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實現一體化、信息數字化,人們的媒體、消費、審美等相關環境都在悄然變化,寧都儺作為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在新媒體視域下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寧都儺在傳承與發展上必須借助新媒體開辟新的道路。
關鍵詞:新媒體;儺文化;傳承發展
儺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原始的文化形態,它是古老宗教與圖騰崇拜的產物。同時也是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對大自然規律、社會形態演變的解讀與表達。江西作為文化底蘊深厚的省份同樣積淀了深厚的儺文化,贛儺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至今除宮廷儺外大部分依舊在贛地鄉村得以保留,如官府儺、鄉人儺、族儺、家儺、游儺、丐儺等,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贛儺文化群。贛州寧都地處江西東南部,是早期的客家搖籃。在寧都存有近千年歷史的寧都黃石中村儺戲,被譽為“古老民俗文化活化石”及“戲曲活化石”,是客家勞動人民的文化隗寶。
一、寧都儺存在的問題
(一)傳承人出現斷層。由于當地政府或民間團體沒有傳承人培養的有效機制與方案,同時在儺文化的認識上沒有做出正確引導,目前在寧都中村會跳儺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了。特別是有較好的文化基礎的年輕人在儺文化認識上存在偏見,認為儺是“封建迷信”講述的是神鬼的那些事,沒有看到其內涵文化的一面。所以很多年輕人避而遠之,造成傳承人極度缺乏。
(二)傳承方法過于單一。中村儺戲與其他的民俗文化一樣存在傳承方法過于單一的問題,沒有規范的文字記載及培訓機構,僅靠地域鄉村相關跳儺人口傳心授。并且傳承者文化水平非常有限,在傳承上難免會出現“誤傳”與“消釋”的情況,更談不上創新。這個問題給后期儺文化材料整理與收集帶來巨大的困難,無法形成規范的曲譜、唱詞、行制章程等進行傳承。
(三)因地理原因,傳承語言較為單一。寧都儺戲是客家文化的精髓,口口相傳才得以傳承,唱詞與交流都是由客家方言土語來完成,雖形成了特有的語言特色但只能局限于相應的地域群體進行傳承,也成為了寧都儺發揚與傳承的弊端。
(四)傳承保護的資金匱乏。儺戲的表演者與管理者在該項目上沒有相應的收入,這也是影響儺文化傳承發展的巨大問題,僅有的收入是靠每年固定時間巡演時村民出的“保安錢”,也就是每家給的一點米、一兩元錢,致使儺師生活舉步維艱,愿意跳儺的人越來越少。
(五)向外展演的時間有限。寧都黃石中村儺每年只有兩次巡演時才示于外人,其他時間段一般游客無法觀摩跳儺,并且由于特定的原因部分儺戲“秘密”不示于外人。
二、新媒體視域下寧都儺傳承與發展思路
近年來由于科技的進步互聯網都已經進入了5G時代,國際媒體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傳統媒體已經不是廣大民眾獲得信息的唯一途徑。以信息數字化與網絡化的為基礎的新型媒體已悄然代替了廣播電視、戶外廣告、報紙刊物等傳統媒體。傳統媒體已經無法滿足推廣途徑多樣化、推廣范圍大、更新與傳送速度快、全民參與度高、呈現形式豐富等需求,同時也不適應大數據時代下的文化發展。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必須與時代相結合,要求民俗文化的相關傳承人、管理者在傳播、推廣與再設計上有效地利用新型媒體,使得廣大民眾更加快速、集中、直接認識傳統文化,達到活態傳承與推廣的目的。
(一)以信息數字化為平臺大力推廣客家文化。寧都中村儺文化是存在于客家文化的大文化體系下,如果要推廣寧都中村儺首先要大力推廣贛南客家文化,只有讓廣大民眾了解了客家文化才能很好地去接受大文化體系下的中村儺,提高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程度。同時也有效地調動當地民眾的積極性,組織相關的人員對儺文化相關素材進行數字化的收集與整理。
(二)以數字化媒體打造相關產業的文化氛圍。如在當地建立以儺文化為主題的民宿群及相關的文化群體,并以數字化的形式在網絡社交平臺進行推廣,同時以數字化形式對儺舞進行循環播放,營造出以儺文化為主題的特設文化氛圍。
(三)組織相關的人員開通以儺文化為主題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媒體,定時推送儺文化的活動記事及發展狀況,也可以發表與寧都中村儺文化相關的文章,并與讀者進行互動,讓全民了解儺文化,正視儺文化。
(四)以新媒體為媒介舉辦相應的傳承人培訓班。目前寧都中村跳儺只是在特定的人群與地域傳播,特別只限于郭姓族人,這種情況不利于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應開展不限定人群的培訓班。傳承人培訓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最佳途徑,只有有了人才可以代代相傳。培訓班除了用傳統的線下培養外,還要以新媒體為媒介進行客家區域外的人員培訓,特別是高校相關研究傳統文化的學生。而且為了突破客家方言的限制,還應制作相關電子教學視頻及普通話版的唱詞、曲譜等。
(五)打造虛擬仿真寧都中村儺文化民俗體驗館加強體驗感。由于地域限制,很多對寧都中村儺感興趣的民眾與學者不能很好地進行儺相關活動體驗,但可以建立線上虛擬仿真體驗館,在體驗館中還原真實的跳儺場景讓異地人很好地進行角色體驗。虛擬仿真是基于虛擬現實(VR)技術而產生的一種新媒體藝術類型,參與者只要利用網絡客戶端,拽動鼠標就可以進入參與,在聲與色上得到很好的體驗。虛擬仿真體驗館既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又可以參加互動。
(六)以寧都中村儺文化為主題制作相關的APP,有效地利用新媒體使游客參與互動。互動游戲,如:儺文化為主題圖片找茬、猜謎語、消消樂等。跳儺中的人物形象本身是以講述某個故事而存在的,可以拓展編撰一些腳本,以故事為基礎進行游戲APP開發。也可以制作一些互動動畫等,如在儺故事的情景基礎上,列出幾位候選人進行選擇,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對儺文化進行了認識。
(七)與該地區其他民俗文化打包進行新媒體推銷。贛南寧都還有一些很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采茶戲等,推廣時可以相互借鑒其影響力以新媒體為媒介進行傳播。
(八)在新媒體環境下以寧都中村儺文化為主題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及再設計,為當地跳儺人增加一定的經濟收入。以寧都中村儺為主題進行文創產品設計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隨著人們民族情感的回歸,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濃厚的地域文化情感體驗,在經濟全球背景下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如:以儺文化為主題的文化衫、手機殼、鑰匙扣、手提袋、特產包裝盒等,通過新媒體進行推銷與售賣。還可以把儺面具設計成有趣的QQ、微信表情進行推送轉發等,這些都有助于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實現一體化、信息數字化,人們的媒體、消費、審美等相關環境都在悄然變化,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非常有必要與新媒體相結合。因為廣大民眾的消費觀念、審美要求、信息獲取渠道都在不斷更新,同時要迎合大家的“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寧都儺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上必須開辟新的道路。黃石中村作為寧都儺的代表只有在保留傳統特色文化精髓的前提下順應時代潮流,運用新的視覺設計理念與方法,不斷創新與豐富,讓傳統文化與時代接軌擺脫“老、土”的形象,才能滿足人們渴望回歸民族情感的心理需求,從而獲得更多的地域文化情感及藝術享受,同時也是對寧都儺進行最好的保護與傳承。
[基金項目:2018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S1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