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鵬
[摘 要] 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農藥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化學農藥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極為嚴重,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而新型農藥的應用及綠色植保技術的落實,不僅能有效解決病蟲害防治問題,而且能有效減少農產品的毒性以及降低環境污染。本文主要介紹新型農藥的應用及綠色植保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新型農藥;綠色植保技術;農業生產
[中圖分類號] S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2-97-2
在以往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化學農藥得到大肆運用,不僅使得農產品藥物殘留超標,而且對環境造成了惡劣影響。而隨著現代化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傳統化學農藥的使用得到了控制,同時新型農藥與綠色植保技術開始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1 傳統農藥的危害性
1.1 傳統農藥對人體的危害
在使用傳統化學農藥時,農戶與其接觸的時間較多,稍有不慎,易導致農戶出現中毒現象。目前,我國因為農藥中毒死亡的人數有千萬之多,因此,人體長期接觸農藥會嚴重威脅自身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此外,傳統化學農藥會對農作物的生理生化反應造成影響,使得農作物的天然成分遭受破壞,人們食用農作物后會攝入各種有毒物質,從而危害人體健康[1]。
1.2 傳統農藥對農作物及其他生物的危害
在傳統農藥中,許多殺蟲劑及殺菌劑會對農作物產生負效應,包括農作物的生長、生理及產量,長期使用會導致蟲害產生抗藥性,致使傳統農藥的使用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由于農作物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這些殺蟲劑及殺菌劑的使用會對其他生物造成致命的打擊,施用農藥時靶標生物得以防治,而大量的益蟲往往會遭到誤殺,尤其是在一些養蠶、養蜂、養魚等地區,農藥的殘留和漂移會對這些生物造成毒害作用。而且傳統化學農藥能對靶標植物或者非靶標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生一定的干預。例如,甘膦會對高等植物的芳香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產生抑制作用,從而導致芳香族化合物含量減少,進而使果實的香度受到影響[2]。
1.3 傳統農藥對環境的危害
傳統農藥的毒性及高殘留性會對環境造成危害,一旦進入環境,會嚴重污染水體、大氣及土壤。農藥對水體的污染是非常普遍的,農藥直接投入水體或者在土壤中施用后殘留的藥物浸入地下水體,會對水體產生污染。據相關研究報道,全世界生產了約150萬t滴滴涕,其中有100萬t左右仍殘留在海水中;英美等發達國家中幾乎所有河流都被有機氯殺蟲劑污染了。傳統化學農藥的微粒與蒸汽散發在空中會隨著風污染全球,大氣傳帶是農藥造成大氣污染的重要途徑之一[3]。傳統農藥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施用農藥時通常會在土壤中殘留約50%的藥劑,同時由于傳統化學農藥不易被微生物及陽光分解,并且不易揮發、難溶于水,使得傳統化學農藥在土壤中的殘留時間很長,尤其是在黏土或者有機質豐富的土壤中傳統化學農藥的殘留量更大。對于這些被農藥污染的土地,農戶在后續栽種農作物時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2 新型農藥的使用
農作物的質量要求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而提高,而農業生產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威脅是高農藥殘留,因此,新型無毒生物農藥的研究和推廣變得尤為迫切。
2.1 40%福戈
40%福戈在我國比較常用,不僅適用于防治多種害蟲,而且能保護植株、茁壯幼苗。40%福戈在防治害蟲的同時促進農作物生長,使得植株更為健康與健壯,有著除害、壯苗雙重功效。
2.2 30%愛苗
30%愛苗包含丙環唑15%和苯醚甲環唑15%。丙環唑屬于內吸性殺菌劑,具有治療作用和保護作用,能防治農作物葉斑病、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等。此外,30%愛苗能防止農作物出現早衰現象。該新型農藥針對瓜果與花生病害防治效果顯著,能達到根治作用。
2.3 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
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屬于一種選擇性殺蟲劑,對昆蟲的生長與發育有抑制作用。同時,該農藥有胃毒作用。該農藥效果發揮比較緩慢,通常施藥后3~5 d,藥物產生的效果才會發揮出來,能降低害蟲的產卵率。該藥劑主要防治的害蟲有同翅目飛虱、粉虱、葉蟬等。
2.4 25%咪鮮胺懸浮劑
25%咪鮮胺懸浮劑屬于殺菌劑,有著廣譜、高效、低毒等優勢,不僅能預防病害,而且能起到治療效果。該藥物所產生的效果比較顯著,同時有著比較長的持續時間,通常用來防治農作物葉斑病、炭疽病等。
2.5 20%氯蟲苯甲酰胺
20%氯蟲苯甲酰胺應用較為廣泛,是殺蟲劑中的一種,其主要優點為滲透性強、傳導性快及穩定性高等,能紊亂鱗翅目昆蟲的交配過程,從而有效降低害蟲產卵率,同時不會對魚蝦及有益昆蟲造成影響,有著比較高的安全性。此外,該藥物不會殘留在農作物上,防治效果極佳。
3 農作物綠色植保技術
具體來說,農作物綠色植保技術就是通過綜合性技術來降低農藥使用量,通過使用高效、低毒的新型農藥,實現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態防治等目標,不僅能有效保護農作物,而且能有效減少農作物中的毒害物質。綠色植保技術的基本原則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將其應用于農作物栽培中,能大大提升農作物栽培水平。綠色植保技術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的運用大致分為3個方面,即農業防治技術、生物物理防治技術及生態調控[4]。
3.1 農業防治技術
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其關鍵時期為幼苗期,在該階段,農業防治技術是防治病蟲害的主要手段。首先是品種選擇,需要挑選有著較強抗病性的品種。再者是栽培之前的整地。為了促進農作物健康生長,栽培時需要深翻土壤,同時施加足量基肥,這對提升土壤肥力有著積極作用,同時是提升農作物抵抗能力的重要途徑。施用基肥時,為了能強化農作物地鞭根吸收能力,通常以施加有機肥為宜,中和土壤酸性情況,從而使得農作物的抗寒能力與抗旱能力均得以提升。農作物秋收之后,需要對土壤再次進行深翻,促進土壤風化。在栽培過程中,還需要加大管理力度,如需要適時間苗、定苗、做好水肥管理等。如果在栽培過程中植株出現了病蟲害,應盡快采取新型且安全的農藥進行防治,如果農藥防治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便需要將受害植株清除并帶出田外[5]。
3.2 生物物理防治手段
生物物理防治手段包括2個方面,即天敵防治技術與成蟲誘殺技術。天敵防治技術通常運用于常見蟲害出現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通過蟲害天敵的培養來抑制蟲害的發展。成蟲誘殺技術是人工對成蟲進行集中捕殺,這是生物物理防治手段中非常有效的一種蟲害防治方法,大多數害蟲都存在趨甜性與趨光性,農戶可以利用害蟲的這些特性來進行誘殺,如通過燈光來引誘害蟲,繼而集中捕殺害蟲。
3.3 生態調控方法
由于農作物的保護是一個系統性過程,因此單一的措施難以對病蟲害起到防治作用。在農作物保護過程中,需要結合農作物的實際發病情況及生長環境來制定調控手段,需確保調控方法科學、合理且具有可行性。例如,采取保護性耕作、修復土壤等手段,逐漸改善農作物的生長環境,確保農田環境利于農作物生長;加強田間管理,如錯開農作物生育期與病蟲害高發期,合理施肥來增強作物的抗病性,清除雜草,對農田進行犁耕來破壞地下害蟲的生存環境等,降低害蟲帶來的危害。
4 結語
新型農藥的應用及綠色植保技術的落實,不僅能有效解決農作物病蟲害問題,而且能有效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因此,需要不斷加強新型農藥與綠色植保技術的研究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李莉麗,王廷忠,翟玉敏.農藥危害及綠色植保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76,85.
[2]韓一鳴.清徐縣植保工作現狀、問題及建議[J].植物醫生,2018(5):44-46.
[3]宋筱.新型農藥的應用及綠色植保技術探討[J].農家參謀,2018(3):49.
[4]王金彩.新型農藥的應用及綠色植保技術探討[J].農業工程技術,2017(35):22.
[5]王賢成.新型農藥和新型植保機械在防治蔬菜病蟲害上的應用[J].農家參謀,2017(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