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國鵬,方桐清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是以建筑為優勢的具有行業特色高職院校。該校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創辦于2004年,兼有測量專業和支撐建筑類其他專業核心技能培養的雙重職能,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控制測量、地形測量、工程施工及運營管理等生產和測繪項目組織管理工作,因此畢業生必須具有復合型技術能力素質[1]。
近年來,該專業積極推行“1+N”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實踐,通過不斷探索,構建了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以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貫通培養為主線,以實踐教學為主要手段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通過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崗位核心能力“1+N”(一個理論知識模塊+N個技能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校企互聘共建,實現校企培養“1+N”(一個學校教育+N個企業教育);通過專項實訓和培訓,推行學歷技能證書“1+N”(一個高職學歷證書+N個崗位技能證書)。實踐證明,這一模式切實增強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復合型能力,提高了測量專業人才的職業素養。
通過5年實踐,“1+N”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基于崗位核心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以企業真實項目驅動的專業核心能力培養路徑,競賽引領、常態會考、書證融通的專業核心能力評價辦法,能滿足對學生崗位專項技能、綜合技能、職業素質、職業雙創能力培養的需要,切實增強了復合型人才能力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2]。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始終貫穿以實踐教學為主的理念和方法,建立以能力訓練為主、知識學習為能力服務的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3];按照崗位群的需要,構建“不重復、不浪費”的職業知識、技能和素養培養體系;通過調研及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專業五大崗位核心能力為地形圖測繪能力、控制測量能力、工程測量應用及項目管理能力、GNSS定位測量能力、不動產測繪能力等。將專業五大崗位核心能力通過對應的課程“1個理論教學模塊”和“N個技能實踐模塊”,構建專業“五縱五橫”的能力矩陣,橫向上專項技能貫穿不斷線遞進提升,縱向上綜合技能交叉復合遷移拓展。通過常態考核等方式,三年內滾動式地不斷重復、不斷提升、不斷完善、不斷貼近企業實踐的訓練,固化技能,磨練意志,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使學生的職業能力逐步養成[4]。
以地形圖測繪能力為例,通過測量技術基礎課程讓學生掌握儀器和CAD軟件初步繪圖能力,通過數字測圖和攝影測量等課程及實訓掌握全站儀數字測圖及航測成圖4D產品生產能力,通過施工測量及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公路施工技術等課程及實訓掌握地形圖工程應用等能力,將地形圖測繪能力貫穿三年系統培養,循序漸進,分段實施,遞進培養,常態考核(如表1所示)。

表1 工程測量技術專業能力培養實踐教學體系
通過5年實踐證明,這種以能力訓練為主、知識學習為能力服務的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
在教學中引入企業真實的項目和績效管理模式,構建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將企業真實的項目轉化為教學案例,并與課程任務緊密融合,實現課堂、實訓室與企業工地現場環境合一。我們還構建了課程群、專業及工程化訓練三級系列化項目等教學體系,推進以“工程化環境、項目化載體、互動式指導、協作式學習、體驗式訓練”為主要特征的項目教學改革,以實踐項目為突破口,打造“師—生—企”學習共同體。學院跟蹤行業發展需求,密切行業合作,實現校企的深度融合,使學生能夠得到及時的專業指導,高質量完成項目任務,提升人才培養質量[5]。
通過組建專業性學生社團,對社團協會的經費、場地和指導進行有效的支持,逐步形成了以專業社團為依托,以技能競賽為抓手,以技術應用為路徑的學生創新創業環境,充分發揮學生專業社團第二課堂作用。社團推行“導師制”和“星火制”,聘請專業教師對學生專業社團精細培育。鼓勵學生依據就業、升學、競賽、考證等個性化需求自主選擇一個或多個社團,交叉復合培養技能。認真落實“一個學歷證書+N個崗位技能證書”專業人才培養制度。社團持續開展培訓、講座、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專業技能“比、學、趕、幫、超”良好學習氛圍。
項目實施以來,該專業學生在全國比賽共獲得一等獎9項、二等獎14項,近百名同學實現了自主創業、獲得了國家專利。同時,該專業學生畢業時除了獲得高職學歷證書外,90%以上學生還取得由行業管理機構頒發的“高級測量員”證書,大部分學生還依據就業崗位獲得AOPA(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 無人機駕駛證、施工員、監理員、資料員等一項或多項職業資格證書。多證書制度的實施,不僅夯實了學生專業技能基礎,而且增強了學生專業自信,提高了工程技術素養。
建立標準化考核題庫,實行會考、約考、多次考,形成常態考核機制(如圖1所示),守住崗位核心能力底線。專業核心課程,將每門課程歸并成1個理論知識考核模塊和N個技能考核模塊[6]。理論考核學生隨機抽取試卷進行考核,技能考核逐個進行。沒有通過的進行補修,在規定時間內進行約考、補考,直到通過為止。以施工測量能力為例,將課程重構為1個施工測量知識理論模塊和經緯儀鋼尺放樣、全站儀點位放樣、RTK點位放樣等3個技能模塊,常態考核,人人過關,遞進提升。

圖1 施工測量能力培養評價流程
鑒于測繪項目周期短、種類多等特點,為提供真項目、真實實訓環境等必須依靠大批企業,實現多企協同。本著“雙向介入,資源共享,雙主體育人”的原則,通過校企互聘共建,打造工程型混編教學團隊,使學生在學期間就能同時得到一個學校教育、N個企業文化教育。
在實施過程中,校企互建工作站,教師直通一線真實崗位,柔性聘用企業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使最新技術、企業文化直通課堂,營造了產教融合、校企“雙元”的育人環境。
與測繪龍頭企業南方測繪集團聯合建立了“南方學院”,與徐州測繪設計院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學生在學期間人人都能獲得真實項目的生產性實訓,將傳統的經驗性積累轉化為教育性傳遞,縮短了人才培養周期,將過去人才只能在工作場中“自然成長”轉變為在校企合作中“批量培養”。
為加強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校企互建工作站,教師直通一線先進技術,柔性聘用,企業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直通課堂。通過訪學、培訓、國際交流,夯實教師知識基礎,拓展學術視野,營造一支寬知識結構、寬學術視野、寬實踐領域,精通行業生產流程的“三寬一精”教學團隊。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工作任務分析,形成崗位技能群,以技能培養為引領,形成教學內容,從而形成融理論、實踐于一體的職業崗位課程體系。根據崗位工作任務與要求,在行業、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下,以測繪工程空間數據“獲取—加工—分析—應用”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工作任務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務。并通過分析歸并形成行動領域,對行動領域進行重構分析,形成教學內容,從而構成職業崗位課程,形成融理論、實踐于一體的包括技術平臺課程、專項能力課程、專業拓展課程等[7]的職業崗位課程體系。
借鑒國際先進標準,建設國內一流的專業標準、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開發核心能力評測量表,實訓任務書、指導書、工作任務單、教師手冊、學生手冊等實現標準引領。專業標準在開發過程中要以實際工程項目為載體,融入行業崗位標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思政元素等內容(如圖2所示)。
對照組患者在疾病發生后由家屬送入院內治療,同時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的院前急救與急診急救護理方法為:

圖2 專業教學標準內涵圖
積極開展在線學習課程探索,建立“顆?;睂W習資源,建設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和校級網絡課程平臺,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結合、虛擬與現場結合、理論與案例結合、課堂與課下結合,依托信息化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和方法。
圍繞工程測量信息化技術,按照“源于現場、高于現場”的原則,本著“集成、共享、開放”的宗旨,整合現有實訓資源。以工程測量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為支撐,按照行業技術要求,建設測繪技術研究中心,構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一體化平臺實現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產、技術研究、技術服務等一體化功能。
學生在一體化平臺上通過碎片化專業知識的綜合和基本專業技能的復合來體驗真實職業崗位生產過程,分工協作完成綜合實訓任務。學生參與教師或企業科研項目,進行技術攻關,提升“雙創”素質,從而快速提升學生崗位綜合職業能力素質,實現學生職業能力素質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改革實踐成果總結如下:
第一,創建了復合型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路徑和方法。聚焦復合,抓住實踐教學這一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建立以能力訓練為主、知識學習為能力服務的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真實企業項目驅動的專業核心能力培養路徑,競賽引領、常態會考、書證融通的專業核心能力評價辦法,滿足了對學生崗位專項技能、綜合技能、職業素質、職業雙創能力培養的需要,切實增強復合型人才能力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二,創建了項目化教學“兩化三式”新模式。建設以“工程化環境、項目化載體、互動式指導、協作式學習、體驗式訓練”為主要特征的項目教學體系,以崗位工作任務為導向,設計學習任務,推進項目化課程改革,實現課堂翻轉,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第三,社團驅動、競賽引領、創新創業,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以導師制和星火制精細培育學生專業社團。導師制以專業學習指導、專業技能培訓、專業競賽培育“三專”模式為內涵,目標明確、靈活高效;星火制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三自”模式為原則,培好苗子,創設學生顧問團和講堂制,形成理念萌發、實踐強化、內蘊形成的創新素質養成新機制。社團持續開展培訓、考證、講座、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需求。
第四,常態考核,確保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成效。常態化的標準化理論考試和技能會考,使得職業核心能力的考核固化為學生的學、練、考,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8]??己耸『蟮难a修和約考,打破了傳統“一張試卷定生死”的壁壘,為不同基礎的學生提供了自主的學習機會,為人人過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人才培養模式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性教學設計[9]。圍繞測繪地理信息行業高職人才培養的崗位核心能力培養,重構專業體系和課程設置,強化核心內容的學習和關鍵技能的培養,建設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新型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知識能力量化考核評價體系[10],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促進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