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文釵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日報》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聞報道開始逐漸增多,報道內容相對集中,大部分是關于宣傳少數民族政策、報道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等。本文通過對1949-1956年《人民日報》關于少數民族的新聞報道進行整理,分析這個時期黨報關于少數民族報道主題、報道結構、報道話語的框架。
關鍵詞:《人民日報》;少數民族;新聞框架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尚未得到真正的解放。《人民日報》作為宣傳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路線方向的重要媒介載體,同時也為適應全國解放事業的需要,在這個時期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聞報道也逐漸增多。本文通過在《人民日報》官網上進行檢索,收集1949-1956年關于少數民族的新聞報道一共2853篇,結合新聞框架理論分析這個時期《人民日報》少數民族的報道主題、報道結構及報道話語。
貝特森將框架界定為采取一種集中的組織思路,通過選擇、強調、排除、增加和精心處理等方式,通過標題、導語、引文和重要段落的體現,對新聞內容做出報道的做法。后來由戈夫曼將這個概念引入文化社會學,后來再被引入到大眾傳播研究中。新聞框架是符號工作者長期透過大眾傳播媒介組織言說的過程,長期以后形成固定的認知,解釋與呈現的形態,以選擇、強調以及排除社會事件。新聞文本框架有高、中、低之分:框架的高層次結構是指對某一主題事件的定性;中層次結構主要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歷史、結果、影響、起因、評估等環節;低層次結構包括新聞文本中語言、符號以及修辭手法等。
一、高層次框架分析——報道主題框架
從新中國成立之后,全國各地解放事業的開展,這個時期的報道也與解放事業相關,報道主題也相對集中。
(一)少數民族地區渴望解放及報道解放后的生活
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長期遭受著封建制、奴隸制的壓迫,新中國成立后,少數民族人民迫切地希望解放軍迅速地幫助他們獲得解放,脫離貧困的生活,發揚他們的少數民族文化,早日擺脫愚昧落后的境地。
例:急盼解放的西藏人民——西北旅行通訊之六(1950.3.15)
藏族人民渴念解放軍(1950.2.28)
桂西徭胞翻身了(1950.3.11)
藏族人民當了家——記西康省藏族自治區域人民政府的成立(1951.1.4)
(二)宣傳少數民族政策
為打破歷史遺留下來的民族隔閡,加強少數民族和人民政府的聯系,更好地貫徹民族政策,實現各少數民族真正的平等和團結,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鑒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少數民族地區復雜的社會形勢和民族關系,中央在頒布系列措施貫徹民族政策的同時,也重視宣傳少數民族政策、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路線方針政策。《人民日報》作為黨的喉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一直承擔著宣傳民族政策這項重任。
例:各地正確執行民族平等團結政策 少數民族已成立一百多個自治區 各民族雜居的地區已逐步成立民族民主聯合政府(1951.12.18)
毛主席民族政策的光輝勝利(1953.1.1)
民族團結的新勝利——記西康省藏族自治區反大民族主義殘余運動的收獲(1953.5.20)
(三)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我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于西北、東北、西南、中南等地區,居住地區的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0%左右,但大都處于偏遠的邊疆地區、山區、牧區和荒漠地區。再加上歷代漢族統治階級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剝削政策,造成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上長期處于停滯和衰退狀態。如何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改善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重要且艱巨的歷史任務。
例:從經濟上把少數民族和全國聯結起來!——物資交流工作的開展提高了少數民族的生產熱情(1951.8.20)
中央人民政府和廣西省人民政府撥款八百億元扶助廣西少數民族發展生產(1952.3.5)
太陽照耀著青海草原——毛主席的貿易政策帶給青海各民族農牧民的幸福(1951.6.15)
積極地有計劃地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 開展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合作化運動(1955.11.4)
(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發展少數民族語言
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導致人們處于文盲狀態,在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在重視教育的跟進,開設少數民族學校進行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由于少數民族長期被國民黨統治摧殘,統治者不允許少數民族說自己的語言,許多少數民族語言在長期的打壓過程中逐漸衰弱。在新中國成立之后,許多漢族干部在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的時候,開始主動去學習當地的少數民族語言,進一步幫助少數民族發展自己的語言。
例:瓊崖人民學習文化 ?政府大力啟發黎族人民學習(1950.3.31)
大量培養少數民族干部(1951.12.24)
到新疆的工作干部學習各族語言文字(1950.8.17)
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初等教育有很大發展(1954.1.16)
寧夏舉行教育會議 決定增設回民學校(1950.6.14)
(五)少數民族的民族節日與風俗習慣
關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風情的報道大多是報道各個民族的節日,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等。
例:西北各族人民歡度“爾得節”(1950.7.22)
拉薩市藏族人民 歡度“薩噶達娃”節(1953.6.8)
二、中層次框架分析——報道結構框架
在關于少數民族的新聞報道中,有大部分是會議新聞,如《西北民族事務委員會 首屆委員會議閉幕 擬出西北民族工作方針及任務(1950.8.4)》,還有關于民族代表團訪京的消息。在其他關于少數民族的報道,通常采用“對比解放前后生活狀況”“回憶受壓迫與贊美現在”“感謝黨和表忠心”等報道結構框架。
例:甘肅藏民聚居的卓尼地區 開始實行區域自治 臨夏分區洮河西岸回民居區東鄉自治區人民政府宣告成立(1950.10.17)。
(“在反動派統治時期,我們東鄉族回民是被輕視、侮辱與唾罵的民族,生活極其貧困;解放以后,我們就結束了過去痛苦的生活。毛主席,我們特別感謝你!由于你的英明領導,制訂了正確的民族政策,使我們能夠實行區域自治,這是過去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今后我們要永遠跟著你走!因為你是我們東鄉族回民的大救星!”)
西南少數民族的新時代——記西康省藏族自治區域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1950.12.13)
(彝族代表說:“國民黨反動派叫我們做‘蠻子‘化外之人,人民政府真正把我們當做‘人來看待了。”)
北京市回族人民歡度開齋節 并紀念朝鮮抗美戰爭兩周年(1952.6.26)
(回民李永祥就站起來說:“過去國民黨反動政府把我們回民不當人看,我們多少年來都在痛苦中過日月;毛主席來了,把我們從黑暗里領到光明,我們永遠忘不了毛主席的恩德”)
在這些報道中,采用描寫解放前后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來突出少數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其中還有部分報道是關于少數民族從一開始畏懼排斥共產黨到最后感謝贊美共產黨的轉變過程。在一些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由于長期受到統治階級的壓迫,在他們眼中,認為共產黨也是會剝削農民的,直到得到共產黨的幫助,逐漸擺脫貧困,民族的風俗文化也得到尊重,才從心里開始認可共產黨,到最后擁護共產黨并積極去建設新中國。
三、低層次框架分析——報道話語框架
新聞報道中運用的語言色彩、表達方式以及修辭方法都會對這則新聞報道產生影響。在關于少數民族的報道中,常常會出現政府“幫扶”“漢族幫助”“撥專款補助”“照顧優待”等詞語,利用這些詞語來突出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是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幫助。
例:新疆鎮西縣人民政府 救濟貧苦哈族災胞(1951.1.19)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扶助手工業發展生產(1954.1.5)
除此之外,少數民族同漢族的關系也一直備受關注。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少數民族受到部分漢族人民的排斥和欺負,大漢族主義的存在使得他們對漢族抱有敵對態度。新中國成立之后,漢族同各族的關系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在許多報道中少數民族將漢族稱呼為“漢族老大哥”,將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系稱為“兄弟民族”,在報道中可以看出,許多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系開始變得和諧。少數民族人民感謝漢族人民幫助他們進行經濟生產,幫助他們發展少數民族文化。
例:果洛地區民族團結加強了(1952.10.29)
沔陽縣十區回漢兩族人民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誼(1954.9.12)
新疆積極培養兄弟民族工人(1955.3.3)
四、結語
報道主題其中主要包括報道少數民族地區解放前后生活的變化、宣傳少數民族政策、報道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及發展少數民族語言,還有報道少數民族的民族節日與風俗習慣等。其報道結構框架通常采用“對比解放前后生活狀況”“回憶受壓迫與贊美現在”“感謝黨和表忠心”等。在關于少數民族的報道中,少數民族最常表現出來的便是弱勢群體的形象,在經濟上被扶持,教育上被資助,生活上被照顧。無論是呈現被幫助扶持,還是在報道中肯定少數民族的成就,體現少數民族團結,都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