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
摘要:在融媒體融合背景下,資陽電視臺面對人、財、物等諸多條件的限制和央視、省級媒體“紀錄大片”的擠兌下,堅持探索制新,依托“蜀人原鄉”等獨有的特色地方文化優勢,在困境中突圍,走出了自己獨有的紀錄片創新發展之路,創作出一批展現地緣特色文化,底蘊豐富的紀錄片,并多次榮獲國家、省級獎勵。
關鍵詞:地方特色;紀錄片;創新發展;資陽廣播電視臺
早在2010年、2012年國家廣電總局兩次出臺《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之后國家新聞出版總局為加快推動中國紀錄片產業繁榮發展,表彰獎勵優秀國產紀錄片作品、人才及制作、播出機構,連續出臺面向全國開展優秀國產紀錄片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評審工作等有關政策,使國產紀錄片迎來了發展的春天。而處于三級媒體的資陽廣播電視臺在人、財、物等諸多因素限制的情況下,是如何抓住發展的契機,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探索創新紀錄片發展之路的呢?
一、破除困惑、深化認識
在中央國家有關紀錄中政策的推動下,中央電視臺、省級電視臺紛紛開播紀錄片頻道欄目,形成了一個上下聯動的播出平臺格局。然而,中央省級電視臺憑借其強大雄厚的資金、高檔次設備、覆蓋傳播的廣泛都給地級電視臺以無形大的壓力、沖擊,使地方電視臺的領導人員處于困惑的境地,完全沒有勇氣和能力推進紀錄片領域,主要體現在:
(一)重視力度不夠,發展思路不明確
沒有把紀錄片的攝制放在事業發展的全局、戰略高度,對紀錄片產業缺少整體規劃,沒有充分認識到紀錄片產業的重要意義,在思想上認為紀錄片是中央、省臺的專利,而對于地方臺只是“風花雪月”,得不到市級領導的重視;只有財力、人力投入大而經濟產出收入少,因此紀錄片發展還不足以納入電視臺自身發展的規劃,在團隊組織、設備購置、政策支持、營銷推廣、傳播渠道等方面而未引起足夠重視。
(二)制作經費不足,側重小成本制作
電視臺紀錄片的資金基本來自資陽電視臺內部資金,而社會或財政資金對紀錄片則沒有市場認知度。同時拍攝一部好的紀錄片除了選點上好以外,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且生產周期長等特點,投入市場后收效不大,所以為了降低拍攝制作,盡量減少省外、市外的長途拍攝,更多的則側重在本市拍攝容易拍攝、操作成本小的紀錄片,而導致地方電視臺紀錄片選題的狹隘,而無市場競爭力。
(三)市場運作范圍小,傳播推廣渠道單一
由于資陽電視臺覆蓋傳播范圍的限制,加上體制機制不活,對于紀錄片面向市場的策劃、制作、營銷能力缺乏,決策層沒有重視發展革新的規劃,導致與省內外的媒體機構相應的交流,脫離了市場發展軌道,失去了紀錄片的商業運作,成了本臺的自娛自樂節目,背離了融媒體下因融而生,因融而大,因融而強,因融而發,實現利潤增值的媒體整體發展優勢。上述各種因素極大地遏制了地方臺紀錄片的發展。為了破這些困惑,深化對紀錄片拍攝的認識,資陽電視臺采取了三條措施:
一是組織學習中央國家、省有關開展紀錄片拍攝制作的文件、政策、要求,組織人員到省、市臺學習;二是爭取財政、社會對拍攝紀錄片的支持;三是拍攝制作題材大、內容大、特色突出有競爭力的大型紀錄片。
二、走出地方臺紀錄片的創新之路
(一)上下聯動,爭取地方政策和相關部門支持,實現雙輪驅動
資陽電視臺為了在紀錄片領域有所突破,得到相應的政策支持,他們將國家新聞出版總局每年拿出的1000多萬元紀錄片扶持資金,重獎優秀國產紀錄片和優秀創作人才,制作播出機構的相關政策,系統地向當地黨委政府匯報,爭取國家宏觀和政策資金的支持。
一是臺里成立紀錄片創作團隊完善紀錄片創作機制,爭取財政實行扶優扶強的管理機構,并納入年終目標考核。在臺內實施獎勵政策的同時,在人員、設備、經費、后勤等各方面全力保障支持紀錄片的拍攝,真正實現國家臺的上下聯動,保證紀錄片拍攝的計劃實施。
二是結合本市特色與當地各級黨委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合作,拍攝高質量的紀錄片。2017年、2018年資陽廣播電視臺與資陽市文廣新局聯合策劃了系列紀錄片《記憶資陽——資陽非遺》。通過對資陽非遺項目及非遺傳承人展示及保護記錄,讓這些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寶在人們記憶中留存。該系列紀錄片歷經兩年,總共拍攝了24期,用自己獨創的方式挖掘和尋找專屬于資陽的文化非遺符號,用電視的記錄手段,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到資陽各地,發現具有文化底蘊的民間代表符號,同時將這些有內涵、有意義、有群眾基礎的文化名片在新媒體上播出推廣到國內外,從而起到發現文化、打造文化、推廣文化、提高資陽知名度的目的。2018年資陽電視臺又爭得資陽方志辦的支持,策劃拍攝了關于資陽地下黨的紀錄片《傳揚》。該紀錄片通過各新媒體平臺,四川電視臺公共頻道、四川國際頻道等播出后,受到各界的好評,由此一些單位主動給予電視臺支持,繼續計劃在2021年建黨100周年時,策劃拍攝關于反映資陽地下黨的紀錄片。
(二)突出地域特色,增強競爭力
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創作與中央、省級媒體相比,在資金、技術、人才制作等各方面都有一定距離。因而,地方電視臺只有抓住地域獨特優勢,在題材內容上做到國際化的同時,更注重本土化的挖掘,拍攝制作本土特色,彰顯本土文化,增強其市場競爭力?!百Y陽河”川劇流派作為川劇四大流派之一,最早興起于資陽,流經歲月的滄桑,沉淀出川劇四大流派的底蘊,高亢清亮的高腔縈繞著數百年的滄海桑田,它嬌艷綻放,宛如川劇梨園中一朵瑰麗的奇葩。然而,時光悠悠,在時代的大潮中,這朵歷經風雨的奇葩逐漸凋零,逐漸消失在歲月的塵埃中。
2017年資陽廣播電視臺以“資陽河”流派中的三位老藝人為線索,將鏡頭對準了93歲高齡,“資陽河”流派“活化石”人物——朱俊臣;一直堅守川劇傳承人——張紹軍;自費籌款堅持三十年川劇廟會演出的陳建國。通過一年的跟蹤拍攝,300多個日夜的經歷見證,拍攝制作的紀錄片《守“河”》于2019年通過四川省的選拔推送,再經過國家廣電的評比,最終入選2019年度第一季度全國優秀紀錄片。同時資陽電視臺拍攝制作的反映尋找即將消失的非遺文化,重拾非遺的紀錄片《拾遺人》獲得了“2019年人文中國第八季——《我和我的祖國》優秀長篇作品”殊榮。
(三)開展多元渠道,增強市場運作能力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地方臺不能閉門造車、單一化運營,而需要開展多元化渠道進行推廣,基于紀錄片在運作上的特殊性,資陽電視臺在管理方式上有別于新聞的運作管理方式。一是借助互聯網搭建交易平臺,拓寬紀錄片交易渠道,通過標準化生產實現效益最大化。二是整合資源,建立紀錄片欄目化建設,讓紀錄片制作與銷售結合起來,通過商業運作的方式實現生產效益的最大化。
三、打造紀錄片專業化人才隊伍
紀錄片創作具有自己獨特的創作規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真實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所以要創作拍攝一部好的紀錄片需要好的更加專業化的創作人才做支撐。資陽電視臺針對原來紀錄片制作中存在的問題,即:制作時不規范、隨意性大;紀實性不夠,存在過度人為攝拍痕跡,制作技術不過關等問題,采取三條措施,打造一支拍攝紀錄片的專業隊伍。
一是成立紀錄片拍攝專業團隊。二是要系統地進行專業技術培訓。采取走出去,請專家進來,理論與實戰并存的“練兵”等方法,對人員進行紀錄片制作規律,表現藝術形式,以及采拍、創作意識、剪輯、提煉、結構以及經營運作等策劃專業知識培訓。三是對調適、資金進行保障,進行獎懲兌現等。
參考文獻:
[1]易娟.“地方電視臺紀錄片突圍之道——以萬州區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創作之路”,《新聞研討》.
[2]楊光宗,魏俊芳.“媒體融合背景下我國紀錄片生產模式創新”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35(3):145—149.
[3]包宜超, 付松聚 ?.“地方電視臺紀錄片發展路徑探析” ,2017年08期,《聲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