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競宜 何威 周春麗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237-01
患者男,65歲,因雙下肢紅斑、丘疹、潰瘍2月余于2019年4月19日入院?;颊?4年前于外院診斷為高血壓3級 很高危,長期服用非洛地平控制血壓;有痛風病史6年,間斷服用“苯溴馬隆”降尿酸治療;4年前于外院確診為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長期皮下注射“門冬胰島素注射液”控制血糖;于3月前診斷為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期),目前規律血液透析中?;颊哂?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膝關節處、雙大腿近膝處多發的米粒大小的紅斑、丘疹,瘙癢劇烈,搔抓后局部破潰形成糜爛、潰瘍,境界清楚;自行外用“優潤抑乳膏、彼清抑乳膏、胰島素”等治療后,局部潰瘍面較前擴大,且出現潰瘍周圍紅腫,伴疼痛,部分潰瘍表面形成黑色痂殼。皮膚科查體:左膝約4*6cm不規則潰瘍,右膝約4*4cm不規則潰瘍,潰瘍上覆黑色痂殼,表面可見膿性分泌物,潰瘍周圍繞以紫紅色暈,局部皮溫高,大腿近膝處、雙膝關節、小腿近膝處可見較多黃豆至綠豆大小散在潰瘍,周圍繞以紫紅色暈,上覆黑色痂殼(圖1)。
病理學檢查:大片表皮及真皮淺層壞死,周圍表皮不規則增生,部分區域可見膠原纖維垂直性向外穿通。真皮全層及脂膜淺層血管周圍有片狀單一核細胞浸潤,偶見中性粒細胞,部分小血管內有一些中性粒細胞。
診斷 反應性穿通性膠原病。
治療 破潰處予硼酸濕敷軟化痂殼后,予創面清洗、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換藥;并對癥予口服加吧噴丁 0.1g 3/日、外用丁丙諾啡透皮貼止痛;確診后加用復方氟米松抗炎,住院期間維持規律血液透析。患者出院時局部潰瘍表面痂殼已脫落,潰瘍深度較前變淺,分泌物減少,部分潰瘍愈合(圖2)。
討論
反應性穿通性膠原?。╮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RPC)是一種表現為膠原經表皮排出的穿通性皮膚病,多累及兒童,有一定遺傳傾向。成人期發病的患者多合并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腎功能衰竭、肝病、結核樣麻風、肺纖維化、霍奇金病、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減退或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稱為獲得性反應性穿通性膠原?。╝cquired 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ARPC)。該病病因尚不明確,有一定遺傳傾向,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典型臨床表現為搔抓或創傷后出現丘疹,中央有臍凹,內含角質栓,皮疹消退后可遺留瘢痕及色素沉著,多發于四肢、面部、軀干,易反復發作。獲得性反應性穿通性膠原病的診斷標準可以概括為:(1)發病年齡>18歲;(2)皮損為有臍凹的角化性丘疹或結節,中央有黏著性角質栓;(3)組織病理顯示壞死性嗜堿性膠原束排出到杯形凹陷的表皮中。該病組織病理學具有特征性表現,表皮呈杯狀下陷,內填大的由角化不全角質、細胞碎片和膠原纖維組成的柱狀角質栓,角質栓底部有垂直穿過表皮的膠原纖維。臨床上需與丘疹壞死性結核疹、惡性萎縮性丘疹病、結節性癢疹及多發性角化棘皮瘤鑒別。組織病理學上應鑒別:(1)匐行性穿通性彈性纖維病:其穿通排出物為變性的彈性纖維;(2)Kyrle病及穿通性毛囊炎:穿通排出物均為角質;(3)穿通性環狀肉芽腫:穿通排出物為漸進性壞死組織。一般瘙癢搔抓或創傷為該病起病誘因。本例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衰竭的基礎疾病,臨床表現為典型紅斑、丘疹,搔抓后局部破潰形成潰瘍。本病目前尚無特效、統一的治療方法,多消除誘因、積極治療原發病。報道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系統或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0.1%的維A酸軟膏、復方咪康唑軟膏、口服抗生素(四環素類/阿奇霉素/羅紅霉素)、阿維A膠囊和抗過敏藥物等。經治療后皮疹可漸消褪。
參考文獻
[1]李麗,涂平,朱學駿.反應性穿通性膠原病l例叨.臨床皮膚科雜志,2001,30(5):327.
[2]朱學駿,孫建方,譯.皮膚病理學一與臨床的聯系[M].3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328-330.
[3]高天文,孫建方,主編.現代皮膚組織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l:217.
[4]Kikuchi N,Ohtsuka M.Acquired 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a rare sociation with dermatomyocitis[J].Acta Denn Venereol,2013,93(6):73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