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
3000 B.C.
考古學家曾在埃及北部發現,在第一王朝(公元前3000年)時期,蘆葦筆就曾被運用在羊皮紙上書寫。羅馬帝國衰亡后,歐洲人很難再見到蘆葦,于是自7世紀起,羽毛筆逐漸成為它的替代品。當時,為了克服羽毛筆筆尖磨損速度快的問題,人們又制造出了青銅等金屬筆尖材質,這些筆尖最早現世于公元79年的龐貝古城遺址。
953 A.D.
一直以來,制造書寫用具的先驅們嘗試如何利用鋼筆自身持續供應書寫墨水的問題。在953年,曾經有人為埃及法蒂瑪王朝的坎里夫穆斯制造出通過重力和書寫才能使墨水從貯墨槽中流出來的筆,也許這是歷史上最早被提及的“一支成功的蓄水筆”。據說,這支“完美的筆”曾于公元969-975年,在一本名為《會議和討論》(此書的復制本保存在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的圖書館中)的手稿中作者所描述道,埃及學者哈森·艾爾班薩·曼蒙德認為,該筆對于之后的鋼筆制造有很大的參考價值。1951年,他翻譯了手稿中的有關內容并將其發表。
1636 A.D.
德國學者丹尼爾·斯溫特于1636年在紐倫堡的期刊上發表了《精確的物理數學》,文中描述了一支有蓄水功能的簡易羽毛筆。該書于1651年在蘇黎世再版發行,書中寫道:“這種筆由內外雙層翎管組成,內部的翎管圓端有一個小孔,灌滿墨水后將另一頭的開口封閉,把這個翎管插入裝有筆尖的大翎管中,內部翎管的小孔與外面翎管削成的筆尖處在一條直線上,墨水的供應是通過擠壓翎管而完成的。”這種筆雖然沒有流傳開來,但這種“筆中套筆”的想法卻被之后的造筆工人采納,一直沿用到上世紀早期。
1715 A.D.
尼古拉·拜恩是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提供日常工具的主要供應商,他曾經于1715年出版了《數學工具的原理及制作》一書。在書中,拜恩對“不干筆”進行了描述并配以插圖。拜恩筆的工作原理是,他讓整個空心筆身起了蓄水池的作用,筆的末端用塞子塞住,做好的羽毛筆筆尖經旋轉安置在筆另一端的細管上,然后蓋上筆帽,筆帽的大小與筆尖相吻合。有一個細插塞座來防止墨水從管中滲漏。之后,一些墨水筆的羽筆尖被金屬筆尖所替代。每次使用時摘下筆帽,甩一下筆,墨水就從蓄水裝置流出,通過筆管流入筆尖。
1880 A.D.
喬治·派克出生于1863年,自1880年起便在瓦倫丁學校工作。為了貼補工資,喬治·派克成為一名“鋼筆中間商”,他幫約翰·霍蘭的鋼筆公司銷售鋼筆給當地的學生。與當時的許多鋼筆一樣,這些筆總會漏墨水,或是出現故障,喬治總是耐心地拆開每一支鋼筆為他們修理。在自己造出了一支“令人滿意”的鋼筆之后,喬治成立了自己的鋼筆公司——派克鋼筆。那一年,他獲得首個鋼筆相關的專利,1894年派克的“幸運弧線”專利權得到承認,此裝置的設計原理,是當筆非使用面直立擺放的時候,通過吸水管壓力作用把墨水輸送回筆管的儲存部分。
1884 A.D.
這個被后人稱作“自來水筆之父”的劉易斯·愛德森·沃特曼,事實上只是個紐約保險經紀人,而并非人們口中的當代鋼筆“發明者”,這一“混淆事實”的故事卻 是來自沃特曼本人。他得以揚名,只因為他是第一個獲得了槽形墨水供給專利的美國人,而并非該技術的發明者。據說由于沃特曼曾把一支鋼筆的墨水滴上合同,因此失去了一單重要的生意。1884年2月12日,沃特曼憑借得來的技術獲得了第一項有關鋼筆的專利權,他的鋼筆能使墨水經過供給槽,在類似毛細血管的作用下從蓄水管流到筆尖,與此同時,相等體積的空氣會通過在管底的小孔進入蓄水管。
1867 A.D.
旅行墨水瓶使維多利亞時代的鋼筆得以被攜帶出門,事實上,它卻并不方便。1867年,墨水囊和輸墨系統被兩個美國人獲得,于是,那些量產的鋼筆也有了較為“保險”的墨水囊。數年后,“沃特曼發明的供墨裝置”似乎解決了“鋼筆的最后問題”,他“發明”的鋼筆可以隨著筆尖的移動控制輸墨管,使少量空氣沿筆進入墨水囊,使墨水可以按照需要均勻地流向筆尖,至于一些多余的墨水,沃特曼則用筆尖下的空腔來容納,避免造成墨漬。
1950 A.D.
事實上,有關“真正的鋼筆發明者”一直沒有定論。在1780年,英國伯明翰的戒指技師哈里森也曾利用手工技術制作了今天鋼筆筆尖的雛形,當鋼筆安上了筆尖后,人們覺得書寫變得流暢了。之后,用金屬片壓成型且開縫而成的筆尖被安裝在大多數的筆桿上,筆尖上還有不同的孔和褶皺用來暫存墨水,由于筆尖的售價昂貴,金屬筆尖的專利也由此誕生了。1809年,與今天鋼筆相似的貯水筆誕生于英國,那一年,英國頒發了第一批關于貯水筆的專利證書,在此之前,多數蓄水筆的墨水不能自動流動,寫字的人需要按壓活塞控制墨水。直到19世紀50年代,一些美國的制筆商才將銥制的金鋼筆尖、硬橡膠和自由流動的墨水組合在一起,制成今天的鋼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