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 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檢驗的價值。方法:以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間收治的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B組(n=35,慢性乙型肝炎)、C組(n=3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另選取35名健康體檢人員作為A組。記錄三組免疫球蛋白指標。將B組患者根據病情好轉情況分為好轉(n=20)和非好轉(n=15)。記錄兩組臨床指標。結果:A組檢查人員IgG、IgA以及IgM水平低于B組和C組,組間對比存在差異性(p<0.05);B組中,好轉組的IgG、IgA、IgM、TBIL以及PTA測定低于非好轉組,組間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診斷中起到顯著效果。
【關鍵詞】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086-01
前言
作為一種因乙型肝炎病毒導致的疾病,乙型肝炎會對肝細胞產生損傷,感染患者會因此引發肝腎衰竭,肝硬化或者肝癌[1]。慢性乙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對比更加難以治愈,容易反復,導致極度危險性。免疫球蛋白和抗體較為相同,其抗體活性強,因此將其應用于乙型肝炎檢驗中具有顯著效果[2]。因此文章將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間收治的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納入研究中,評定免疫球蛋白檢驗的有效性。
1 資料、方法
1.1 基本數據
以2015.2.1~2017.2.2為研究年限,將35名健康體檢人員納入A組中,同時選取70例乙型肝炎患者分為B組(慢性乙型肝炎)和C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A組中,22名男性,14名女性,年齡區間18-60歲,平均(44.7±6.2)歲;B組中,20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區間20-61歲,平均(44.75±6.0)歲;C組中,1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區間19-58歲,平均(44.70±5.8)歲。
3 組年齡和男女比例分配相差無異,P>0.05。
1.2 方法 所有檢查人員在早晨空腹采集靜脈血,同時分離血清。采用自動生化分析儀器測定免疫球蛋白[3](IgG、IgA以及IgM)指標,以及總膽紅素(TBIL)[4]水平,同時記錄PTA指標。
1.3 觀察標準 將B組患者根據效果分為好轉組(痊愈+好轉)以及非好轉組(無效+進展),記錄免疫球蛋白指標、TBIL以及PTA指標。
1.4 統計學分析 105例數據納入SPSS16.0軟件計算,三組免疫球蛋白水平對比、免疫功能和患者病情變化影響納入進(均數±標準差)中處理,行t檢驗,組間對比p<0.05判定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免疫球蛋白水平對比 A組檢查人員IgG、IgA以及IgM水平低于B組和C組,組間對比存在差異性(p<0.05),詳情見表1。
2.2 免疫功能和患者病情變化影響 表2證實B組中,好轉組的IgG、IgA、IgM、TBIL以及PTA測定低于非好轉組,組間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乙型肝炎是一種因乙型肝炎病毒導致的全球性病癥,目前乙型肝炎在發展中國家幾率較高。因乙型肝炎會通過血液,母嬰等方式傳播,導致肝炎性病變波及到其他臟器器官,導致肝硬化或者肝癌發生。所以對于乙型肝炎的預防和診治十分關鍵。
通過本文數據證實,A組檢查人員IgG、IgA以及IgM水平低于B組和C組,組間對比存在差異性(p<0.05);B組中,好轉組的IgG、IgA、IgM、TBIL以及PTA測定低于非好轉組,組間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數據證實,免疫球蛋白本身存在抗體活性,但是在機體發生感染時,感染力度增大,所以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測定具有較強的指導效果,且目前應用于感染性疾病測定中越來越廣泛。另外也有數據分析,肝實質損傷越嚴重,其免疫球蛋白增高程度也就越明顯,所以免疫球蛋白是慢性乙型肝炎診治的關鍵指標。
綜合上述結論,乙型肝炎診斷中患者實施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檢驗的效果可行,不僅僅可以對患者病情診斷,還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利依據。
參考文獻:
[1]宋家政,劉小芹,王春蕾, 等.血清免疫球蛋白檢測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肝臟,2018,23(12):1147-1148.
[2]竇蕾.母體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對乙型肝炎病毒宮內感染的影響及新生兒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的動態變化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16):3823-3825.
[3]王薇,李彥青.血清免疫球蛋白、T細胞亞群水平及維生素D與嬰幼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2018,20(8):1205-1207.
[4]涂娟娟,何建云.支原體肺炎患兒血清補體、免疫球蛋白含量與炎癥應激反應的相關性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8,24(11):109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