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運梅 萬向敏
【摘 要】目的:探究直腸癌腸造口患者術后護理方式及對其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方法:選擇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直腸癌腸造口患者120例,按入院順序分為試驗組(n=60)與對照組(n=60)。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以Orem自理理論實施護理,均持續護理4個月。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與護理前、護理4個月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ESCA)。結果:經護理,試驗組造口出血、水腫、狹窄、脫垂等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兩組護理4個月后ESCA評分均提高,且試驗組較對照組高(P<0.05);經護理,試驗組護理滿意度93.33%(56/60)較對照組75.00%(45/60)高(P<0.05)。結論:直腸癌腸造口患者術后采用Orem自理理論實施護理可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減少并發癥發生,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增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關鍵詞】直腸癌;腸造口;護理方式;自我護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R87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171-01
直腸癌為消化系統多發惡性腫瘤,發病率及病死率均較高,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多認為與遺傳、飲食習慣、社會環境等因素有關[1-3]。經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Miles術)為臨床治療直腸癌的重要術式,可徹底切除病灶,延長患者生存周期,且術后復發率較低。但由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差,影響疾病治療效果,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因此,在Miles術后予以患者有效護理干預對保證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發生、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尤為重要。本研究選擇120例直腸癌腸造口患者,施行分組探究,旨在分析患者術后的護理方式及對其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如下報告。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直腸癌腸造口患者120例,按入院順序分為試驗組(n=60)與對照組(n=60)。兩組性別、病程、年齡、病理分型、Dukes分期、等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1)經纖維結腸鏡檢查和病理組織活檢確診為直腸癌;(2)腹部B超或CT檢查未見其他臟器轉移;(3)采取Miles術治療;(4)預估生存期>4個月;排除標準,(1)肝心腎肺等臟器出現器質性疾病者;(2)合并造血系統、免疫系統、精神系統疾病者;(3)合并嚴重感染及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4)藥物、酗酒成癮者;(5)合并腦血管疾病、意識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以Orem自理理論實施護理:依照患者術后各個時間段不同護理需求,劃分成完全補償、部分補償、支持教育護理3個階段。(1)完全補償護理:在術后1至3 d由于患者完全無自理能力,需護理人員對患者采取完全補償性護理;(2)部分補償護理:在術后4至7 d患者已存在部分自理能力,在此階段護理人員應注意邊操作邊向患者講述造口腸管血運有關觀察方法;(3)支持教育護理:在術后7 d后,患者已基本可實現自理,此階段的護理重點在于增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增強其重視度。持續護理4個月。
1.3 觀察指標 (1)兩組護理前、護理4個月后自我護理能力,應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實施評價;(2)兩組護理滿意度,以本院自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實施測定。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 21.0處理,計量資料以( )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卡方檢驗,檢驗標準α=0.05。
2 結果
兩組護理前ESC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4個月后ESCA評分均提高,且試驗組較對照組高(P<0.05)。經護理,試驗組造口出血、水腫、狹窄、脫垂等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經護理,試驗組護理滿意度93.33%較對照組75.00%高(P<0.05)。
3 討論
Mlies術為治療直腸癌的有效術式,治療效果肯定,但其術后需制作永久性腸造口,致使患者排便方式改變,引起患者生理及社會等功能變化,同時因腸造口護理較困難,患者不能有效控制排便,易產生不良情緒,自我護理能力差,術后易產生多種并發癥。故在直腸癌腸造口患者術后采取有效護理干預極為重要。
Orem自理理論注重人自身的自我護理能力,認為護理的關鍵在于盡可能幫助患者恢復自我護理能力。本研究在直腸癌腸造口患者術后以Orem自理理論實施護理,結果顯示,試驗組護理4個月后ESCA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以Orem自理理論實施護理可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減少并發癥發生,增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其在護理過程中,注重掌握患者心理狀況,使其保持良好心態。此外,以Orem自理理論實施護理能使患者掌握正確的腸造口自我護理方法,增強患者預防并發癥發生的自主性及能力,進而減少并發癥發生。
綜上,對直腸癌腸造口患者術后應用Orem自理理論實施護理能減輕患者負性情緒,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參考文獻
[1]Bosset J F,Calais G,Mineur L,et al.Fluorouracil-based adjuvant chemotherapy after pre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 in rectal cancer: long-term results of the EORTC 22921 randomised study[J]Lancet Oncol,2014,15(2):184-90.
[2]曾煥虹,付衛.國外腹腔鏡手術治療直腸癌的現狀及研究進展[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6,16(7):650-655.
[3]Park E J,Cho M S,Baek S J,et al.Long-term oncologic outcomes of robotic low anterior resection for rectal cancer: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laparoscopic surgery[J]Ann Surg,2015,261(1):1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