+稻瘟靈、吡唑醚菌酯、三環唑等按說明書防治。施藥后請將農藥空瓶(袋)收回集中處理。
運用生態平衡理論改進農業措施,針對峰源鄉的生產環境選擇適宜的水稻品種,并根據高山水稻的生長習性選擇合適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循環中的能量和物質循環效率,才能盡可能少地投入人力、物力,并獲得較好的農業生產效果。同時,今后峰源鄉農技人員可以針對不同村和基地的不同生產環境建立不同的生態循環系統,根據不同投入成本,讓種糧大戶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生態圈,有效控制水稻病蟲害,指導農戶減少農藥施用次數和濃度,做到適期防治,在不影響水稻群體數量的前提下可不施用農藥防治。科學施肥,推廣應用配方測土施肥技術,推廣應用緩釋肥和增施商品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作物抗病蟲害能力,減輕水源富營養現象。另外,提倡作物秸稈回收綜合利用[2]。
3 適時收獲
90%以上谷粒黃熟時收割,避免過早、過遲收獲造成空秕率增高,米質降低和發芽、霉爛。稻谷成熟度90%~95%為成熟標準,此時穗部谷粒全部變硬、穗軸上干下黃、70%枝梗黃枯,避免割青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3]。
4 確保水稻種植質量安全的建議
4.1 保護生產環境
重視生產環境的選擇、生產基地的建設,嚴格整治農業主要的污染源,加強農業灌溉水源管控。對存在的農業面源污染源要及時整治,防止污染擴大和加重。
4.2 狠抓生產環節
通過科技下鄉、實地講座、培訓等形式宣傳水稻種植質量安全問題,改變水稻種植人員落后的思想觀念和生產方式,全面提高鄉村專業技術人才、科技示范戶和農民的質量安全意識、素質和技術水平,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推進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向組織規范化、服務規模化、技術標準化方向發展。同時,上級農業部門要強化病蟲監測預警,抓好關鍵時期的藥劑防治,減少農業投入品對農田環境的污染,為水稻質量安全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靜堅,周慧卿.春優84在縉云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4(9):2577-2578.
[2]金和昌.紹興市上虞區水稻害蟲防控研究[J].河南農業,2018(2):26-27.
[3]周慧卿,劉小芬,施瑾.水稻甬優12在浙江省縉云縣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園藝與種苗,2015(6):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