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炎
[摘 要]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逐漸被應用到各行各業中,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此背景下,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新型技術對提升農作物產量與質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馬鈴薯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產量與國民經濟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隨著各種高產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與應用,使得馬鈴薯在實際栽種過程中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在不斷減小,為馬鈴薯產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本文主要介紹馬鈴薯水肥一體化高產栽培技術要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 馬鈴薯;水肥一體化;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2-76-2
馬鈴薯是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主食,其營養豐富,而且生長環境相對廣泛,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產量也非常可觀,僅次于玉米與小麥,是目前世界上第三大農作物。馬鈴薯原產于南美洲,其適宜氣溫為5~10 ℃。但隨著栽培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氣候對馬鈴薯生長產生的影響開始削弱,而且極大地解決了供肥、供水問題,且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率,提高馬鈴薯產量和品質,極大地提升社會經濟效益。同時,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能對肥料用量進行嚴格把控,盡可能降低肥料造成的污染。
1 水肥一體化技術簡述
水肥一體化技術是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技術,主要是將自然地形因素與壓力系統之間的落差進行有效結合,充分利用施肥與灌溉相結合的優勢,在果園栽培、農作物栽培等相關農業產業中被廣泛應用。針對土壤的具體類型、需肥量、作物的實際種類等,根據相應的比例進行配兌形成肥液,并對管道系統進行控制,實現供水、供肥一體化。在具體使用過程中,主要采用噴槍、噴頭及管道等形成灌溉系統,將肥料及水分均勻、定量、定時噴灑在農作物的生長范圍內,保障農作物在實際生長過程中營養與水分充足。
水肥一體化技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滴灌系統。不同區域的土壤性質、氣候條件及地貌地形等方面的自然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在建立完善的滴灌系統的過程中,一定要針對實際情況,科學合理設計管道系統的長度、埋設深度與噴水口等。需要注意的是,應嚴格控制噴水口,切記不能用大水進行灌溉,而且應保障供肥、供水過程中不出現浪費現象。其次是施肥計劃。要針對馬鈴薯的特點及實際生長狀況,制定完善的灌溉計劃,主要包含肥料的類型選擇、用量等,盡可能避免在灌溉的時候出現營養過剩的情況,導致對馬鈴薯的生長產生極大的影響[1]。灌溉施肥主要分為3個階段,首先應選擇不含肥料的水濕潤,其次采用肥料溶液進行灌溉,最后用水清洗灌溉系統。在液態施肥過程中,通常不需要進行混合攪動,采用固態肥料不需要進行攪拌,避免出現沉淀情況。而且施肥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控制肥量的計量、濃度,盡可能避免因為過量施肥導致植物出現營養過剩的情況,也能有效避免環境污染。
2 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于馬鈴薯栽培中的特點
首先,水肥一體化技術充分利用地形優勢,有效節約人工成本,提升水肥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施肥、供水充足、均衡。其次,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能降低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減少蟲害發生率,有效提高實際產量。通常,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大大提升了灌溉管理效率,只需要一人就能對0.67 hm2地進行管理,提前打開閥門,倒入肥料,便能進行灌溉與施肥。水肥一體化技術主要采用少量多次灌溉的方式,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遵循前期少量、中期多、后期適度的原則進行灌溉,最大限度地保障肥料與水資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3 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要點
3.1 科學合理選擇薯種
結合馬鈴薯的實際種植狀況,盡可能選擇適宜的薯種。通常情況下,應結合地形因素,選擇無傷害、無凍傷、完整、光滑且具有一定特征的薯塊,最大限度地保障馬鈴薯能健康生長[2]。
3.2 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統
針對土壤的具體成分、地理條件、水肥來源狀況及具體種植規格等情況,設置恰當的管道系統,結合實際的土地濕潤面積、土層的實際深度及管道鋪設長度等條件建立灌溉系統。通常需要選擇輕質弱酸性的沙土或者土壤來種植,如果是在田間進行種植,可以采用可回收滴灌系統,這樣方便馬鈴薯播種完成后再進行水稻種植。滴灌帶鋪設在馬鈴薯土面上,滴灌帶一般為薄壁,而且滴頭之間的距離控制在25 cm左右,低流速度應控制在1.5 L/h左右。要盡可能遵循多次少量灌溉原則,每次的灌溉時間控制在2.5 h左右,灌溉面積控制在0.6 m2以內。
3.3 制定栽培計劃
通常,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時,馬鈴薯的種植深度大約在30 cm,與豆類、谷類可進行3 a或者5 a輪作。每年4—5月,土壤溫度在7 ℃左右時可以進行播種,播種深度應控制在10 cm左右,株行距在90 cm×19 cm,667 m2種植3 700~4 000株。播種時可以進行少量覆土,待馬鈴薯種芽逐漸長出后可以再次進行覆土,保障馬鈴薯薯苗充足。
3.4 制定水肥計劃
對于水肥一體化技術,我國北方通常采用碾壓式的施肥罐作為施肥裝置,也可以采用自動灌溉施肥系統,但需要確保設備齊全。在制定水肥計劃時,需考慮馬鈴薯的實際耗水量約為480 mm,整個生長過程中前期水量應控制在65%左右,后期應保持在75%左右,這樣有助于提高馬鈴薯產量。馬鈴薯進入淀粉積累期時,水分不宜過多,避免出現薯塊腐爛的情況。所以,灌溉水量控制在62%左右為宜。整體而言,在馬鈴薯發育過程中,水分灌溉主要分為塊莖增長期、幼苗期及開花期3個階段,滴灌的具體次數應結合實際情況設定,一般約灌溉10次。在馬鈴薯生長期,水量應盡可能保持在80%左右,灌溉定額約為900 m3/hm2。一旦土壤出現干裂狀況,應立即松土,最大限度地保障薯種營養充足。
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需要保障營養攝入充足,播種時期要合理,而且應嚴格根據相應的比例進行施肥,保障薯種快速發芽。幼苗時期,可以適當噴灑氮肥,促進幼苗生長,并及時進行除草,減少蟲害造成的損失;莖塊形成與膨大時期,應保持肥料充足;淀粉累積時期,要適當減少施肥量,保障馬鈴薯健康生長,提升馬鈴薯的品質和產量。通常,可以每10 d進行一次施肥,在生長過程中應進行8次追肥[3]。
3.5 水肥管理
在水肥管理過程中,應實時觀察滴管狀況,盡可能避免因為堵塞影響水肥灌溉。通常,所用肥料主要包括尿素、硫酸鉀、硝酸鈣、氯化鉀等,一般需要選擇水溶性粉狀復合肥,這樣有利于水肥澆灌。在進行具體操作過程中,只需將肥料倒入施肥池中,之后啟動施肥泵,水肥灌溉系統會自動進行吸水和溶解肥料,之后通過水泵不斷吸入滴灌系統,由灌溉系統將肥液運輸至馬鈴薯根部。灌溉之后應沖洗干凈管道,盡可能避免出現不同肥料間產生反應與藻類生產導致堵塞的情況。通常,滴灌時間約為25 min。
4 水肥一體化技術在馬鈴薯栽培中的具體應用
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較大,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運用能保障其在生長過程中營養、水分充足[4],發揮高效、環保、節能的優勢。與傳統種植技術相比,水肥一體化技術能保障土壤的通透性與濕度,嚴格控制噴灌情況,避免造成水資源浪費,而且不會對植物的生長產生影響。相關數據顯示,隨著該項技術的應用,能有效增加馬鈴薯的實際產量;能提升馬鈴薯植株的抗病能力,有效避免病蟲害蔓延,降低發病率,保障馬鈴薯的品質,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5 結語
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對馬鈴薯進行管理,是保障其品質與產量的關鍵,特別是在氣候相對比較差的地區,降水量比較少、溫差較大,傳統種植方式已經無法保障馬鈴薯的品質與產量。采用水肥一體化能有效提升土壤養分含量,盡可能避免肥料損失,不僅節約人力成本與肥料成本,還對環境有著良好的保護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兵香.“水肥一體化”技術在馬鈴薯栽培中的應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7(7):49.
[2]黃進明.水肥一體化技術在馬鈴薯栽培中的應用[J].南方農業,2017(24):55.
[3]蘇艷斌,謝海平,蘇鵬,等.一種馬鈴薯大棚水肥一體化方法:CN106561196A[P].2017-04-19.
[4]王澤義,張恒嘉,王玉才,馬鈴薯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研究進展[J].農業工程,2018(10):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