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海 于京鳳



獲取與解讀信息能力是歷史學科關鍵能力的首選項,也是提升其他能力的基礎。獲取與解讀信息能力也叫審題能力,是解題的“門檻”。在素養立意、能力立意的高考試題面前,學生之所以很難得高分,與該能力不強密切相關。學生要提高復習備考的效率,必須精準定位立足點,才能提高獲取與解讀信息的能力。
命題人通過不斷引入新材料、創設新情境,使高考歷史試題呈現出信息量大、形式多樣化的特點。獲取解讀信息的過程包含發現信息的數量、判斷信息的重要性、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維過程。它要求學生必須做到全面而準確地提煉、分析、整合和解讀信息。高考試題的信息形式主要有文字信息材料、表格信息材料、圖形信息材料、漫畫信息材料等。
1.文字信息材料
例1(2019年新課標Ⅱ卷·24)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全國完成,主要是因為(? )
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
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
本題材料觀點是政府在全國建造大型工程。題干材料的關鍵詞是“全國”。根據教材所學得知,都江堰是秦國蜀郡守李冰組織當地民眾完成的,韓國派遣水工鄭國施“疲秦之計”。以上兩則史實都可以說明,秦國能在全國范圍修建許多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原因是國家組織能力強大,故D項為正確答案。
錯誤選項:結合教材史實可知,伴隨著鐵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度(公田制度)在戰國時期逐漸瓦解,并非“逐漸完善”,故A項錯誤;鐵制生產工具普及是在西漢時期,不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交通運輸網絡暢通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沒有必然聯系,故C項錯誤。
例2(2019年新課標Ⅱ卷·27)研究表明,宋代大商人的資本一般為白銀數十萬兩,多者上百萬兩。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資本一般在一百萬兩以上,甚至多達千萬兩。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發生根本性改變
B.重農抑商政策明顯松弛
C.商業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D.白銀開始成為流通貨幣
本題材料觀點是從宋代到清代大商人的資本規模呈現增長擴大的趨勢。題干材料的關鍵詞是商人資本擴大。結合教材所學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及特點,可得知應為明清時期商業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故C項為正確答案。
錯誤選項:中國封建社會始終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社會地位未發生“根本改變”,而且題干材料并沒有呈現出商人社會地位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意圖,故A項錯誤;宋代重農抑商政策執行得相對比較寬松,而清朝政府加強重農抑商政策,比如清政府實行的海禁、礦禁政策,并對商人征收重稅等,故B項錯誤;“白銀開始成為流通貨幣”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故D項錯誤。
解決對策:概括中心? ?提煉關鍵詞? ?鏈接教材
首先,概括材料中心論點;其次,定位關鍵詞句,關鍵詞句反映了題干內容的特殊規定性,能幫助學生準確獲取和解讀中心思想,使學生的思路迅速地進入到試題中去;第三,鏈接教材,對材料進行有效解讀后,必須把所獲得有效信息解讀為學科概念,也就是尋找材料信息與教材知識的鏈接點。
2.表格信息材料
例3(2019年新課標Ⅱ卷·35)表1蘇聯1970年計劃完成情況(單位:噸)
表1可以說明當時蘇聯(? )
A.經濟發展的問題積重難返? ?B.經濟政策保持了連續性
C.經濟改革的重點轉向農業? ?D.社會生活需求發生變化
此表反映的是蘇聯1970年經濟計劃完成情況。表格呈現的信息有兩個:一是蘇聯政府于1961年制定的經濟發展中農業和重工業目標;二是蘇聯政府在1970年各項指標實際完成情況。結合教材可知,在斯大林時期蘇聯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嚴重失調問題就已經顯露。由于沒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嚴重失衡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到勃列日涅夫時期,該問題仍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題干材料所呈現的經濟發展數據說明蘇聯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比例嚴重失調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綜上,符合題意的選項是A項。
錯誤選項:題干材料中心思想并不是經濟政策對比,學生無法得出經濟政策保持連續性的結論,故B項錯誤;從農業工業發展數據看改革重點還是在重工業領域,C項敘述不符合史實,故C項錯誤;學生無法從題干材料得出蘇聯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發生變化的含義,故D項錯誤。
例4(2018年新課標Ⅲ卷·31)表2 中國鄉鎮企業行業分布表(單位:萬個)
表2中的數據變化說明,這一時期我國(? )
A.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 ? ?B.城鄉一體化逐步實現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建立 D.工業結構趨于合理
此表反映的是1980年代中國鄉鎮企業行業分布情況。表格呈現的信息有兩個:一是1982年各行業鄉鎮企業數量;二是1988年各行業鄉鎮企業對比變化數量。結合教材所知,1984年中國糧食產量突破4億噸,基本解決了8億農民的溫飽問題,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離開農村,民工潮由此形成。農村改革進入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時期。因此,符合題意的選項是A項。
錯誤選項:我國的改革從農村發端,但高潮在城市,先富帶動后富模式并不適應城鄉發展的現實。原本寄希望于城市發展帶動農村同時進步,而現實卻是伴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城鄉分化和落后農村漸漸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障礙。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后,城鄉一體化才逐步實現,故B項錯誤;根據教材所學得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成于21世紀初,故C項錯誤;1957年底我國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故D項錯誤。
解決對策:研讀表頭 橫縱比較 注釋補充
表格信息材料一般由表頭(標題)、表格、注釋三部分構成。分析表格信息材料,首先要研讀表頭(標題),表頭(標題)是表格信息材料的中心,是對表格所反映內容的概括,對讀懂表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次要分析比較表格,表格是表格信息材料的主體,它主要通過一些數據比較直觀地反映某些項目之間的變化關系或相互關系。橫向看,了解表格所比較的項目及差距。縱向看,把握不同項目各自的變化發展情況并進行比對(根據試題所提供的表格不同,此步驟要靈活運用,切忌機械套用);最后看注釋,注釋部分是對表格信息的解釋或補充說明。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材料。
3.圖形信息材料
高考歷史試題圖形信息材料呈現方式多種多樣,有反映某一現象變化過程或趨勢的折線圖;有用于對數量大小直觀顯示的柱狀圖;有用于呈現事物構成及所占比例的餅狀圖;有映射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的漫畫;有綜合反映某一現象的地圖等等。本文只涉及今年新課標Ⅱ呈現的地圖類材料。
例5(2019年新課標Ⅱ卷·33)圖3可以用來說明,當時歐洲(? )
A.文化趨于活躍? ? ?B.政治變革加速
C.市民階級出現? ? ?D.新教傳播廣泛
根據圖片示例,可明確圖片信息:15世紀歐洲出現印書坊的城市(印書坊擴展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比較早的城市和地區,如地中海沿岸、萊茵河畔和西北歐的尼德蘭地區,說明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的發展。根據圖片信息再結合此時歐洲文藝復興史實,可以推知此時期的歐洲文化很是興盛。符合題意的只有A項。
錯誤選項:主體不一致,題干材料信息的主體是文化,并非政治,故B項錯誤;早在9世紀時隨著歐洲地中海沿岸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級出現。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城市文化興盛的史實,與市民階級出現沒有什么必然聯系,故C項錯誤;1517年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新教(路德教、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產生。新教廣泛傳播是在此后的事,故D項錯誤。
解決對策:判斷方位? ?著眼注記? ?聯系階段特征
讀識地圖是文科學生的基本功,學生首先通過地圖方位的判斷可得知地圖反映的是哪個地區的歷史事件;其次通過注記內容可判定所反映事件的中心詞,如例題中的“文化傳播”“馬歇爾計劃”,最后,聯系該事件所在歷史階段特征即可準確獲取題中所要信息。
學生在平時中只有精準定位立足點,精準訓練,才能有效審題、提升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為其他三項關鍵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才能有助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編輯/李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