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在你望穿秋水、翹首期盼快遞小哥時,殊不知,在千年前,沒有順豐、沒有天貓、沒有京東的古代,古人對于買買買的憧憬不比我們低。
人們一樣也過購物節,你以為古人不會剁手么?
古時商品經濟不發達,物流緩慢,古人的“雙十一”,通常稱為“集市”,也是伴隨著節日的到來而設。
逢年過節,特別火爆,久而久之,集市就成了購物節。
事實上,古代購物節主要集中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節等節日。
春節,古往今來都有置辦年貨的傳統。
古人在農歷12月左右,會有一個專門為囤年貨設計的購物節,叫做“臘月集”。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衣服,貼在家門口的春聯、福,慶祝用的鞭炮、焰火,還有供奉的各種神像等等,這些都需要在臘月集的時候購買。
春節前的臘月集是置辦年貨,春節后的購物節,叫做“燈市”。
大家的購物目標非常一致——買花燈。
與此同時,還有人說書、辦畫展、賣瓷器、彈樂器,等等。
《觀燈篇》
明·馮琦
十二樓臺天不夜,三千世界春如海。
萬歲山前望翠華,九光燈里簇明霞。
六宮盡罷魚龍戲,千炬爭開菡萏花。
六宮千炬紛相似,星橋直接銀河起。
《觀燈篇》里就栩栩如生的描繪了古代燈市的繁華和美麗的夜景。
在熱鬧程度上,能和元宵節有得一拼的就是寒食、清明黃金周了。
寒食在清明節前一天,兩個節日一起過,寒食掃墓、禁火,清明踏青、取新火,兩個節日有七天左右。
唐以后,兩節漸漸合一,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斗百草就取代了吃冷食。
《紅樓夢》
清·曹雪芹
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
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古人認為放風箏能寄相思,消災轉運,當風箏飛在高空時便要剪短風箏線,讓晦氣霉運一并飄走。因此,一到清明節,大大小小的風箏就在集市中鋪展開來,各具特色。
在古代,中元節是祭祀的日子,各地舉行齋會,唐代將中元節設置成 “法定小長假”,放假三天。這三天里,各種各樣的祭祀品都被擺進了集市。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生動形象地描寫東京汴梁的中元購物節:
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fú)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游出賣。潘樓并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連經》。
可見當時的購物狂歡情景一點也不比現代遜色啊。
七夕,在古代可跟情人一點扯不上關系,七夕節是乞巧節,“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這是一個特別浪漫的節日。
在這一天,姑娘們會穿上新買的衣服,將自己親手做的小玩意兒或好吃的瓜果擺出去賣,向織女星乞求自己能成為心靈手巧的賢惠女子。
據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描述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也就是說七夕時節的乞巧市,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可見自古以來,女性就是購物的主流。
錯過了購物節怎么辦?
當然,還有其他的小集市。但是到了唐代商品經濟非常發達的時候,長安城里就出現了固定的東西市,供人們逛街購物剁手。
在長安城中,“東市”在上流住宅區,《長安志·東市》記載:“四方珍奇,皆所積集”,主要服務于達官貴人等上層社會。
而“西市”則是CBD中心商圈,不僅是提供生活用品的大眾平民市場,更是包含大量西域、日本、韓國等國際客商在內的海外購的集散中心。
《寄胡麻餅與楊萬洲》
唐·白居易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予饑讒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白居易做了胡麻餅寄給好朋友楊敬之,特意聲明這可是有輔興坊的味道。輔興坊是長安城內的胡餅名店,排隊的人經常在三條街開外,相傳連唐太宗也屈尊排隊買這家的餅,這可是名副其實的網紅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