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中華文化的養生之道,是以傳統國學和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總結得來。而儒、釋(佛)、道三家是中華文化的三大支柱,我認為從儒釋道視角來詮釋養生文化,可以更順暢地尋得養生主要義。
有人說,儒家讓人“拿得起”,道家讓人“放得下”,佛家讓人“想得開”,這非常有道理。儒家的思想是入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用崇高的道德換來內心的坦然;道家的思想是離俗,遠離喧囂,才能潛心修身養性,求得長生;佛家的思想是解脫,看淡紅塵中的一切得失,才能超越生死,獲得永恒的真理和智慧。
儒家,是指以孔子為宗師的思想流派。儒家養生重在養性,它崇尚禮樂、仁義,提倡“中庸”之道,十分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奮發向上的健康心理;“臭惡不食;不時不食”提出了有選擇、有節制的飲食準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是說只有強健體魄、磨礪意志、樹立正氣,才能讓肉體生命得到升華;而最重要的“中庸”思想,則告誡人們要不偏不倚,做到心胸有量、動靜有度、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道家,包括道家和道教兩個層面,其中陰陽、五行、三寶(精、氣、神)、九守等概念,已成為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的基本理論,為解釋體內氣的運化以及臨床辨證用藥提供了基礎。道家養生重在養身,主張恬淡無為,順其自然。老子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則,讓飲食五味充盈我們的身體,讓服飾更加舒適美觀,讓居所更加安逸,同時還要尊崇風土人情與風俗習慣。唯有清心寡欲、順其自然,才能長生耐老,延年益壽。
釋,釋迦牟尼的簡稱,即佛教文化。佛家養生重在養心,主張“萬法皆空”,認為人生無常,只有努力修行,追求至高無上的生命智慧,才能徹底擺脫生死苦惱,進入涅槃境界。佛家將“地、水、風、火”并稱為“四大”,認為四大不調,則百病叢生;而“貪、嗔、癡”三毒是影響人體健康最重要的內在因素。要消除這些不利因素,就必須踐行正確的修正方法,使我們的心力更加強大。佛教的禪定,重在思維的修煉;瑜伽,重在形體的塑造;靜坐,意在排除煩惱、六念皆空;修行,即修習佛教的道理并不斷得到證悟。無論是思維、形體、意念還是智慧的修正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養生法門。
總之,儒釋道與中醫養生的關系至為密切。
(摘自《大家健康》)
(本文選自: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