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體苑 楊麗 周莉
【摘 要】目前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已被視為廣泛而普遍的公共衛生問題,在世界范圍內的青少年群體中有很高的發生率,是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危險因素之一,但是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原因復雜,目前世界范圍內對其認識尚不統一,為此,本文對近年來國內外NSSI(Non-Suicidal Self-injury)相關因素進行綜述,了解青少年自傷行為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而為兒童青少年非自殺性自殺行為的治療提供依據。
【關鍵詞】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相關危險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At pres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has been regarded as a widespread and univers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It has a high incidence rate among young people in the world. It is one of the risk factor of adolescent suicide. However, the cause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re complex. At present, the knowledge of it is not uniform in the world.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NSSI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To understand the risk factors of self-injury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and then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suicidal suicide behavio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Keywords: adolescent; Non-suicidal nssi; Related risk factors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298-01
非自殺性自傷行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不以自殺死亡為目的的故意、反復傷害自己軀體,且不被社會所接受的(如紋身、體環等除外)行為。
本文擬對近年來國內外有關NSSI的相關危險因素的文獻予以簡述,為了解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提供參考。
1 社會因素
1.1 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影響很大,李旭等研究得出父母教育方式不良使得青少年無法形成正性的自我概念,得不到自尊和自我效能感,而傾向于認為好事件的發生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是外在的、局限的、暫時的,形成悲觀的歸因方式,從而導致抑郁傾向的產生。
唐記華等研究發現自傷行為的抑郁障礙青少年存在更多的不良教育方式,歸因風格也較對照組更悲觀。研究還提示母親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更多地存在自殺念頭,有自殺念頭的患者的母親過多干涉過多保護多于對照組,二父親受教育程度及養育發式則無差異,原因可能是中國的家庭教育以母親為主,文化程度高的母親角色沖突過多,對患者寄予的期望過高,從而給予過多的干涉保護,以致患者無法形成良好的認知,遇事容易采取極端的方式去解決。
1.2 童年不良經歷
童年期常見不良經驗,包括遭遇──被忽視、貧困、身心虐待、家庭變故等情況,童年時期的不良成長經歷,對成人后的心理有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自卑,焦慮,恐懼,沒有安全感,不自信,不信任別人,防御心理強,攻擊性強等等。何婷婷等調查發現軀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總體虐待水平與NSSI發生頻率和心理癥狀顯著相關,其與前期國內外的研究報道結果較為一致。
1.3 負性生活事件
傅燕艷等研究發現,有NSSI者的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得分高于無NSSI者。而青少年常見的負性生活事件主要為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國外一項對青少年住院患者的研究顯示,個體負性生活事件與自傷呈正相關,且生活事件在NSSI的發病機制中是一個獨立因素。
2 心理學因素
2.1 人格特征
人格是個體精神活動較為穩定、持久的特征。在預防自我傷害的同時,要關注個體的人格差異。
2.2 性格特征
性格通常影響著個人對環境的適應和對具體事物的反應方式。研究調查發現那些舉止粗魯、好勝心強、期望過高、攻擊性強的個體較一般人更容易發生自傷等過激行為。
2.3 述情障礙
述情障礙(alexithymia)又稱“情感難言癥”,是 Sifneos于 1973 年提出的,指個體在識別情感,使用語言描述或表達情感方面存在缺陷,并且難以將身體感覺與情緒情感區分開來,缺乏幻想,思維方式較為現實刻板。大多數研究表明述情障礙者的情緒認知加工和調節過程受損,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在認知和情緒上。
在認知方面,述情障礙者難以識別和表達情緒,不能將身體感覺與情緒情感區分開來,思維方式較為現實刻板。在情緒方面,述情障礙者情緒調節能力較低,缺乏幻想,難以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和內在體驗。部分實證研究表明述情障礙和自我傷害呈顯著正相關,并且都存在較高的情緒管理的缺陷,這提示研究述情障礙和自傷行為的關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述情障礙是如何影響自傷行為,為自傷行為的有效干預提供有價值的依據。
本研究結果發現自傷組的述情障礙總分、情感識別不能、情感描述不能和外向型思維均顯著高于非自傷組,其中述情障礙總分、情緒識別不能、情緒描述不能的效果量較大,外向型思維的效果量很小。
3 生物學因素
3.1 5-羥色胺
5-羥色胺正常功能對維持人類精神活動有重要作用,有文獻顯示大腦皮層的5-羥色胺(5-HT2)水平降低會導致自傷發生,大腦皮層與情緒回路密切相關,起著控制與調節作用。5-HT2作為神經遞質參與整個情緒回路的過程,對于保持情緒的穩定性十分重要。若大腦皮層的5-HT2功能失調就會影響情緒活動的進行,使情緒失控,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和認知的改變,從而導致危害性行為的發生。
3.2 內源性阿片肽類
根據內源性阿片肽理論,NSSI可以導致內源性阿片肽的釋放,而釋放的阿片肽即可以緩解NSSI行為給本身帶來的疼痛,有可以增加愉悅及欣快感,進而可能導致NSSI行為的重復出現。
3.3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
下丘腦室神經內分泌功能調節中樞。而下丘腦本身也是受來自不同神經遞質系統的調節,如單胺類神經遞質。因此,情感障礙患者所出現的神經內分泌功能異常,可能主要地反應了單胺類神經遞質系統功能的異常。有研究顯示,NSSI行為可能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HPA)的功能紊亂有著密切的關系。低水平的5-HT與攻擊性和沖動性相關,而5-HT是在與多巴胺(DA)、去甲腎上腺素(NE)等相互作用下發揮作用的。
4 臨床因素
常見的精神障礙中,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等疾病中,NSSI可為這些疾病的伴隨癥狀,也可獨立于這些精神障礙而獨立存在。有研究顯示抑郁障礙青少年44%(33/75)曾有自傷行為,有自殺念頭的比率是49.33(37/75),且性別構成比有顯著差異,男孩有自傷自殺的例數多于女孩,而女孩的自殺念頭相對較多。在抑郁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的研究中,比如5-HT,藥理學研究進展提示抑郁癥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中某些通路的5-HT功能不足有關,這與NSSI的相關因素的一些研究的結論是一致的。在已明確的抑郁癥的病因與機制中,多項病因與NSSI的相關危險因素是一致的,比如:生活事件及應激事件。
5 其他
應激事件是指由危險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況的變化引起的一種情緒狀態,是決策心理活動中可能產生的一種心理因素。導致應激的刺激可以是軀體的、心理的和社會文化的諸因素。青少年由于處在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在應對應激等事件時策略較少,方法單一,不能很好解決問題,不善于求助而選擇負性應對方式。
6 結語
NSSI已經成為一個嚴重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而又有由于其危險因素較多較復雜,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所以多軸地去了解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從而為其提供更全面的治療,以減少NSSI帶來的危害,目前NSSI的發生機制尚不明確,并且研究中心,關于自傷、自殺或者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定義目前尚未統一,概念界定不清晰,一點程度上限制了該領域的發展,也妨礙到對不同類型的自傷行為有效地干預,因而為其治療帶來困難,關于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研究仍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Nixon M K, Cloutier P,Jansson S M. Nonsuicidal self-harm in youth: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J] .CAMAJ,2008,1789(3):306-312
[2]李旭,錢銘怡.青少年歸因方式在教養方式及抑郁之間的中介作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5).327-330.
[3]唐記華,王高華,王曉萍,白雪光,翁深宏,劉忠純.抑郁障礙青少年自傷行為、自殺觀念相關因素剖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08):34-36.
[4]陳紅敏,趙雷,劉立新.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關系探討[J].中國青年研究,2009(7):92-95.
[5]傅燕艷,唐寒梅,陳小龍,胡旺,何恒,李歡歡,顧婧瑤,劉文娟,黃鵬.偏執敵對與負性生活事件對大學生非自殺性自傷的影響及其交互作用[J].中國學校衛生,2017,38(11):1731-1734.
[6]張安慧,陶芳標:青少年中的自我傷害行為.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1):2032-2034.
[7]Sifneos P E. ?e prevalence of 'alexithymic' characteristics in psychosomatic patients.[J].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1973,22(2).
[8]Klonsky E D.?e functions of deliberate self-injury: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Clin psycho Rev.2007,279(2);226-239.
[9]Stanley B.Sher L,Wilson S,et al. Non-suicidal self-injurious behavior,endogenous opioids and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J].J A?ect Disord,2010,124(1-2);13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