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淵
4月8日,《科學導報》記者走進呂梁市興縣奧家灣鄉交口村,一片42畝的空地上一排排藍色的光伏電池板羅列起錯落有致的“梯田”,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看著一塊塊整齊排列的光伏板,交口村的村民們高興得合不攏嘴:“真的有‘曬著太陽也能賺錢的日子咧!現在的政策就是好!”
據了解,光伏發電是環保型新能源,不會對大氣、水體及土壤造成污染,是促進經濟與環境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劑良藥。呂梁市根據各貧困村人口分布、自然條件、扶貧對象和電網配套條件,確定光伏扶貧電站建設規模和模式,發展形成了“光伏+”產業扶貧模式,幫助貧困戶通過多種方式獲得資產收入、勞務收入、創業收入等,通過持續不斷地推動實施,如今的“光伏+”產業扶貧模式讓火辣辣的陽光變成了沉甸甸的鈔票,也讓貧困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興縣奧家灣鄉交口村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只是呂梁市利用光伏產業助力貧困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呂梁市政府借政策東風,深挖資源,擴大優勢,通過開發荒山荒坡、土地流轉、提供勞務等方式,大力推進光伏產業扶貧。到目前為止,呂梁市累計共結算收益10929.28萬元,772個貧困村、2萬戶貧困戶獲得收益。光伏電站被老百姓形象地稱為“陽光銀行”,說只要有陽光,就能隨時“提款”。
在嵐縣梁家莊鄉,則是另一番景象。30MW光伏扶貧項目采用“光伏+畜牧+農業”的模式,建設了1000頭驢養殖規模的驢棚,在驢棚上布設光伏組件,在光伏組件下方種植牧草及喜陰的中草藥,使1200戶深度貧困戶實現了穩定增收。“這種新型的扶貧模式讓我們這些農民一下就得到了幾方面的收入,這可是我們貧困戶的福音啊!”貧困戶李栓大高興地說。
與此同時,呂梁市還積極發展“光伏+勞務就業”模式。在光伏工程建設和道路修建、光伏區域除草、光伏板清潔等方面,就近使用當地貧困家庭勞動力,幫助周圍農民增加收入,穩定脫貧;使用“光伏+美麗鄉村”模式,將光伏電站與生態觀光旅游相結合,帶動周邊鄉村配套發展“農家樂”等產業,打造鄉村旅游示范景區景點,這樣既有效增加了當地貧困人口的收入、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又保護了當地生態環境,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共贏。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如今的呂梁,田地間一排排深藍色光伏板已經成為鄉村一道獨特的風景,讓人留戀駐足。越來越多貧困村的村民正沐浴著光伏產業的恩澤,信心滿懷,闊步走向無限光明的康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