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摘 要]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也是農產品消費大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始終是消費者和監管部門關心的民生問題。建立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體系對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分析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模式,對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系統進行總體設計,為我國農產信息溯源系統的建設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 農產品;信息溯源;質量安全
[中圖分類號] F32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1-121-2
1 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的意義
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自古以來便是農業生產大國,也是農產品的消費大國。以生豬為例,豬肉是我國居民的主要肉類食品,占居民肉類消費的62.7%。2009年,我國生豬出欄6.45億頭,豬肉總量4 889萬t,人均消費量36.4 kg;2016年,我國生豬出欄7.00億頭,豬肉總量5 487萬t,人均消費量37.8 kg;2019年7月以來,我國豬肉價格大幅上漲,平均價格42.98元/kg,引發了巨大的討論和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事關國計民生,始終是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
近年來,禽流感、非洲豬瘟等事件多次引發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擔憂。為了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創建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加快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因此,建立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體系是穩定農產品市場秩序、健全食品安全機制、確保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必然趨勢[1]。
2 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模式
2.1 溯源主體和范圍
溯源主體主要包括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生產單位、各級渠道銷售商、物流服務供應商等。溯源范圍一般分為內部溯源和外部溯源。對于農業企業和農產品來說,內部溯源指的是生產流程中對農產品的種植/養殖、收獲、加工、包裝等作業信息、操作人員信息和作業環境信息等的跟蹤和記錄。外部溯源主要是對農產品因再加工、銷售等原因離開農業企業在供應鏈環節中流通的信息的跟蹤和記錄。我們將內部溯源和外部溯源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農產品的全程追蹤和溯源。這方便監管部門分析農產品質量問題產生的原因,而且可以及時鎖定已經流通到供應鏈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產品,并及時召回。
2.2 農產品溯源信息流
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的實質是把農產品生產流通的過程轉化為信息流,通過溯源體系的追蹤查詢實現全程透明化、信息化。及時有效的溯源信息對農產品的追蹤召回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信息采集是建立農產品供應鏈溯源體系的基礎工作。整個農產品供應鏈涉及種植/養殖、收獲、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諸多環節,包含種植/養殖信息、檢疫檢驗信息、加工包裝信息、物流運輸信息、批發零售信息和消費信息等內容[2]。
溯源信息指標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過程溯源信息,二是安全溯源信息。過程溯源主要是用于追溯農產品的來源、流向和目前位置等;安全溯源是基于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食品溯源相關標準和法律法規等,用于追溯問題產品發生的原因及責任界定等。
2.3 存在問題
為了加強食品安全信息管理、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保障消費者利益,2004年起國家農業農村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工作,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加入到建設試點中,取得了較為豐富的實踐成果,但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3]。
2.3.1 追溯標準尚未建立。在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試點時,各相關部門均出臺了一系列規程和指南,地方政府也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標準。因此,追溯標準出現參差不齊、內容交叉、描述不統一等情況,導致溯源體系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而且國內標準未與國際標準接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產品出口。
2.3.2 技術應用還不成熟。在國外發達國家,EAN編碼系統、RFID射頻識別技術、物聯網信息技術作為主要技術手段已經應用于溯源系統的建設中。隨著科技的發展,區塊鏈技術和5G技術在溯源系統中的應用還在摸索中。然而,這些技術手段研發成本較高,普遍推廣較難,一定程度上影響溯源體系的建設和普及應用。
2.3.3 追溯信息仍不完整。目前,我國尚沒有法律法規強制性要求開展溯源信息數據的錄入和跟蹤工作,主要依靠生產企業、運輸配送企業、加工包裝企業等市場主體自覺自律,因此溯源信息質量難以得到保障,信息采集工作也是困難重重[4]。
3 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體系總體設計
通過對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溯源系統是一種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的信息記錄體系,因此溯源系統中信息記錄的完整性和精確度決定著系統的質量;系統主要用戶為農產品生產、批發、銷售等企業、市場監管部門和消費者,因此系統的主要功能需要包括溯源信息上傳、溯源信息查詢、溯源信息審查、企業信息管理、產品信息讀寫以及投訴與建議等。實現信息的整合是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系統建設的關鍵。本文基于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的技術手段,以全程信息管理為核心,以數據模塊為支撐,對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系統總體架構進行設計,如圖1所示。
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系統主要分為表現層、應用層、數據層、中間處理層和硬件層,兼容多種終端設備,可以快速高效處理系統業務。就表現層而言,消費者隨時隨地通過手機APP、條碼查詢等方式,享受溯源信息查詢服務。就應用層而言,其功能包括基礎信息管理、流通信息管理、溯源信息監管,主要用于信息采集和安全管理。就數據層而言,主要是為了儲存重要數據,為系統集成提供數據基礎,實現消費者、參與者、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數據層主要分為系統基礎數據、業務基礎數據和應用數據。系統基礎數據包括用戶數據和權限數據等,業務數據包括企業信息、農產品數據、生產流通信息等,應用數據是用戶對基礎數據的操作而產生的業務報表和溯源數據。就中間處理層而言,利用各種讀寫設備進行數據采集,實現各流通環節數據傳輸與共享,是系統用戶提供信息查詢和交互的基礎。就硬件層而言,系統在采集農產品基本信息和環境信息等信息的過程中,需在RFID讀寫器和GPS等硬件設備上進行訪問,并自動完成數據轉換和交互。
4 結語
本文通過對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的意義和模式的分析,確定了以流通信息和監管信息為主的信息溯源指標,結合先進的技術手段,對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進行了總體設計。在系統總體設計中,提出溯源系統的功能需求和實現方法,實現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的采集、查詢和共享,為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監管力度做出貢獻。
然而,對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的研究是一項需不斷完善和改進的工作。因精力和時間有限,本文只針對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溯源的模式與系統總體設計進行了研究,溯源系統的實踐應用、普及和推廣等問題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宇.“互聯網+”時代生鮮農產品溯源體系構建及應用[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14):30-32.
[2]周雄,鄭芳.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構建探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9(3):113-117.
[3]沈敏燕.果蔬類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溯源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7.
[4]楊軍.《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解讀[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1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