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麗嬌

摘要:2012年,教育部組織研究制定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簡稱《指南》),不管是幼兒園,還是高等院校,還是教科研組織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展開了如火如荼的學習。幼兒期刊作為大眾傳媒的一種形式,不僅可以發揮大眾傳媒的宣傳作用,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兒童觀,還可以成為幼兒園教學的合作伙伴。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以《指南》為依托,分析幼兒期刊專業化發展的不足,探析其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可能性。
關鍵詞:幼兒期刊;專業化發展;跨界角色
一、《指南》對幼兒期刊的要求
對照《指南》,幼兒期刊應該做到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描述,用幼兒和家長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指南》所堅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指南》提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應該緊緊圍繞幼兒的日常生活,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是刺激幼兒大腦突出的興奮點;應該在游戲中進行,通過參與游戲、支持游戲、關注游戲的進展,通過贊許幼兒的新思路,鼓勵幼兒的新探索,給幼兒提供機會和條件。
落實《指南》,必須關注以下四點。第一,要把關注點放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上:幼兒的發展從來都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目標之間相互滲透的關系,并將其整合起來,目的就是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非片面追求單方面的發展。第二,尊重幼兒、承認個體間的差異:每個幼兒都擁有自身的價值、尊嚴,有不同的興趣、需要,有獨立的人格和權利,有潛在的發展優勢。支持和引導每一位幼兒都能擁有高質量的發展條件和獲得成功經驗的機會,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發展前進。第三,關注并支持幼兒特有的學習方式:幼兒有著與生俱來強烈的好奇、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他們的學習是自由的、開放的,貫穿于一日生活之中。第四,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是天生的學習者,是主動的、開放的學習者,他們的學習不受時空和活動性質的局限,存在于有意無意之間,常常萌發于自然遭遇的生活事件之中,和與他人的對話之中。
二、幼兒期刊偏離《指南》的軌道
自從2012年《指南》印發以來,不管是幼兒園,還是高等院校,還是教科研組織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展開了如火如荼的學習,從實踐到認知,再回到實踐,不光積累了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還總結了各自領域的理論,用以進一步指導實踐工作。相比之下,幼兒期刊似乎腳步跟得不那么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沒有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定位模糊,低估了年齡差異帶來的發展差異。
第二,期刊內容偏離幼兒的現實生活,無法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很多幼兒雜志上會出現一些民間傳統故事、成語故事等,如“愚公移山”“葉公好龍”,雖精神豐滿、寓意深刻,但無法被幼兒理解,更別說是激發他們的興趣了。
第三,沒有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小學化”傾向嚴重,一味迎合家長幼小銜接的需求。許多幼兒期刊以家長的目光增加了許多幼小銜接的欄目和內容,如書寫數字、學認漢字。但這種跨越階段的訓練會讓幼兒產生拒絕學習的態度,錯過學習的關鍵期和敏感期,影響其學習習慣的養成。
第四,幼兒的多元智能得不到發展,期刊欄目多集中于語言、藝術、數學等領域,缺少對科學探索、心理健康、社會發展等領域的關注。往往一本幼兒期刊里以故事、數學、繪畫、游戲等欄目居多,且鮮有改變,逐漸形成固定框架。
在早期閱讀備受重視、少兒出版產業蓬勃向上等眾多利好政策背景下,幼兒期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所以幼兒期刊必須抓住改革機遇,不斷突破發展中的舒適地帶,探索符合《指南》要求的專業化發展路徑。
三、幼兒期刊的專業化發展之路
幼兒期刊不僅應以《指南》為依據,提供優質的內容,而且還應最大化地發揮大眾傳媒的通道作用,既應該通往3~7歲幼兒的家長,也應該通往幼兒園及幼兒教師,開辟新路徑,走專業化發展之路。
(一)以《指南》為依據,提供優質內容
優質內容的提供始終是提高幼兒期刊核心競爭力的唯一途徑,幼兒期刊的編輯要以《指南》為工作指導,以期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細分受眾年齡段,定位準確。《指南》將幼兒園階段的幼兒分成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對他們應該知道什么、他們能做什么、他們大致可以達到什么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向幼兒園和家長指明了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的具體方向和可能性。幼兒期刊也應該按此劃分方式有針對性地服務每個年齡段的幼兒。
第二,內容更加緊密聯系幼兒的現實生活。對幼兒來說,“一日生活皆學習”,自然的、身邊的、熟悉的、活動中的事物是幼兒最感興趣的。小班幼兒側重于生活類閱讀材料,對新穎的、與他們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的、直觀的材料較感興趣;中班幼兒側重于認知類、社會類閱讀材料,對動物、卡通類、可以操作的以及能理解的材料特別喜愛;大班幼兒側重于社會類、生成性閱讀材料,喜愛有文字的閱讀材料,愿意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地尋找相適應的各種閱讀材料。
第三,幼兒期刊編輯多親近幼兒、了解幼兒、理解幼兒。編輯要“用兒童視角去觀察和發現,用兒童的思維方式去提問,再用兒童喜歡的幽默語言進行知識的解答和講述,再用有趣的設計吸引孩子的目光,同時提供親子閱讀,增加互動”,編輯部應該尋找幼兒園長期合作,編輯有空就入園進班,觀察幼兒的行為,傾聽他們的語言,參與他們的游戲,揣摩他們的思維模式。
第四,發展幼兒的多元智能。國內學前教育界對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劃分已經基本形成了共識。《指南》也是按這五個領域劃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細分的。幼兒期刊中,在優化語言、藝術的領域涉及欄目設置的同時,也要增加對心理健康、科學和社會領域的關注。
(二)以提高家長育兒能力為目的,實現家園共育
年輕一代家長在思想上重視對幼兒的早期教育,在行動上也很有執行力,且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但是家長不是教育專家,他們對早期閱讀材料有著過高的期望值。他們希望幼兒期刊提供純知識類、智力開發類等內容,并把這個作為訂閱期刊的重要標準。但是,家長往往忽視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幼兒的興趣、愛好等。
在這方面,幼兒期刊是可以很有作為的。在互聯網時代,微信公眾號因其注冊、運營的門檻相對較低,成為幼兒期刊延伸數字化路徑的最快捷的方式之一。
幼兒期刊有能力、有資源幫家長進一步提升教育力。幼兒期刊可以借助其微信公眾號開辦“家長課堂”,組織以家長為主的閱讀俱樂部,定期召開分享會,分享的內容主要圍繞幼兒教育問題,以期在提高家長教育力的同時,為期刊新的欄目選題提供資源和建議。憑借幼兒期刊的出版資源,邀請幼教專家先以線上的形式開講座,在微信公眾號推送講座音頻和文字,待到這個話題引起足夠的討論以后,還可以舉辦線下活動。潛移默化地將以兒童為本位的觀念輸出在閱讀活動和專家講座中,用內容的專業性來引導家長正確地看待幼兒的發展規律,尊重年齡段之間的差異,尊重個體差異,關注幼兒的興趣點和專注點。
(三)以新媒體為平臺,搭建互動型數字資源平臺
有一部分幼兒期刊的受眾,除了3-7歲幼兒及其家長以外,還包括了幼兒教師。幼兒期刊完全可以為幼兒教師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為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搭建資源平臺。除了正常的教學時間以外,幼兒教師需要花大量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在尋找資源上。幼兒期刊可以加強與幼兒園的合作,在雙向互動的基礎上取得共贏的效果。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幼兒期刊可以注冊專門為幼兒園服務的微信服務號。在微信服務號上搭建數字資源平臺,將以往所有出版資源按照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進行分類梳理,和幼兒園綜合課程中的主題相連接,為幼兒教師提供全面、立體、優質的內容資源,將幼兒教師從繁雜的資料收集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幼兒、觀察幼兒。
搭建數字資源平臺是一個雙向流轉活動,幼兒期刊在上傳數字出版資源的同時,幼兒教師可以將課程生成中的新的興趣點、關注點都建構到資源平臺中。在這個資源平臺中,幼兒期刊編輯和幼兒教師都是把關人,是兩個不同方向的把關人,旨在調整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內容。數字資源的優化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一輪至少需要經歷一個完整的學年。
四、結語
對于幼兒期刊而言,融合出版就是通過印刷以外的手段,目前主要是數字技術手段實現出版內容溢出紙質期刊的出版行為。融合歸根結底還是方式的融合、技術的融合,但是多種形式的融合可以幫助實現內容上的跨界組合。幼兒期刊的融合出版一開始就要和有優勢的傳統出版相結合,從原點出發,把根扎牢,慢慢地生長起來,延伸開來,從簡單的技術累加逐漸到更高級的內容升級。向學前教育的跨界發展,是幼兒期刊在探索未來發展可能性的一點設想:與學前教育更親密地接觸,助力幼兒園課程建設,助力家長家教力的提升,幼兒期刊的市場空白點還是有很多的,前景是光明的,但一定要找對方向,走專業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