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雨苗
【摘 要】目的:研究在神經內科護理中應用優質的護理服務的效果。方法:選擇本院150例患者資料并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75例和觀察組75例。對照組運用的護理方式是常規護理,觀察組運用的是優質護理服務方式。結果:觀察組最終的NIHSS指標與BI分數與對照組相比,分數較低,其差異性有統計學生的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在生活質量各因子得到的分數與對照組相比,分數較低(P<0.05)。結論:對神經內科患者進行優質護理服務,對患者的康復起到了促進作用,可以在臨床中普遍推廣。
【關鍵詞】優質護理服務;神經內科;內科護理
【中圖分類號】R876.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134-02
引言:
優質護理服務,屬于新型護理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將神經內科病人作為護理的主體,在充分發揮護理人員價值的基礎上,根據病人的個體化需求提供護理服務,解決病人的實際問題,提高神經內科護理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的卒中患者150例,選取的患者都符合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標準,依靠的是CT影像診斷和MRI影像診斷。150例患者屬于首發病1周以后,病情已經相對穩定進入恢復階段,此次實驗經得患者和家屬的同意。患者所在的年齡段為20-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5±27.5)歲,男患者為90例,女患者為60例。卒中患病情況:出血性卒中患者為5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為94例。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在資料方面進行比較,無差異性無統計學的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運用的護理方式為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運用的護理方式為優質護理服務。優質護理服務的具體內容如下:
1.2.1 環境護理 優質護理服務中,環境護理是重要內容,旨在為病人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營造溫馨的氛圍,增加病人的舒適度。神經內科護理中,護理人員根據室外的天氣變化,調節室內溫度與濕度,一般情況,濕度設定50%-60%,溫度調節22-24℃,并且定時開窗,通風透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同時,護理人員及時打掃衛生,清理垃圾,勤更換床單、被套等用品,室內保持安靜,光線充足。
1.2.2 組織培訓 優質護理服務模式需要護士擁有相關的知識和實際護理工作中對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的能力。組織醫護人員進行優質護理服務的培訓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對醫護人員的培訓,醫護人員能夠掌握如何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對自身的儀表和需要擁有的態度進行掌握,以及在護理過程中如何與患者實現優質的溝通,緩解患者擁有的不良情緒[1]。實際工作中會遇到的問題,通過培訓可以使醫護人員進行掌握,達到優質護理服務的目標。
1.2.3 規范優質護理服務要求 醫護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需要主動對患者進行服務,對卒中患者提出的需求盡量滿足,溝通時需要擁有溝通技巧,避免說教的溝通模式。定期舉辦醫護人員交流會,在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時出現的問題,醫護人員相互之間進行溝通,掌握有效解決的方法。醫護人員需要在儀表上達到著裝規范的要求,始終面帶微笑,與患者溝通時要有耐心傾聽的能力。患者擁有的錯誤的思想,醫護人員不要急于指出錯誤,而是需要運用另一種解釋方式改變患者的思想,使患者擁有積極的心態。
1.2.4 健康宣教 優質護理服務中,除了發放宣傳手冊常規教育方式外,還組織講座、一對一講解、滾動播放視頻等方式,向病人宣傳介紹疾病知識,包括誘發因素、主要表現、治療手段以及預后等,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能夠自覺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方式,配合治療,改善預后[2]。
1.3 觀察指標 (1)對照組的評分方式運用的是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進行評分,它的評價指標是得到的分數越低,患者的恢復性能越好。(2)運用簡化版生活質量指標(SCL-90)對觀察組和對照組進行生活質量的評分,它的評價指標是9個維度分數越低,生活質量會越好。(3)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發放問卷,回收率達到100%。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SAS15.0統計軟件對統計的數據進行分析,運用t檢驗對比各量表的評分,具有差異性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
2 結果
2.1 NIHSS與BI評分比較
運用各自的護理模式后,通過觀察組和對照組得到的NIHSS和BI評分進行比較發現,觀察組NIHSS與BI的分數要比對照組低,具有差異性擁有統計學生的意義(P<0.05)。
2.2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對照組和觀察組在生活質量方面的評分進行對比,觀察組生活質量各因子的評分明顯比對照組的分數少,具有差異性擁有統計學生的意義(P<0.05)。
3 討論
神經內科疾病治療中,我們應該加強護理,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盡量滿足病人合理需求,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護理質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改善預后。優質的護理服務模式,需要醫護人員以患者為核心,以患者的需求和康復為己任。在實際優質護理工作中,醫護人員需要注重儀容儀表,始終面帶微笑。特殊患者的優質護理服務,具有一定的難度性,需要醫護人員更加注重護理方式[3]。醫護人員需要主動對患者進行護理,對患者擁有的惡劣態度要包容,始終面帶微笑面對患者,照顧特殊患者的生活起居,每天都要與特殊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使特殊患者的不良心態慢慢轉變,實現優質護理服務目標。醫護人員還需要定期組織交流會或者是培訓講座,通過互相的交流,對于實際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能夠讓所有醫護人員進行掌握,從而使優質護理服務質量更為優質,達到優質護理服務的目標[4]。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服務模式用于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對患者的康復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在優質護理服務模式下,患者不良心緒轉變成積極的心態,達到配合治療的目標,促進了康復的進度,實現了優質護理服務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育珍,陳圓圓,黃哲和,戈玉媚.優質護理服務在小兒神經內科護理中的實施體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19):92-94.
[2]賈琳琳.優質護理服務在神經內科尤其是老年心腦梗塞護理中的具體應用與實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69):348+351.
[3]焦俊華.一病一優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神經內科住院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12):1485-1486.
[4]劉丹.論優質護理服務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0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