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月圓
【摘 要】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對降低ICU監護儀誤報警率的影響。方法:科室自發成立品管圈活動小組,確定降低ICU監護儀誤報警率為活動主題,按照品管圈一般活動步驟開展活動,比較活動開展前后本科室內監護儀誤報警率發生率變化。結果:通過品管活動,本科室內監護儀誤報警率由90.78%降至34.13%。結論:品管圈活動顯著降低了科內監護儀誤報警的發生率,提升了醫療護理質量。
【關鍵詞】誤報警;報警疲勞;品管圈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206-01
目前,監護儀已經成為ICU護士監測患者生理狀態的重要輔助儀器,護士需要借助這些儀器發出的警報,發現病人的病情變化,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證患者安全。監護儀警報的目的是為病人提供安全保障,但在住院環境下對監護儀報警的管理也日益成為關系到病人安全問題的重要事件[1]。頻繁的誤報警常常導致護士對警報脫敏。此次品管圈活動由我院護理部倡導,科內成員自發組圈,投票最終篩選確定以‘降低本科室內監護儀誤報警率為活動主題,活動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活動期間我科有執業護士19人,編制床位21張,開放床位12張。活動前查檢2018年5月8日-2018年5月12日使用中監護儀誤報警情況,并在活動后進行查檢對比。活動按照品管圈標準化流程推進。
1.1.2 組圈 品管圈有圈員8人,其中主管護師1人,護師3人,護士3人,包括了我科2名專科護士,科室護士長擔任輔導員,負責圈內活動技術支持,其他7人分別負責相關項目的實施。
1.2 方法
1.2.1 主題選定 召開圈員會,采用‘頭腦風暴法,針對科室現存問題提出多個選題,全體圈員參與主題評價,‘降低ICU監護儀誤報警率最終被確定為活動主題。
1.2.2 現況把握及解析 收集研究時間內本科室使用中監護儀總報警數。本次共收集報警數1799次,其中誤報警1576次,誤報警率87.6%。因設限不合理報警561次,占比35.6%;脫落報警458次,占比29.1%;信號干擾報警386次,占比24.5%;其他無報警及無法分析報警分別為113次和58次,占比7.2%和3.6%。根據現狀繪制柏拉圖,尋找臨床中誤報警高發的根源,最終確定‘為什么ICU內監護儀設限不合理和‘為什么ICU內監護設備導聯脫落為分析對象,采用‘頭腦風暴法繪制魚骨圖,確定以上兩個問題的要因。最后全部圈員參與打分,選取得分最高的要因進行驗證
1.2.3 目標設定 依據柏拉圖分析以誤報警中的90.78%作為本次QCC活動改善重點,根據公式:目標值=監護儀誤報警率現況 監護儀誤報警率現況 改善重點 圈能力,確定目標值為34.13%。
1.2.4 對策擬定及實施 采用六何分析法,針對真因擬定詳細對策。依據效益性、可行性、自主性等各種因素做綜合評價,選擇>100分這作為要實施的改善方案。此次針對導聯脫落制定對策為:①交接班時檢查并確認導聯固定情況②制定導聯固定相關流程,如使用動脈測壓換能器固定帶固定換能器;每日評估電極片及皮膚情況,及時更換;選擇合適指脈氧監測裝置,可配合患者選擇一般指脈氧,躁動不配合患者,選擇一次性指脈氧,并動態評估。針對報警上下限設置不合理制定對策為:①護理人員知識缺乏方面。就監護儀相關知識開展培訓;就ICU病人疾病種類,相關監護目標開展培訓;②醫護就監護目標溝通不到位方面。早查房時確認目標值;和管床醫生溝通后預見性關閉報警音。③責任護士未動態調整報警限方面。根據病人病情個性化調節報警限;同樣原因報警三次和大夫溝通,重新確認報警限。對策制定后召開全體圈員會議,明確分工,確定項目實施責任人,在科內進行對策實施。對策實施期間利用PDCA循環,持續提高,及時檢討對策制定不足及問題,確保項目有序進行。
1.2.5 效果確認 品管對策實施后,統計2018年7月8日-2018年7月12日本科室使用中監護儀總報警數,此次活動效果顯著,同時確認間接的或衍生的有形成果和無形成果,分別以柏拉圖和雷達圖表示。
2 結果
2.1 有形成果
此次品管群活動的最終目標達成率為95.59%,在降低ICU監護儀誤報警率方便的進步率為59.65%。活動后有效改善了科內監護儀誤報警的例次,并形成規范性文件,制作成床邊提醒單,提醒床邊責任護士圍繞提高與醫生溝通自查,妥善固定各導聯,合理設置報警限等三個方面持續改進,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
3 討論
品管圈活動對降低ICU內監護儀誤報警率有積極作用 臨床中護士們正在受到大量誤報警的滋擾。我們須嘗試各種努力來減輕這種危害,如改變監護儀報警限默認值;每天更換電極片,以減少與傳感器接觸不良的噪聲和偽影;預見性關閉不必要監測指標;根據患者情況設定個性化檢測范圍;對工作人員進行關于常規警報定制的教育,以提高對警報管理協議的依從性;當參數超出檢測范圍與醫生溝通,重新矯正檢測值;針對性的改變管理策略等等,臨床實踐告訴我們,無論采取單一的舉措還是采取集束化措施,都能大大減少誤報警率[2-3]。未來我們可以從儀器供應商等終端出發,共同協商,協同解決誤報警所引起的不良問題。
參考文獻
[1]Chopra V, McMahon LF, Jr. Redesigning hospital alarms for patient safety: alarmed and potentially dangerous. JAMA 2014; 311(12): 1199-200.
[2]Bridi AC, Louro TQ, da Silva RC. Clinical Alarms in intensive care: implications of alarm fatigue for the safety of patients. Rev Lat Am Enfermagem 2014; 22(6): 1034-40
[3]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Nurses. (2013). AACN practice alert: Alarm management. Critical Care Nurse, 33(5),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