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雯
【摘 要】目的:上門服務為行動不便的老齡人居家康復帶來福音,當前延伸到家庭的社區康復服務還存在政策、資金、人員、場地等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大社區的康復網點布局、加強康復技能培訓、采用各種協同的形式、落實康復服務優待政策等,更好地滿足老齡人對居家康復服務的需求。
【關鍵詞】上門服務;老齡人;居家康復
【中圖分類號】R1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284-02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末,中國大陸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5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參照聯合國人口老齡化7%的標準,意味著我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
隨著中國提前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由外傷、失能、老年病、慢性病等造成的功能障礙人群日益增加。據估計,至2030年,我國慢性病患病率將高達65.7%,其中80%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康復治療[1]。中國經濟四十年來的飛速發展,老年人對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康復醫療是以預防、代償或恢復患者的功能障礙為目的,患者以患有老年病、或慢性病、或殘疾的人群為主。從當前我國人口與發展現狀看,康復醫學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城鎮社區的老年人群體[2]。而目前大部分社區的康復服務發展處在初級階段,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就近為需要康復的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的專業人士確實相對缺乏,導致需要康復的老年人在家庭與醫院之間舟車勞頓,不利于老年人就近治療的原則,也增加了患者的家庭負擔。
康復服務與老年人需求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康復服務的開展也不盡人意,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康復醫療專業人士緊缺。現代康復醫學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引進中國大陸,因起步晚,從事康復醫療的執業醫師少,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據統計,美國每10萬人中就有5名執業醫師,而在我國每10萬人中僅有0.4人。
2.康復知識宣傳不到位。有關部門對康復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不夠,如針對老年患者、殘疾人開展的健康教育、康復講座與咨詢,遠不如流行病預防與防治的大力宣傳。另外因重視治療,輕視康復的傳統觀念依然存在,不少老年患者缺乏正確的康復理念。
3.政策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強。相比居家養老,居家康復缺少比較系統的制度設計,如醫保政策的大力扶持、康復服務機構的強力支撐。衛生部在2011年才將“運動療法、吞咽功能訓練”等9個康復項目納入醫保,2017年6月醫保范圍再增加“肢體殘疾康復、吞咽功能障礙檢查”等20個康復項目。
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康復服務有待拓展。目前老年人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由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服務,限于政策、資金、人員、場地等因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拓展康復服務還有待于進一步重視和加強。
發達國家社區康復醫療服務的成熟經驗值得借鑒。美國PACE計劃,是對病患的老人提供預防性、治愈性、護理性和恢復性的醫療相關服務,為居家老人形成一個全方位的照顧計劃。英國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照護,主要由家庭醫生、健康家訪員、社區護士等在社區提供專業照護。而國內一些地區如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的康復醫療服務方面,雖然起步晚,但也取得不俗的成績,特別是引進民營機構參與康復醫療服務。民營康復機構一般采用“醫養結合”的服務模式,收費較高,受益人群少。
通過借鑒國外健全的社區康復醫療服務制度,不僅僅是對發達國家康復服務先進做法的學習,也是加快完善我國居家康復服務體系的必然趨勢。
解決康復服務供需矛盾這種社會問題的關鍵是就近開展社區康復醫療上門服務,尤其是開展其中的“定期上門服務”和“預約上門服務”兩種模式。這兩種服務模式都是依托社區衛生服務站,定期或預約為行動不便,或不需要住院、病情穩定、康復治療即可恢復的老年患者提供一個可以上門的服務。這兩種服務模式的費用較低,給行走不便的老年患者帶來福音。
很多需要康復醫療的老年患者,一般患病的急性期在綜合性醫院接受治療,病情穩定后,他們大多出院回家休養,很難在大型醫院或專門的康復機構中完成后期的康復治療,因此社區及家庭的后續康復服務十分重要[3]。限于目前政策、資金、人員等各方面的原因,延伸至家庭的社區上門康復服務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如何進一步發展延伸到家庭的社區康復服務?這需要我們加大社區的康復網點布局、加強康復技能培訓、采用各種協同的形式、落實康復服務優待政策等等。
1.加大社區的康復網點布局。社區康復醫療依托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網點布局,要加大政策、資金、人員等的扶持力度,按照“扶持一個,完善一個”的原則,從點到面,逐步推進,加快實現全覆蓋的目標。各級康復服務的組織管理和監督服務體系也要盡快科學有序地形成,有力保障居家康復服務的高效運行,社區上門康復服務也能真正落到實處,解除部分老年患者的后顧之憂。
2.加強康復技能培訓。專業化的康復服務隊伍是社區康復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加強康復技能培訓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彌補康復專業人員的不足,可依托高等院校、醫院的專業優勢分期分批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居家養老中心等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志愿者進行對口培訓,提升服務技能,轉變服務觀念。同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患者的家屬進行專項培訓,提升其居家康復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3.采用各種協同的形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開拓居家康復服務,可以借助基層衛生院為社區老年患者普遍建立健康檔案為基礎,采用各種協同的形式,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各級醫院的技術協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養老機構等各類組織的服務協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患者家庭的配合協同。在協同的合力下,建立起一支由醫院康復執業醫師、社區醫生、社區護士、養老機構醫護人員、志愿者、患者家屬等組成的團隊,加強對社區老年患者提供基本的康復服務,預約或定期上門診治、康復指導。
4.落實康復服務優待政策。鼓勵各級衛生機構和醫務工作志愿者為老年人開展康復義診,加強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的人才培養,完善康復輔助器具配置,廣泛開展偏癱肢體綜合訓練、認知知覺功能康復訓練等老年康復護理服務[4]。
參考文獻:
[1]梁娟,林成杰. 我國腦卒中患者社區康復探討[J]中國康復,2012,27(4): 316-318.
[2]潘淳,胡陽秀. 國外康復醫學研究現狀[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7): 1034-1035.
[3]楊金祿. 康復醫學在社區醫療中的現狀和前景淺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2):157-159.
[4]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7)13號][EB/OL](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