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雪凱
[摘 要]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把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抓好干好,同時間段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農村發展的二十字重要方針。隨著農村農業的發展,農村機械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鄉聯動一體化開始穩步推進,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關注和重視“三農”問題。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環境問題日漸突出,農村環境污染從以前的單一化轉變為環境污染類型多樣化。山東省BZ市農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環境污染問題比較嚴重。本文以山東省BZ市農村為例,通過走訪調研,對BZ市農村環境治理的實踐路徑進行總結,了解BZ市相關環境治理政策和措施,分析其政策和措施帶來的實際成效和不足之處。
[關鍵詞] 農村;環境污染;環境治理
[中圖分類號] 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1-116-3
據統計,2017年山東省BZ市人口總數394.2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229.38萬人,鄉村人口占比相對較高。從產業結構來看,2017年,BZ市實現農(種植業)、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55.0億元,分別增長2.7%、0.3%、1.8%、13.8%和10.7%。糧食播種面積52.269萬hm2,667 m2產量453.51 kg,總產355.57萬t,分別同比增長14.73%、1.24%、16.15%。棉花種植面積4.027萬hm2,下降38.4%,總產量4.7萬t,下降37.3%。蔬菜瓜類種植面積5.367萬hm2,下降6.5%,總產量275.5萬t,下降4.8%。水果總產量96.5萬t,下降3.6%。由上述統計數據可知,山東省BZ市農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重較大,農業生產結構隨之逐步優化,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依舊十分顯著。下面通過調研和分析山東省BZ市的環境污染情況,找到適合山東省BZ市經濟發展的相應對策,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政策及產品供給理論體系。
1 文獻回顧
通過查閱國內外關于農村環境治理的文獻得出,國外農村環境治理起步較早,很多國家建立了較為系統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措施和政策。對于垃圾處理所需要的經費,一些國家借助公益組織、基金會進行資金的籌集和管理,資金主要包括人們自己所交的垃圾處理費用和政府的基礎建設財政支出。對于垃圾處理廠的運營,實行公共投資、私人經營,即有關部門在建好垃圾處置廠后,先核算處理每噸垃圾的最低費用,然后將處置廠的運營權向社會公開招標,在達到環保標準的前提下,出價最合理的公司即獲得運營權[1]。另外,可持續發展理論提倡的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或者在不占用后代人資源的前提下,能滿足現代人的各種需求的發展模式[2]。也就是說,在這種模式下,能達到人與自然“雙贏”的狀態。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的生產生活垃圾不斷堆積,污染農村環境,威脅農村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迫在眉睫。
2 研究內容及方法
本文在農村環境治理的理論基礎上,依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施措施,以山東省BZ市為例,分析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成因和現狀,提出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對策。本文以相關理論為基礎,以BZ市農村環境治理現狀與對策為研究對象,首先介紹BZ市農村概況,從農、林、牧、副、漁污染及生活污染幾個方面展開對BZ市農村環境治理現狀的調查分析。治理措施主要從水源污染方面、土壤環境污染方面、大氣污染方面、其他生活垃圾處理方面、政策保障方面、污染防治方面和增強農民環保意識方面進行論述。
3 問題分析
3.1 BZ市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作為農業發展大市,近年來BZ市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主要環境污染問題如下。
3.1.1 養殖業污染。隨著我國養殖業的不斷發展,BZ市養殖業發展迅速,家禽牲畜的糞便排泄物成為一種污染源頭。由于養殖規模大小不一,無法建立一套成熟的垃圾處理系統,導致家禽牲畜的糞便排泄物隨意堆放、任意排放,致使空氣、水土遭到較為嚴重的污染。
3.1.2 水環境污染。BZ市地處黃河下游,水資源相對豐富,但隨著農村工業的發展和生產生活的污水排放,導致水污染比較嚴重。因缺乏健全的污水處理設備,導致農村金屬化工廠、制藥廠、紡織廠等產生的工業污水、農村農業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到河流和自然環境中。
3.1.3 其他環境污染。農村種植業占主導地位,農作物秸稈在大自然中就地焚燒處理,嚴重污染大氣環境;工廠建設所產生的建筑廢棄物嚴重污染土壤環境;為了促發展,引進的鋁廠、鋼廠、紡織廠等企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和生產垃圾嚴重影響BZ市農村水源、土壤和空氣環境。
3.2 BZ市農村環境治理措施和成效
3.2.1 水源污染和土壤治理方面。BZ市建成污泥處置中心3處,6座城市污水處理廠配備了再生水利用設施;學習其他地區先進經驗,結合BZ市實際,加強信息化管理平臺的開發利用;全市行政區域內新開工和在建建筑工地安裝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城鄉設有專職人員負責檢查監督。上述措施的落實使得農村化工廠開始建立自己的污水處理設備,減輕了工業廢水對水資源的污染,同時減輕工業污水對周邊土壤環境的污染[3]。另外,2017年2月,BZ市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加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黑臭水體治理的基本原則、工作目標,明確相關負責單位的責任制。
3.2.2 大氣環境污染治理方面。BZ市相繼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全市城區建設揚塵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BZ市城市建設揚塵污染防治辦法》等相關政策文件,為抓好治污防污的相關工作奠定了基礎。同時,加大監督力度,確保政策有效實施。BZ市積極組織開展住建系統大氣污染防治“百日會戰”,制定、印發實施方案,對全市339個建筑工地排查登記造冊,梳理出存在的問題658條,逐個縣區、企業、項目明確整改措施、整改時限和責任人,實行整改銷號制度。BZ市鄉村農業生產實施監督制度,每個村委會設立專職巡邏檢查員,防止農作物秸稈焚燒、生活垃圾就地焚燒對大氣帶來污染。積極推進“氣化BZ”工程建設。按照市委、市政府“氣化BZ”戰略部署要求和職責分工,編制了《BZ市域高壓次高壓天然氣管網規劃》,嚴格按照規劃加快天然氣管網建設步伐,目前已實現投資6億余元,完成近200 km管網的鋪設。另外,BZ市加快市城區集中供熱設施建設,減輕農村煤炭取暖帶來的大氣污染。
3.3 BZ市農村環境治理存在的不足
3.3.1 農村人口環保意識欠缺。政府出臺相關環保政策后,農村實施難度較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村民環保意識相對淡薄。另外,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人員環保意識也較為淡薄。
3.3.2 農村環境保護機制不完善,監督監管工作落實不到位。BZ市鄉村引資比較困難,有些鄉鎮存在引資后給予比較寬松的監管條件,存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的現象,因而存在偷排現象。另外,環境保護政策條例不完善。鄉村人民只懂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這類國家出臺的大政方針政策,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在城市實施比較順利,鄉村實施相對困難。而由于沒有及時跟進和監管,相關政府部門出臺的地方性政策落實不到位。
3.3.3 環保基礎設施不完善。政府出臺相關環保政策進行環境污染治理,設置專職環境污染檢察員,建立鄉鎮級垃圾中轉站。但由于農村人口較多,鄉村垃圾桶投放數量少,沒有配備比較完善的污水、工業廢棄物處理設備,使得農村居民依舊隨意亂丟生產生活產生的廢棄物。
4 BZ市農村環境治理對策
4.1 改善落后的農業生產技術
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代替原有的以污染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生產方式,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轉變原有的落后、粗放型生產方式,在農業生產中引入可循環、可持續發展理念,倡導農民科學施用農藥、化肥和農用薄膜,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提倡生物治蟲,提倡采用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避免水資源浪費和污染[4-6]。
4.2 科學規劃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制定完善的環境保護政策
在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問題上,結合農村人口分散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劃片區自治措施,鼓勵村委會建立合理的本村環境污染檢查和治理制度,設定相關的環境檢查人員。倡導社會各行各業加入農村環境治理中,籌集環境保護專項獎勵資金,實施保護必獎、污染必罰的自治制度。地方政府應結合地區實際制定相應的環境污染治理政策,加緊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獎懲制度,對保護環境的企業進行大力宣傳和獎勵,對污染環境的企業進行改善和清理[7]。同時,應設置環境治污防污的專項資金,健全農村污染處理的基礎設施,配備專人對環境污染進行監督和檢查。
4.3 調整產業結構,完善環境管理體制
調整農村農業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應遵循耗能少、污染少、可循環、可持續的原則。同時,合理控制和監管能耗高、污染大的農村工業企業。從環境、經濟、社會效益三方面統籌考慮,進行一二三產業結構優化,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健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和監管體制,農村環境的保護需要農、林、牧、副和漁等部門相互協作和配合,盡可能發揮各自的最大作用,真正承擔起保護環境的重任[8]。
4.4 加強宣傳,提升農民環保意識
整體來看,我國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相對偏低,導致其環保意識淡薄。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通過媒體、公眾網站和公眾人物進行環保知識宣傳,提高農村人民的環保意識,使其能積極主動地開展環保工作。
另外,環保宣傳工作應從孩子抓起,開設環保課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環保的重要性,認識到環境保護對祖國發展的重要性,使其從小養成環境保護的良好認知,并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加強環保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顧仲陽.鄉村振興,小康才全面[J].人民日報,2017-10-23(06).
[2]王金霞,李玉敏,白軍飛,等.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排放特征、處理現狀與管理[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1(2):1-6.
[3]姜曉雨.我國農村環境治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
[4]林文雄,陳芳育.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促進福建農業與農村的持續發展[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69-73.
[5]于水.多中心治理與現實應用[J].江海學刊,2005(5):106-111,239.
[6]王代懿.喀斯特石漠化生態治理試驗示范與監測評價[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5.
[7]孫童,陶樹明.環境保護財政資金的使用及呈報現狀探析[J].北方經濟,2007(2):109-111.
[8]李方文,馬淞江,吳建鋒,等.強化管理與污染治理,確保飲用水安全[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9):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