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巍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身份證號碼中蘊含的一些簡單信息和編碼的含義,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
2.通過猜測、探究、交流、實踐等活動,加深對數字編碼思想的理解,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進一步體會數字編碼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了解身份證號碼和郵政編碼的含義,并體會數字編碼的特點。
教學難點:在分析、實踐中逐步體會數字編碼思想,感受數字編碼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準備:課件、課前調查的身份證號碼。
教學過程:
一、思想滲透,激趣導入
1.出示國慶閱兵圖片和相關視頻,畫面定格在有數字編碼的車隊上。
2.初步了解編碼的特點和用處。
3.說一說生活中常用的數字編碼。
4.揭示本課學習內容。
二、了解身份證編碼
1.初步感知,微課創新。
插入微課教學,通過小精靈的介紹,初步了解身份證號碼的基本特點。
2.自主探究身份證號碼的含義。
(1)出生日期碼
把收集好的身份證號碼分給每個小組,讓學生觀察并比較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匯報:把了解到的知識講給小組同學聽。
指出身份證號碼第七到第十四位編碼表示對象出生的年、月、日。
以教師的身份證號碼為例,講解用“0”占位的問題。
小結:由于我們的出生月份是1月至12月,有可能是一位數,也有可能是兩位數。為了編碼的統一性和規范性,在表示月份時,當不滿兩位時,前面用“0”占位。同樣,日期也是如此。
(2)性別碼
觀察媽媽及其他女生身份證號碼的倒數第二位數字,有什么發現呢?
身份證號碼倒數第二位是雙數,則表示女生,那么我們大膽猜測男生用什么來表示?
引導學生驗證。觀察爸爸及其他男生身份證號碼的倒數第二位分別是什么?
小結:身份證號碼倒數第二位確實表示的是性別。
(3)地址碼
仔細觀察身份證號碼的前幾位,有什么相同點?
小結:身份證號碼前6位數字是地址碼,23表示黑龍江省。全國一共有三十多個省份,用兩位數表示。出示課件并講解:剩下4位數字表示市、區。
特別提示1:如果在同一地域出現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前面的號碼都一致,國家為了使身份證號碼具有唯一性,所以身份證號碼的第15至第17位是由當地公安局派出所分配的順序碼來構成。
特別提示2:最后一位是校驗碼,校驗碼是根據前17位數字按一定公式自動生成的,產生的校驗碼為0-10。
特別提示3:0-9可以直接表示,10怎么表示?用羅馬數字x來代替。
(4)小結
數一數身份證號碼由多少位數字組成。這18位數字蘊含著一個人的重要信息,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身份證是不可以隨意借給別人使用的。
3.鞏固深化,說明判斷依據。
大家來幫忙,“小馬虎”在課前收集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身份證號碼,但是不記得這4個號碼分別是誰的了,你能幫幫他嗎?
230109195501209698(? ? ? )
230109198208111828(? ? ? )
230109195712102968(? ? ? )
230109198011086812(? ? ? )
三、探究郵政編碼
1.老師簡單介紹郵政編碼的用途。
2.看書獨立學習:郵政編碼中所包含的信息。
3.明確編碼信息:郵政編碼采用“四級六位制”,即由六位數組成,前兩位數字表示省(直轄市、自治區),第三位數字表示郵區,第四位數字表示市(縣),最后兩位數字表示投局(所) 。
四、綜合運用,拓展延伸
1.簡單的數字編碼可以表達豐富的信息,引導學生嘗試編輯屬于自己的學號編碼。
2.啟發討論:學號里應該包含哪些信息?按什么順序編排比較合理?
3.學生合作編學號。
4.展示自己編的學號,并說說學號中各個數字代表的意思。
五、拓展提升
播放視頻:數字編碼在科技領域中的應用。
反思:
“數字編碼”是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的一節數學活動課。教學中,筆者注重引導學生觀察、猜測、探究、交流,使學生初步學會了用數字編碼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課堂呈現來看,達成了本課預定的教學目標。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的環節對本課教學進行反思。
1.結合國慶閱兵,激發愛國情懷
2019年10月1日,我國舉行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活動,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為之驕傲、為之振奮。課上,筆者緊緊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將國慶閱兵的經典視頻、圖片運用到教學中。學生在感到震撼的同時,發現每一輛車上都有字母和數字組成的編碼,體會數字編碼與我們的生活聯系非常緊密,自然地引出本課的內容。這一情境的導入,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而且充分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他們帶入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