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升
(賀州市平桂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 廣西賀州市平桂區 542800)
如今,城市化快速發展,人員數量不斷增加,導致溫室效應與熱島效應越來越嚴重,人們對城市環境質量改善的迫切程度顯著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提高城市范圍內的綠化覆蓋率,通過植物的合理配置來改善城市的自然環境時是當前的首要任務。而想要充分發揮這一舉措的作用和功能,需要針對植物配置形成正確可行的思路。
城市環境下植物生長條件要比自然條件差很多,基于此,應根據城市環境的特點進行植物類型選擇,這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1)優先考慮鄉土植物。鄉土植物是指在城市與其周圍長時間生存的植物類型,這些植物通過不斷的生長進化對城市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已經很強,可作為園林植物直接來源。雖然外來植物能豐富城市植物景觀,但引種要遵循氣候相似性這一基本原則,同時只有小面積引種取得成功才能在較大的范圍進行栽種[1]。
(2)選擇具有較強耐貧瘠和耐干旱能力的植物。城市中的很多土壤都已經板結,十分貧瘠,同時由于鋪裝率很高,使大部分雨水通過下水道被排走,使城市范圍內的土壤條件越來越差。對具有較強耐貧瘠和耐干旱能力的植物而言,其根系往往比較發達,器官結構也能適應干旱的條件。在城市綠化中選擇這種植物能有效提高成活率,加快生長速度。
(3)在不同的地段,需要對植物選擇進行區別對待。即使在同一座城市,不同地段也有不同的環境條件,對此,在植物選擇與配置過程中必須區別對待,實現對環境的有效改善。在大片綠地當中,由于土壤比較肥沃,所以可結合景觀設計選擇肥土植物,適當引種外來的植物,以此起到豐富景觀的作用。對于商業區綠化帶,考慮到其主要作用為降低噪聲與灰塵,所以在植物配置中應優先考慮葉面比較粗糙和枝葉繁茂的類型。另外,在污染比較嚴重的工礦區域,植物配置目的為防治大氣污染,對此,應選擇凈化空氣能力較強的植物。
園林綠化并非簡單的進行植物選擇,而是要以景觀設計要求為依據多不同類型的植物進行合理搭配組合,在城市中設置完整的植物群落。對于群落多樣性,它主要包含兩層意思,即物種多樣性與類型多樣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景觀豐富程度及生態效益。基于此,在貫徹適地適樹思想的基礎上還應配置更多不同的群落類型,在不同的群落當中盡量多的配置種類,以此保證群落多樣性[2]。
(1)配置喬木、灌木和草相結合的群落。由于喬木、灌木和草的季相有所不同,所以可通過相互結合來達到豐富群落景觀的目的。此外,也可通過對下層草本植物的更換在不同季節創造不同景觀,但要注意這些植物應滿足色彩豐富和易于更換的要求。在這一復合結構當中,應合理搭配落葉種與常綠種,使綠帶始終發揮出良好的生態效益。
(2)充分利用城市內各地段的不同自然條件配置特色鮮明的群落。對于小型水體,可采用水生植物進行群落配置;對于大型水體,應將植物配置的重點放在岸邊,比如在岸邊種植大片的草坪,采用天然岸線的方案;對于住宅小區,其植物配置應做到簡潔明快,如在塊狀草坪基礎上搭配觀葉灌木叢。為不影響采光,不應配置成行或者是成片的喬木,但仍可以配置幾顆常綠喬木;對于城市中的自然山坡,特別是處在學校或單位中的坡地,應采用草甸景觀的植物配置形式;對于城市中的公園和植物園,根據具體的要求將其劃分成多個群落區域;對于城市園林中的花壇和花圃,主要采用引種花卉,位于城市街頭的花壇,采用栽植草本花卉即可,并可適當配置小型灌木來增加景觀的層次性;對于城市建筑的垂直綠化與屋頂花園,也是一種重要的群落類型,而且垂直綠化還是現階段園林工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除了能增加城市中的綠色面積,還能在高溫的夏季發揮出降溫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
城市中的植物群落除了要有一定生態功能,還應滿足城市發展對自然景觀提出的要求。基于此,無論公園綠地或園林小品,其景觀特征是否可以長時間存在是十分重要的,但植物群落伴隨時間的不斷推移必將發生演替,如圖1所示,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保證景觀始終存在和景觀質量,需要在植物配置中對群落穩定性予以充分考慮,通過適當的人為干預,達到長期穩定的目標。

圖1 群落演替
(1)穩定性是以多樣性為基礎的。在植物群落當中盡量多的進行配置能起到提高植物對城市環境空間實際利用程度的作用,并能增強植物群落抵抗外界因素干擾的能力,使其保持穩定。因此,上述思想二是和這條思想密切相關的[3]。
(2)盡可能防止植物群落中產生激烈競爭。在環境日趨惡劣的城市當中,因生存空間與營養元素都越來越缺乏,使的植物之間的競爭無法避免,而且還會更加嚴重,激烈競爭的后果就是導致部分個體生長大幅衰退,久而久之導致死亡,嚴重影響群落的穩定性,使原有景觀被嚴重破壞。對此,減少和避免競爭是使群落保持穩定的根本所在。首先,把習性有所不同的植物類型組合到一起,比如陰、陽性植物的適當組合能避免由于光照不足而產生的競爭;深、淺根植物的適當組合能避免由于地下空間不足營養吸收不足而產生的競爭;落葉和常綠植物的適當組合、高大和低矮植物的適當組合均可有效避免競爭。其次,對城市環境條件進行改善也能起到避免植物競爭的作用,這是因為空間與營養都比較充足時,不同植物之間幾乎不會產生競爭。對此,可采取施肥與松土等措施對土壤條件進行改良,保證養分的供應,同時適當稀植,避免植物互相搶奪空間與一樣,最終保證群落穩定性[4]。
(3)選擇城市所在地區頂極群落。對于頂極群落,它是自然條件下群落發生演替后的終極,有著極強的穩定性,無論氣候類型和土壤條件如何,都尤其獨立存在的頂極群落。因此,在植物配置中選擇這一群落能有效保證群落穩定性,是一條十分有效的捷徑。若這一條在植物配置中很難做到,也可通過植物的適宜選擇來組成頂極群落,這樣也能有效延長穩定期。比如,若在我國北方地區采用熱帶植物進行植物配置必定會使植物的生長發育較差,影響景觀質量,無法達到預期的設計要求,而在沙漠與草原地帶采用森林群落也會影響群落的穩定性[5]。
(4)對群落演替方向進行正確預測,并加以適當的人為干預,可獲得穩定性良好的群落。對于群落演替,實際上就是從一個群落過渡至另一個,過程長短主要和外界條件與其發生的變化等有關。通過人為干預,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進程速度,獲得穩定群落。比如當土壤比較干旱貧瘠時,在園林綠化的初期應通過配置形成先鋒植物,采用具有較強耐貧瘠和耐干旱能力的陽性植物,以此在保證成活率的基礎上促進綠化進程。這種群落的景觀通常能維持到第一批植物自然死亡,之后通過自然演替變成中性群落,其主要植物類型將變成耐蔭性植物[6]。若要對第一期的先鋒群落予以維持,可通過人為干預實現,如間伐與清灌等,保證群落中有充足的光照,使幼苗得以正常生長,并對競爭力較強的部分耐蔭植物進行清除。
綜上所述,在城市園林的綠化植物配置中,可遵循以上三個思想,在節能成本和便于管理的前提下,最短的時間獲得理想生態與社會效益,使城市園林綠地對其環境條件予以有效改善,不斷提高城市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