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醫院手術室內,醫生坐在離手術臺不遠的中控臺精巧操控“達芬奇”機器人。接收到指令后,“達芬奇”4個機械臂各司其職,僅用了10分鐘,便成功為患者實施肝臟多發性囊腫摘除手術。
4月7日,《科學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是大同市第五人民醫院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系統,而這臺手術是該院通過“達芬奇”完成的第1例機器人輔助下的腔鏡手術,標志著大同市進入機器人微創手術新時代。
“達芬奇”機器人有4個手臂,兩只手臂分別代表主刀醫生的雙手,另一只擔當手術第一助手,還有一只代表了醫生的雙眼。據了解,它的攝像頭自帶光源,可以放大20倍手術視野并以3D立體方式呈現給醫生。實施手術時,外科主刀醫生不與病人直接接觸,而是通過三維視覺系統和動作定向系統操作控制。醫生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動作通過傳感器在計算機中核算,并同步翻譯給機器人手臂,機械手臂模擬外科醫生的手部動作,完成手術操作。與傳統外科手術相比,“達芬奇”機器人突破了人手的局限,比人手更靈活。它的操作臂較人手小,機械手臂細長,活動范圍更大,具有7個自由度高且可轉腕的手術器械,可以在540度的空間下靈活運行,是人手活動范圍的3倍,尤其是在狹窄腔體內的操作更加靈活、精準,操控范圍大,改進了腔鏡下的縫合操作。且機械手上有穩定器,防止人手可能出現的抖動現象,避免了手術中因手抖動劃傷神經和血管的意外。此外,“達芬奇”機器人可提供清晰放大的3D視野,手術視野更加清晰、逼真,比傳統的腹腔鏡、胸腔鏡的二維平面更精準。多角度自動切換的智能圖像處理功能和熒光顯影功能,使得腫瘤等全方位無死角地暴露在外科醫生的視野之中。不僅縮短了手術時間,還大大提高手術效率和安全性,讓手術更加完美。
目前,“達芬奇”機器人廣泛應用于腸道、肝膽、心臟、胸科、泌尿、婦科、兒科等手術。大同市第五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將“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應用于臨床,使得泌尿外科微創技術發展邁入新時代,也將更好地為晉北大地老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