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銳

【摘 要】目的:分析在顱腦外傷術后應用有創顱內壓監測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行開顱手術治療的94例顱腦外傷患者,術中于患者腦室腦皮層放置顱內壓監測探頭,手術后持續監測其顱內壓表現,以其為指導調整治療對策。結果:本組患者術后1d顱內壓水平表現為正常顱內壓23例(24.5%),輕度顱內高壓27例(28.7%),中度顱內高壓25例(26.6%),重度顱內高壓19例(20.2%)。伴隨患者顱內壓水平升高,其術后1d、3d與7d的GC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預后良好率顯著降低,表現患者術后顱內壓水平同其GCS評分與預后良好率均具有負相關性。結論:在顱腦外傷術后開展有創顱內壓監測可準確了解患者的術后顱內壓水平,有助于調整治療方案,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
【關鍵詞】顱腦外傷;術后;有創顱內壓監測
【中圖分類號】R6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248-02
顱腦外傷患者經手術治療后有較高幾率發生顱內高壓并發癥,該種情況會對患者的預后恢復及生命安全形成顯著影響,進而在術后仍需持續進行顱內壓監測措施[1]。本項研究在顱腦外傷術后采取了有創顱內壓監測方式,獲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采用開顱手術治療的顱腦外傷患者94例,所有病例均因外傷入院,經顱腦CT檢查證實存在顱內出血與腦組織挫傷等表現,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為3~11分,具有開顱手術與顱內壓監測指征,排除合并嚴重復合傷者。本組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41例,年齡36~75歲,平均(55.8±7.1)歲,因墜落傷致顱腦損傷34例,交通事故致顱腦損傷44例,其他傷1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行去骨瓣減壓術,在手術過程中均置入顱內壓監測探頭,術后以顱內壓監測儀持續進行顱內壓測定。顱內壓監測穿刺點為患者額葉,由皮下潛行穿至皮膚,并固定可靠,將傳感器同監護儀壓力模塊相連,持續留置至手術后4~14d。根據患者顱內壓監測情況調整治療方案,持續維持顱內高壓患者進行顱腦CT復查,如確定存在顱內血腫問題及時開展二次手術,如患者顱內壓逐漸降低至20mmHg以下,可暫停應用脫水藥物。
1.3 評估標準與觀察指標
分別觀察患者術后顱內壓與其預后、GCS評分的相關性,術后1d、3d與7d分別進行GCS評分,以術后7d的格拉斯哥預后評分量表(GOS)評分判定預后效果,其中GOS評分為4~5級為預后良好,1~3級為預后較差。根據患者術后1d脫水前所檢測的顱內壓水平對患者進行分組,其中,正常顱內壓標準為<15mmHg,輕度顱內高壓標準為15~20mmHg,中度標準為21~40mmHg,重度標準為>40mmHg。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應用t值檢驗,多組間比較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應用X?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94例顱腦外傷患者的術后顱內壓情況
本組患者術后1d顱內壓水平表現為正常顱內壓23例(24.5%),輕度顱內高壓27例(28.7%),中度顱內高壓25例(26.6%),重度顱內高壓19例(20.2%)。輕度以上顱內高壓患者均應用適合降顱內壓藥物對癥措施,3例患者術后顱內高壓問題嚴重,懷疑為遲發性血腫而行顱腦CT復查,證實為嚴重顱內高壓后行二次手術。
2.2 不同術后顱內壓水平患者的GCS評分比較
伴隨患者顱內壓水平升高,其術后1d、3d與7d的GCS評分均明顯降低,體現患者術后顱內壓水平同其GCS評分具有負相關性,見表1。
2.3 不同術后顱內壓患者的預后情況比較
伴隨患者顱內壓水平升高,其預后良好率明顯降低,表現患者術后顱內壓水平同其預后良好率具有負相關性,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顱內壓監測手段逐漸被應用在顱腦外傷手術后,主要包括有創與無創2種類型,但由于無創監測方法較為復雜,其監測精確度偏低,導致其臨床使用受限,有創顱內壓監測可精準的體現患者顱內壓水平,仍被作為是推薦監測方法[2]-[4]。本項研究共選取了94例行開顱手術治療的顱腦外傷患者為對象,在手術中留置顱內壓監測探頭,術后使用顱內壓監測儀持續監測患者的顱內壓水平,并根據監測結果調整治療方案,從而減輕顱內高壓的臨床風險,為患者創造更好的預后療效。94例顱腦外傷患者中術后1d的顱內壓水平為正常顱內壓23例(24.5%),輕度顱內高壓27例(28.7%),中度顱內高壓25例(26.6%),重度顱內高壓19例(20.2%),存在顱內高壓患者均給予了降顱內壓藥物對癥治療,但3例患者的顱內壓升高嚴重再行CT復查后開展了二次手術。甘露醇是控制顱內壓增高的主要藥物,但使用時間過長或累計用量過大可造成腎損害,我院在未應用有創顱內壓監測前,顱腦損傷術后根據經驗應用降顱內壓藥物,用藥劑量及時間難以掌握,采用有創顱內壓監護后,僅中度以上顱內壓增高患者應用脫水藥物,減少了藥物性腎功能損害。通過臨床觀察發現,隨著患者顱內高壓逐漸嚴重,其術后1~7d的GCS評分不斷降低;而伴隨患者顱內高壓逐漸檢驗,其預后良好率持續降低,從而表現出患者的顱內壓水平同其GCS評分與預后情況具有負相關性,證實開展有創顱內壓監測可更好的輔助臨床治療,取得更滿意的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在顱腦外傷術后開展有創顱內壓監測可準確了解患者的術后顱內壓水平,有助于調整治療方案,根據顱內壓情況酌情使用脫水藥物,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余前.顱內壓動態監測與常規監測在重癥顱腦外傷中的應用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20):103-104.
[2]廖小輝,曹繁明,戴兵,等.重癥顱腦外傷應用有創顱內壓監測的臨床價值研究[J]哈爾濱醫藥,2017,37(5):438-439.
[3]江楠,李作士,蔡丹輝,等.顱內壓監測在重型顱腦損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8,8(6):184-186.
[4]楊佳明,熊劍.持續有創顱內壓監測儀對重型顱腦外傷患者死亡率的影響[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7,23(1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