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頻萍


摘要:科技報道作為知識含量大、專業門檻高的報道類型,長期以來面臨傳播力薄弱、社會效應不強的狀態,超越科技新聞傳統框架,解決傳播困境,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科技報道;知識型新聞;新聞框架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孕育興起和我國科教強國戰略的貫徹實施,科技領域的新聞熱點日趨增多,科學成果越來越多地走入公眾視野。相對一般性社會新聞,科技報道由于較高的專業門檻,往往存在吸引力不強、可讀性不高、參與度較低、傳播力較弱等問題。
托馬斯·帕特森(Thomas Patterson)提出,知識型新聞應該提供深度的知識信息,致力于長期的社會的效果。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中,科技新聞要更好地引導公眾認知,達到更好的公眾參與效果,必須探索和突破科技新聞的現有框架和范式,在新媒體背景下擴大科技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真正發揮其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作用。筆者擬從新聞框架理論的視角,探討科技新聞作為知識型新聞的問題、對策和創新,對我國科技報道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一、持續關注的科技議題需要知識傳播
隨著科技的發展,公眾對于科技議題的關注有持續性,新興科技議題從興起到成為大眾焦點,公眾對其了解有漸進的過程。以2019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為例,量子密鑰分發、基因編輯、5G等近年來正持續引發公眾關注。
筆者在中國知網的“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搜索了人工智能、5G、量子通信、基因編輯、北斗等公眾熟悉的科技熱點,可以發現熱點科技議題的關注度有一定的累積性和周期性,從進入人們視野開始,到某個重磅科研成果發布或者重大科技事件發生形成新聞報道的密集高峰。
盡管從本世紀初,人工智能陸續取得里程碑式的成果,但真正引起廣泛關注是2017年,“阿爾法”狗擊敗人類最強圍棋手。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人工智能爆發年引發報道數量的劇增。(如圖1)從2007年至今,人工智能熱度持續不減。
與人工智能在技術上的雙生關系類似,5G的報道趨勢也與人工智能相似,2018年5G跨出商用第一步,12個城市開啟5G試點,2019年被稱為“5G商用元年”,報道的關注度達到最高峰。(如圖2)
量子通信的報道量則經歷了一個關注度從高位回歸的過程。(如圖3)報道的密集期在2016年,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升空,2017年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線路——“京滬干線”正式開通,此后的報道關注度有所下降。
新聞的本質求新,獨立、個別的成果、事件很容易掀起報道熱潮,但同時也很容易被遺忘,零碎的知識更難以串聯。事實上,5G、量子通信等相關熱點議題數量很多,但大多數公眾對于其科技內核的了解還相當有限。在公眾視野中,高科技元素熱,但科技素養還不夠仍然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知識型新聞,科技新聞必然包含新鮮的科學知識,也是其信息價值的體現。以5G和人工智能的新聞來看,要求高,難度大,在眾多新聞報道中,很多是會議新聞,內容大多為專家和企業方的發言,外行很難提起興趣,更難了解真正的知識。然而,科技報道最基本的責任是向大眾進行基礎科普,增強公眾的科技意識和科學素養,展現其真正的知識屬性,有效擴大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是科技報道質量提升的重要課題。
二、傳統框架下科技報道的知識傳播困境
(一)報道框架注重宣傳科技成就,相對雷同
根據新聞框架理論,新聞框架結構包括報道素材的選擇和組合。筆者梳理發現,人工智能、5G等重要科技議題的媒體報道,框架都較為固定。科技類的消息來源主要是國家相關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團體。注重自上而下地向受眾傳遞信息,主旨是宣傳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成就,突出政策導向,突出科技的專業性,強調正面價值。
以量子通信主題為例,《科技日報》2017年3月11日的《量子通信:2030年織就星地一體網》,一方面展現量子通信技術的高精尖,成果的分量。另一方面展望未來研究方向和應用領域。以5G主題為例,新華社2019年9月22日《“5G元年”迎風啟幕,未來場景不可限量》展望未來場景和中國企業的亮眼角色。《光明日報》2019年11月22日《2019世界5G大會開幕》從會議參與者視角談5G的技術應用和影響力。科技新聞的典型報道框架在宣傳我國科學創新的成果和力量,營造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新聞報道中,這樣宏觀立意的報道框架非常普遍、雷同性較高——簡單介紹成果的突破和意義,凸顯國家創新實力、展望未來的發展,在該框架下科學知識的漸進性普及卻很難達到。
在較長的時間線上,對相關主題的報道如果一直延用類似的框架,公眾往往更多地記住概念,相關的科學內核往往難以靠近。這一方面囿于記者的專業背景,素材受制于個別受訪專家,也囿于固化的報道思路。涉及該成果的科技知識背景、技術深層認知、科學事件的進展和延續性,對科學的深層次思考甚少提及。在新媒體時代,一成不變的科技報道框架和范式,不再適應科技和傳播的迅速發展,不能滿足社會民眾對科學知識的真正需求。
(二)專業精神欠缺,較少考慮受眾的能動性
報道框架的固化,使得科學和新聞本身存在的矛盾更加突出。新聞報道追求確定性和社會影響,實用動機主導著科技新聞報道的角度,而科學具有探索性,是不斷地假設和論證的循環過程,通過假設、實驗、排除的過程來探索物質世界的機理,推廣驗證規律的普遍性,科學技術的穩定性、可靠性、負面影響等客觀存在。
基于傳統框架下的科技報道,往往忽視了知識的片面傳播對受眾的潛在影響。比如相關熱點科技報道中頻頻可見“首次”“填補空白”“重大突破”等詞語,但缺乏對科學成果的背景、應用范圍等關鍵問題的解釋。在記者自身對相關技術缺乏了解的情況下,籠統地定性為5G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等,其實是重視報道套路、輕視受眾的結果,科技報道的專業精神缺乏。
受眾過往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既有的價值觀和態度,包括當下的情境和心理,導致在處理新聞信息上有不同的解讀。這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比如新技術誤導大眾判斷,帶來盲目的投資。當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科技成果發布之后,雙黃連、金銀花等藥品一時脫銷,這都是科技成果報道沒有考慮受眾心理而導致的負面作用。
(三)單向傳播,與生活關聯度不高
科技新聞的專業性比較強,與老百姓的生活關聯度比較差,“曲高和寡”缺乏與受眾有意義的交流,往往成為單向傳播,內行不感興趣,外行看不懂。
科技新聞稿中經常有大量的專業術語和抽象的科學原理,比如“量子糾纏分發”“高集成濾波”等,專業詞語堆砌且缺乏解釋,這些對基本科學事實“是什么”的忽視,導致科技知識的細節大量缺失。
在5G、人工智能等熱點新聞中,盡管大多數報道都關注了技術應用前景,但采寫都偏于宏觀而寬泛,5G、人工智能為行業賦能,涉及智慧生活、智能交通、工業制造等方方面面,面面俱到卻淺談則止。“泛在化”“融合化”“場景化”等抽象詞語讓技術應用缺乏立體感和親切感。
一方面公眾對科學原理的理解缺乏知識基礎,另一方面報道與公眾生活又缺乏現實關聯,從閱讀習慣而言,大多數讀者都會選擇跳過障礙,因此,一些科技熱點新聞盡管高頻率出現在媒體上,但受眾對相關技術成果的技術認知仍然不得不停留在表層,這與知識型新聞強調受眾的參與互動,建構知識型網絡還有較大差距。
三、知識型科技報道模式和路徑的創新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新聞承載著幫助受眾獲取新鮮的科學知識,樹立正確科技觀念等重要功能,除了有力引導科學創新的輿論外,科技報道要超越傳統報道框架,滿足人們對科技報道的現實需求和多樣化的期待,以受眾為立足點確定報道視角,使老百姓真正了解科技、喜歡科技報道,進而達到認同、理解和自覺應用,推動科學知識的社會化,真正實現科技報道自身的知識價值。
(一)科學報道要展現科學方法和科學思辨
科技報道需避免報道框架的封閉和固化,多側面、動態地展現科學成果,比如可以回溯科技成果、科學發現的產生過程,從過程中展現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思辨、科學的精神。
比如最近一則關于“金星發現生命跡象”的新聞,《科技日報》9月21日題為《金星上存在生命?磷化氫還算不上實錘》的報道,沒有僅僅針對科學發現的結果談意義和價值,而是根據探測數據,觀測結果,微生物反應等推敲金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展現了科學假設、推理、求證的過程。
秉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精神,用科學的方式報道科學,能引導人們對于科學正確、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方式。《人民日報》2017年11月24日《走近“顛覆性技術”:量子通信能否取代傳統通信?》用四個問題組成文章結構,最后一問“能否取代傳統通信”實事求是地講述了量子通信本身是為了讓傳統的數字通信變得更安全,并不能獨立存在。
盡管由于知識門檻,科技報道的受訪者相對受限,我們同樣要秉持新聞報道的平衡原則,注意多角度呈現,盡量采用多方信源。在一些爭議性的科技報道中,新媒體有自己的優勢,比如關于量子通信,很多科學家、科技愛好者能從各自的角度,陳述量子通信在保密和效率之間的權衡,現實情況與未來發展的沖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科普傳播的作用。
當代科學的發展,與生活方式、價值、社會倫理等緊密相連。只有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示科技事件過程,在一些大的科技成果發布時,一些媒體會采用集成式的專題報道,以信息組合的方式,多渠道立體化地展現科學成果的全貌,讓讀者獲得的信息更具有立體感和系統性,科技報道也更具有知識的厚度和張力。
(二)體現受眾視角,激活受眾對科技新聞的真正興趣
在科技報道中,僅僅有科學知識的呈現是不夠的,社會背景、社會心理都是作為知識型的科技新聞所需要考量的因素。比如在此次疫情的科技成果的報道中,我們要考慮受眾的心理和理解,必須防止公眾將探索中的短期的實驗結果當作確切的成果。
記者在提供科學性解決方案的同時,要熟悉受眾的社會文化背景、其所處的政治環境、受眾的基本價值觀,才能在科學性的基礎上提供適宜的報道框架、實現恰當的傳播效果。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對于大主題的科技新聞已經有點審美疲勞,從受眾著眼,可以多從小話題入手,將讀者置于生活空間中感受科學。比如新媒體上,“果殼”制作的“5G基站晚上‘被迫關機?這是個世界性的難題”針對洛陽聯通閑時關閉部分5G基站降低電費成本的社會新聞,對5G的應用進行科普,5G費電是世界性的問題,通過各國的嘗試策略,講清了“按需休眠”降低功耗的原理,釋清社會對5G技術應用的一項疑惑。
創新敘事模式。“果殼”《5G除了能快點,到底還有什么用?》針對的就是普遍對5G的刻板印象,5G就是提速,在組織報道內容時,采用受眾的視角,對于游戲geek、博士館愛好者、演唱會積極分子等帶來新接口,把5G賦能描繪得更加具象和立體。
給大眾呈現立體的科技發展,技術也存在不足。《AI被一件T恤蒙蔽“雙眼” 見識不夠是根本原因》,《科技日報》通過介紹美國研究機構的一個特別圖案的設計,能騙過AI“眼睛”的真實個案,說清楚背后的原理,引出AI視覺系統識別的技術瓶頸,理論創新難點以及目前產業應用的局限性,提醒人們未來對AI技術安全構建還需要做的努力,去營造更加全面和成熟的科技創新環境。
(三)拓展表現手法,在通俗性和科學性中找到平衡點
每個科學成果的背后是某個領域的前進,新聞報道可以合理展現某一個科學事件或成果背后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知識,減少過于繁復精密的數據,增加專業術語的科普力度。在消化理解專業術語之后,可以采用打比方、舉例子等方式,盡可能幫助讀者跨過閱讀障礙,獲得科學知識,體現科技報道專業主義的內涵。
比如量子通信主題中,量子糾纏源很難解釋。央視新聞客戶端在《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對“墨子號”的三大絕技、三大裝備進行了名詞通俗化的解釋。比如量子是能量等物理量的最小的單元,把量子糾纏狀態想象成互相吸引的磁鐵,不同之處是相隔萬里也能心靈相通。量子糾纏源就是制造出一對對處于糾纏狀態的光量子。
我們借助新媒體技術比如動畫、小視頻、大數據分析等手段豐富科技報道的形式,直觀演繹科學過程,甚至制作跟科學有關的網絡游戲,增強科學報道與受眾之間的互動。
果殼網《墨子號成功上天!關于量子通訊衛星,你必須知道這五件事》同樣對具體名詞有細致的解釋,比如“量子糾纏”,以圖形和小視頻的方式,用薛定諤的兩只貓的狀態和關系做圖,用兩個穿上相反顏色衣服的小伙伴做反方向的動作的視頻,比喻量子糾纏、量子密鑰的原理。以給Shelton發送密碼的事件,說明量子通訊的原理。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壯大,科學傳播的主體、模式都發生了一些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和團體參與到科技新聞的信息生產,科技報道要在通俗性和科學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同時,在新媒體背景下,科學機構、科學家本人等參與科學傳播的主體越來越多,科技報道的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助力媒體提供更多的數據和資源,在該背景下,網絡媒體平臺和平面媒體可以有更多的合作和互動,是未來科技報道的可選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