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星

【摘 要】目的:研究急診兒科護理中采用分層管理模式對護理質量的影響。方法:以我院急診兒科于2018年2月-2019年5月期間收治56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前的28例患兒作為對照組,將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后的28例患兒作為研究組,研究比較兩組患兒的護理質量指標。結果:護理質量評分指標比較,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分層管理模式應用于急診兒科護理中可提高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急診兒科;護理質量;分層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288-02
急診兒科是負責兒童危重疾病診療的主要科室,患兒年齡由新生兒直至青春期,疾病種類復雜,臨床癥狀多樣化,人員流動性較大,患兒家屬對急診兒科護理質量有較高要求,多因素可對護理質量產生影響,開展護理工作難度較大,護患糾紛發生率偏高[1],為此護理人員需結合急診兒科護理工作的特點,采取針對性的管理模式,促進護理質量提高,本次研究以我院急診兒科收治的56例患兒作為研究樣本,研究分析分層管理模式對護理質量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急診兒科于2018年2月-2019年5月期間收治56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前的28例患兒作為對照組,將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后的28例患兒作為研究組,研究組患兒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為28d-12歲,平均年齡為(5.32±2.17)歲,其中腹痛腹瀉11例,急性創傷7例,上呼吸感染咳喘4例,高熱驚厥6例,對照組患兒中男19例,女9例,年齡為22d-11歲,平均年齡為(5.27±2.13)歲,其中腹痛腹瀉12例,急性創傷9例,上呼吸感染咳喘3例,高熱驚厥4例,常規資料(年齡、性別、疾病類型)兩組患兒無統計學差異(P>0.05),對本次研究結果無影響。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與分層管理前實施常規護理管理,研究組患兒實施分層管理模式,主要措施包括急診兒科分區、護理人員分級與分組。
急診兒科分區:將我院急診兒科劃分為輸液區、留觀區、搶救區等區域,結合患兒病情危重程度將其安排至不同區域。如患兒病情穩定,診斷結果明確,臨床以靜脈給藥治療為主,可將其安排于輸液區。如患兒病情及臨床癥狀穩定,需留院行進一步檢查,可將其安排與留觀區,等待住院的患兒也可安排于留觀區。如患兒病情危重且進展迅速,存在生命危險,需搶救治療,則應當將患兒安排至搶救區。
護理人員分級與分組:將每班次護理人員劃分為3個等級,N0--N1級為新入職1-2年,工作經驗不足的年輕護理人員,此級別護理人員需掌握基本兒科護理技術及兒科危重疾病搶救基礎知識。N2級為工作大于5年的護師或工作大于等于8年的護師,熟練掌握兒科護理技術及搶救基本技能,可準確完成小兒靜脈穿刺等護理操作,并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N3級護理人員為取得主管護師或大于等于15年的護師,熟練掌握急診兒科多種危重疾病搶救技術,可對第2等級與第3等級護理人員進行工作指導。護理人員的具體分組以輪班分組作為基礎,對所有護理人員實施定崗與定位管理,急診兒科搶救區需配備第1等級、第2等級、第3等級護理人員各1名,留觀區需配備第2等級、第3等級護理人員各2名,輸液區需配備第2等級護理人員1名、第3等級護理人員3名,不同區域護理人員可結合急診兒科患兒就診情況隨時調整。
1.3 評價標準
依據醫院護理質量評分標準對兩組患兒護理質量進行平復,主要指標包括護理記錄(3項)、病房環境與安全(4項)、專科護理(5項)、急救藥品與器械(4項)、危重患兒護理(5項)等,每個指標評分范圍為1-4分,1分為最差,4分為最佳,得分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護理質量評分各項指標使用表示,t檢驗,利用SPSS23.0軟件進行本次研究數據分析,如P<0.05,則兩組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護理質量評分指標比較,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現階段,急診兒科就診患兒數量持續增加,大部分急診兒科患兒發病急,病情進展速度快,由于年齡特點,患兒無法準確描述自身病情,診療存在較大難度。急診兒科患兒家屬普遍存在緊張焦慮等情緒,如急診等候時間過長,診療效果不佳,極易引發醫患糾紛。急診兒科護理人員工作能力不足,崗位配置不合理等會導致患兒病情觀察不及時,護理工作不到位等,進而引發搶救成功率降低及醫療資源嚴重浪費,為此需結合患兒病情采取有效的分層管理措施。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分層管理后,研究組患兒護理質量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患兒。在分層管理模式下,護理人員依據患兒病情進行分流,確保不同病情患兒得到針對性護理。將病情危重患兒分流至搶救區可確保其得到及時有效救治,將病情穩定患兒分流至輸液區,使其能夠得到合理的醫療服務。對護理人員實施分級后將其安排于不同治療區,可實施護理人員的最優化配置。在輸液區以年輕護理人員為主,在留觀區以中等年資護理人員為主,在搶救區配備護理搶救能力最強的護理人員,可在緩解第1等級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的同時,提高第3等級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由此可見,分層管理可確保急診兒科不同癥狀患兒得到有效救治,促進護理質量及搶救成功率的提高[2]。另外,急診科患兒家屬普遍存在負面情緒,對疾病缺乏認知,對治療期望較高,在急診環境中護理人員無法實施針對性心理疏導,采取分層管理后,可提高急診患兒救治效率,有助于緩解家屬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進而建立起和諧的護患關系。
由此可知,急診兒科護理中采用分層管理可提高護理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燕.JCI標準結合標準化急救流程用于兒科急診急救的時效性及安全性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9,16(23):100-103.
[2]沈蕾蕾.SBAR溝通模式聯合微信平臺在兒科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貴州醫藥,2019,43(05):83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