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欣
教育家杜威主張教育為當下的生活服務,教育即生活,生活是一個發展過程、生長過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長。如果學校教育能夠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規劃、設計、建設、管理以及運行,校園生活必將更加和諧融洽。校園生活不應基于成人的視角來確立,如果學生在校園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重視,學生如果不喜歡校園生活,不喜歡學校,喜歡學習便無從談起。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既要挖掘學校固有傳統的精華,又要關注其新的生長點,對哈爾濱市繼紅小學(以下簡稱繼紅小學)這樣一所老牌名校來說,未來學校真正的變革,應該是基于學生視角重新審視,重構一種新的校園教育生態。
基于學生視角,確定重構目標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他們就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實,既長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這是盧梭曾經說過的一段話。童年不是成人階段的預備期,而是一個獨特的人生階段。對于兒童來說,他們最喜歡的活動便是游戲,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游戲中,兒童的體能、智能、社交、情緒情感、創意都能夠得到發展。如果能基于兒童視角構建從育人環境、課程設置、教材選擇、課堂模式等諸多方面的校園教育新生態,那將會開啟兒童世界的大門,實現繼紅小學真正的變革。
教育的最終目的指向人的發展,在教育中,人永遠處在核心位置,絕不能因為考試、競爭而本末倒置。學校因學生而存在,必須樹立“學生主體”的觀念,一切依學生而行事。學校的一切人、一切事都要圍繞學生的發展,把環境、課堂、活動、時間都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擁有快樂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本著這樣的原則,學校把育人目標確定為“智美學園”和“星耀繼紅”。智即為智慧,美代表藝術,校園中的一切都應圍繞著學生智與美的發展而展開,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在不同方面體驗成功,衡量成功的尺子應該有很多把,關鍵是要發掘每個學生獨有的潛能,讓他們成為自身意義上的成功者。
關注“環境重構”,聚焦“課堂模式”
環境重構,空間熏陶。狹義的育人環境指校園文化建設,這將是在繼紅小學進行環境重構的第一步:在校園中設立主題文化墻,讓每一面墻壁從會說話向會思考轉變;開發校園中的自然空間,開辟種植區域;開發校園中的故事空間,記錄成長足跡;開發校園中的閱讀空間,讓書香彌漫校園;開發校園中的益智空間,讓思維得以靈動;開發校園中的運動空間,讓健康充滿校園。硬件環境的建設會讓整個校園充滿生機與人文氣息,功能性的空間讓兒童成為每一個角落的主人。廣義的育人環境是指通過活動及校園管理模式的改變,讓學生真正成為學校管理的主人,充分實現班級自治。學校將推行學生自主管理和班級自治的模式,班級不應該只是優秀學生的世界,更應該是每個學生成長的搖籃,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班級的主人。采取由學生制訂自主管理和班級自治制度的方式,讓每個人都有獨立承擔責任和充分表現的機會,如班級中的小小志愿者、學校的圖書管理員、益智小講師,社團團長都由學生自己選拔并輪流擔任;校園中除了“讀書節”“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的節日活動。設計諸如開學第一課、“游戲日”、畢業典禮等個性化的儀式和典禮,彰顯繼紅文化育人、環境育人的理念。
課堂重構,回歸學堂。學校課堂教學一直采用以“嘗試發現—探究形成—聯想應用”為主線的三段六步式教學模式,追求的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主要目標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去嘗試發現、交流討論、動手操作,教師的作用就是在恰當時刻或學生學困時及時給予點撥。教師在課前備“精細目標”中體現“因學設教”,使“教”為“學”服務;利用學科特色、學科故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到“化教為學”;捕捉“生活現象”、聯系“生活實際”、設計“生活情境”,把學生的生活世界引入課堂,讓學習過程在學生的體驗中生成與發展,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實踐中得到情感體驗與能力提升。本著守正創新的原則,學校將做一些新的嘗試,尋找模塊集成教學模式與三段六步式的結合點,讓原有的學習形式更自由,真正讓課堂成為學生的學堂。
完善原有,多元融入
基于學生視角,課程體系。學校倡導“學習在窗外,他人即教師,世界是教材”的理念。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主體,除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以外,校本課程成為基于兒童視角,重構課程體系的主陣地,而對于已有的國家課程及地方課程學校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以更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基于學生視角,在凸顯本質中把握方向。對于以教材為基礎的學科課程,教師在深入解讀教材編著特點的基礎上,緊扣教材中的內在聯系,以更高層級的視角對教材進行審視,從學生內在的認知規律出發,向學生展現、傳授完整的知識,讓學生在不斷吸納與更新中重新構建各科知識體系。要有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師只有真正地洞察編者的用意,才能在契合學生的視野下激活教材中的知識內核,讓學習真正發生。繼紅小學一直以來推行的每單元學習后的整理復習,未來還將細化專題,進行諸如數學學科的審題指導專項訓練,語文學科的句子專項訓練,英語學科的時態專項訓練等專題訓練課程,以完善學生對于階段性知識體系的構建,真正凸顯學科本質,解學生真正所需。
基于學生視角,在鏈接生活中喚醒動力。學科知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還應服務于生活。課程的重構應注重挖掘生活中的課程資源,作為學習有益的補充。結合教材設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知識回歸于生活,在鏈接生活中喚醒學生學習的源動力。在“識五谷 知辛苦”繼紅農場“秋收果實”的體驗課上,學生們挖土豆、拔蘿卜、抱白菜,忙得不亦樂乎,把課程鏈接于生活中,把課堂設在了田間地頭,更凸顯了教育實效和潛在能量。
基于學生視角,在活動操作中深化體驗。教學中的活動,不是學生被動參與的框架,而是融入學生自主生命意識和認知思維再創造的平臺。能夠看到的是學生的外顯行為,隱藏的卻是學生內在的思維活動,教師必須要借助各種生動直觀、契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活動來增強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發展。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可以借助學生的實踐操作環節加以實現,讓學生在嘗試“做”的過程中親歷學習過程,強化認知體驗。學校引進的益智課程就是對數學學科的有效補充,依托原有數學教學模式的底蘊,以器具為載體,給課堂教學一條新的發展路徑,依托有器具操作的益智課程提升思維能力,為數學學科賦予新的思維內涵。
基于學生視角,在文化氣韻中提高認知。教學實踐中,教師都過于關注問題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生的認知過程,導致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的容器,更無法對學生的認知視角形成沖擊,文化意識的形成也就無從談起。教師要能給予學生適當的補充認知,對知識的形成建立清晰的認知表象,主動促進學生知識的構建。例如在學校鋪開國學課程,低年級開設繪本課程,校外引進科學課程、天文課程,因時而生的紅色課程,因地制宜的研學課程,等等,都能作為校園文化課程的補充成份,多種課程融合,構建起校園課程生態建設的多元格局。
教育者永遠不要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學生們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著獨特的觀察世界的視角。校園教育生態建設須從學生視角出發,才能順應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的成長,真正讓校園變成學園,讓校園變成樂園。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