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榮 許蓓 劉亞鴻 劉海屏 王玉婷 張璇 張立巍 陳偉 樊一文
【板塊六】閱讀比對與教學建議
(一)兩套教材閱讀版塊編寫的共同點
1.注重培養閱讀能力。 2.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兩套教材閱讀版塊編寫的不同點
1.培養能力的方式不同。部編版教材每個單元的課文都能體現相關的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顯性的語文能力培養主線。
2.閱讀與表達比重不同。部編教材強調閱讀與表達并重,一方面體現在部編教科書在單元導語中語文要素一個指向閱讀,一個指向表達。另一方面體現在教材圍繞朗讀背誦、理解內容、積累詞語、運用詞句、拓展實踐等幾個方面系統設計課后練習,活動形式多樣,并且通過課后練習、習作單元的專項訓練、“語文園地”中的專項練習,達到了閱讀與表達并重。教科版教科書僅有每個單元配備的一項習作專題訓練,閱讀的比重明顯高于習作表達。
3.閱讀方法指導不同。閱讀策略單元是部編版教材的創新之舉。從三年級上冊起,每個年級編寫一個閱讀策略單元,目的是幫助學生習得閱讀策略,開展自主閱讀的效率。
(三)閱讀版塊的比對教學建議
1.部編版教材閱讀教學如何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部編版教材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直接體現在單元導語中,每個課后思考練習題圍繞單元的訓練要素提出問題,使教學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縱向上看,部編版教材語文要素安排系統性強。只有明晰部編版教材語文要素的序列性,才能很好地完成教材的銜接。
比對兩個版本各年級語文要素,我們發現很多地方是相同的,需要補學的內容并不多,現將其按年級進行列舉。
三年級上冊: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年級下冊: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
四年級上冊: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
四年級下冊: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
五年級上冊: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五年級年下冊: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六年級上冊: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
六年級下冊:無補學內容。
部編版教材這些需要補學的要素我們在之前教科版教學時有所滲透和體現,只是沒有這樣系統地教學。所以教師在教學銜接過程中,無需特意利用課時進行補學,只要我們明晰了要補學內容,到日后的教學之中,將其分散到具體的語言文字訓練中鞏固、訓練、提升就可以。
2.部編版教材閱讀策略單元如何補學?
我們已經明晰部編教材從三年級上冊起,每個年級都編寫了一個閱讀策略單元(依次是三年級上冊預測、四上提問、五年級上提高閱讀的速度和六年級上冊有目的的閱讀)。閱讀策略對于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對于閱讀策略的補學是非常有必要的。之前四年級的提問策略的補學方法,我們在選文板塊《蝙蝠和雷達》一課已經說過,接下來我們具體說說“預測”策略單元的補充教學。
(1)借助旁批,明晰預測要有依據。圍繞“預測”這一閱讀策略的學習,教材編排了《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不會叫的狗》三篇寓意深刻的故事。隨文旁批是本單元首篇課文在編排上的一大亮點。它既是教師教學有力助手,也是提示學生預測的線索。教學時將旁批融入教學,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預測故事發展,一邊自己預測一邊和旁批進行比較。這樣做不僅讓預測在課堂上真實地發生,而且讓學生懂得預測不是胡亂猜測,要有一定的依據。通過旁批的指引,學生明確了可以根據故事內容、生活常識、生活經驗、閱讀經驗等線索進行有依據的預測,讓學生知道在預測時需要預測有據、預測有法。
(2)隨時推想,不忘及時驗證。在學習課文嘗試預測時,用“讀下面的故事,一邊讀,一邊想: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你的依據是什么”作為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能夠在閱讀中做到邊讀邊推想,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當學生的預測與課文內容不一樣時,我們要給予肯定,鼓勵有依據地推想。通過與課文內容的對照、驗證,使學生們產生預測的期待。
(3)關注策略,實現學用結合。通過對本單元第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對預測策略的運用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后兩篇課文的學習可以進行學用結合的挑戰預測,《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省略了故事的發展,《不會叫的狗》呈現了不完整的三種結局。三篇文本由扶到放,由教到用,相輔相成,讓學生預測能力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
【板塊七】習作比對與教學建議
(一)習作版塊編寫的共同點
1.配合單元主題,貼近生活。2.創設想象空間,自由表達。3.注重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二)習作版塊編寫的不同點
1.知識體系構建方式存在差異。
首先,部編版教材強調語文教學“閱讀與表達并重”,從三年級開始教材出現單元導語,導語中雙線揭示本單元教學重點,一個明確指向閱讀,一個明確指向習作表達。本套教材在習作能力培養方面,構建了科學的訓練序列。因為觀察能力是習作的基本能力之一,所以三年級上冊習作要素就是“留心觀察”,接著三年級下冊練習“想象”,四五年級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寫人記事等不同類習作方法。
其次,部編版教材三年級開始每冊教材都獨立編排了一個以培養習作基本能力為核心的習作單元,包括六個部分:導語、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兩篇)和習作。每個習作單元,精讀課文在理解內容和積累語言方面不作更多要求,更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習作例文選取的課文,貼近兒童的生活,便于學生仿寫。“交流平臺”是對本單元學習到的一些表達方法或要求進行梳理和提示,“初試身手”提供一些片段練習或實踐活動,讓學生試著用學到的方法練一練。最后,在充分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習作方法,進行習作練習。這六個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上完全不同的部分圍繞著一個核心,呈現出整體的教學功能。
2.訓練的方式方法存在差異。
部編版教材構建的是立體化的習作訓練框架,除了設計與以往教材相同的在閱讀單元中安排習作訓練,用以構建習作學習的骨架等之外,還從三年級開始每冊獨立編排一個習作單元。除此之外,還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習作練習途徑。例如,在三年級上、下冊教材的課后練習或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中分別安排了小練筆。習作單元中還安排了“初試身手”的練筆形式。同時書中還設計了一些習作的單項練習。例如,三年下安排了學習修改習作的符號,五年級下安排了修改習作的方法,內容涵蓋標點符號的用法、習作修改、語言積累等多個方面,這也是習作訓練的有機組成部分。部編版教材正是通過習作單元、單元練習、小練筆、單項練習多種習作訓練的形式相互配合,構建了一個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立體框架。
(三)習作板塊的比對教學建議
1.比對兩個版本教科書習作語文要素。
對于開學后升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需要補學的是三年級落下的知識點,而對于升入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需要補學的則是三、四年級落下的知識點。要想明確每個學年要補學哪些知識點,我們首先梳理出兩個版本教材3~6學年每冊在習作方面的語文要素進行比對,明確需要補學的內容。
但經過對比兩個版本教材的習作要素,我們明顯感覺教科版教材依據提前讀寫的優勢,學生比較早地接觸到寫話的練習,所以每冊的習作難度要高于部編版教材。例如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才要求把一件事情寫清楚,而教科版教材在三年級上已經要求有順序地把事情寫清楚、寫完整。
2.四年級習作補學內容。
針對三年級兩個版本教材習作具體內容及語文要素的梳理,我們明確了針對升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需要補學的內容。三上需要補學:第三單元“我來編童話”。第五單元“留心觀察”的具體方法。(例如:要認真細致,通過看、聞、摸、嘗等多種途徑。觀察要注意事物的變化。)第六單元圍繞一個意思寫身邊美景。
三年級下冊需要補學的內容有:第一單元《我的植物朋友》補學寫植物的文體,第五單元和第八單元則是補學“展開大膽想象”寫童話知識要素,第七單元是補學初步整合信息,介紹一種事物的能力。
3.四年級習作補學建議。
針對補學的內容,結合四年級部編版教材每個單元的具體習作要求,我們應該把要補學的習作穿插融合到四年級的習作教學中,可以具體采取以下補學措施。
(1)補學三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的“留心觀察”和三年級下冊《我的植物朋友》兩個內容。這兩個內容可以融合在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觀察日記》中進行。《寫觀察日記》的習作要求既可以寫植物的生長變化,又可以寫動物生活習性或自然想象的變化。教學中我們可以先用“植物生長”這一方面的觀察日記作為例文,教給學生寫觀察日記的方法,再放手讓學生運用方法寫其他方面的觀察日記。這樣既補學了前面的知識又不局限學生的思路。教學例文時,我們要教給學生“留心觀察”的方法,引領學生通過看植物的樣子、顏色,聞植物的氣味,摸植物的莖花葉等多角度觀察植物的特點及生長變化,并有序地記錄下來,還要記錄觀察過程中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2)補學三年級“展開大膽想象”寫童話的知識要素。這個內容可以在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和___過一天》中進行補學。主要針對寫童話要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吸引讀者眼球,童話中要有主角還要有其他角色,童話故事也要有時間、地點,事件也要完整。
(3)補學三年級上冊“圍繞一個意思寫身邊美景”。這個內容可以在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推薦一個好地方》中進行補學。本次習作選材范圍很廣,可以是室內或室外,可以寫自然景色,也可以寫人文景觀……教師教學時可以先以自然美景為例文,進行課堂的習作指導。課前就請學生拍攝下自己周邊喜歡的美景照片,課堂上引導學生借助圖片觀察回憶景色特點,教給學生以總起句開頭,這句話就是你的推薦理由,后面的內容都有圍繞一個中心寫。學生當堂完成這篇關于周邊自然美景的習作。在習作點評課后,教師可以再指導學生以口語交際的形式完成其他范圍的選材。
(4)補學三年級下冊《國寶大熊貓》初步學習整合信息,介紹一種事物。這個內容可以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介紹一種事物》相融合。本次習作范圍要求很廣泛,可以寫動物、植物、物品等,教師教學時,就可用“介紹熊貓”作例文,教給學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初步能力。
4.五年級習作補學哪些內容。
升入五年級的學生就語文要素來說,三年級下冊的“展開大膽想象”學生在教科版四年級下第九單元已經掌握,部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習作的重點“把一件事情寫清楚”,學生在教科版四年級已經能熟練運用,四年年級下冊的“按一定的順序寫景物”的語文要素,學生在教科版四年級也通過幾篇習作完整學習掌握。三年級上冊“留心觀察”的語文要素,學生已經通過三、四年級各類閱讀課文的學習潛移默化地掌握了方法,并能運用方法進行觀察,完成多篇寫景、寫物的習作練習。所以我們五年級要補學內容較少。一個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小小“動物園”》要求寫一個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寫出來。另一個則是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的奇思妙想》要求展開奇思妙想,寫一寫自己想發明的東西。而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輕叩詩歌大門》屬于綜合性學習部分,不在習作補學范圍內。
5.五年級習作補補學建議。
(1)補學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小小“動物園”》的語文要素“寫一個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寫出來”,可以在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漫畫”老師》的習作中進行。我們可以在課前導入中用口語交際的形式呈現,依據《“漫畫”老師》的習作要求,先想象人、動物長相、習慣、性格之間的相似處(例如媽媽和綿羊,媽媽的頭發是波浪卷,綿羊的毛也是卷的;爺爺很威嚴,就像大老虎)。范圍不局限于家人,可以擴展到同學、朋友、老師,只要讓學生組織的這段語言能準確恰當地描述主人公與動物之間的相似之處,表現出人物的一方面特點就可以。這樣既補學了四年級的語文要素,又為突破本單元“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搭建了階梯。
(2)補學部編四年級下冊《我的奇思妙想》的內容“展開奇思妙想”,寫一寫自己想發明的東西。可以在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習作《二十年后的家鄉》中進行。本次習作提綱中間部分為學生提供了環境、工作、生活這三方面想象內容,我們就可以拓展出變化的范圍,讓學生展開奇思妙想發明一種東西,使我們二十年后的家鄉變得更美好。這樣把兩個想象作文融合起來既補學了知識,又不給學生增加負擔。
6.重復出現的習作內容教學策略。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把重復出現的習作要求進行比對,發現其實它們的訓練側重點或選材范圍還是存在很大差異的,所以這些重復出現的習作,教師要把握不同點進行有重點的指導。
(1)《寫觀察日記》出現在部編教材四年級上冊,而學生在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的學習中就已經接觸過教學時候。再教學時教師的重點不再是寫作體例和方法,而是落在選材上,而且要補學三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的“留心觀察”的方法及三年級下冊《我的植物朋友》這兩個內容。
(2)《記一次游戲》出現在部編教材四年級上冊,而學生在教科版教材二年級上冊就接觸過,教學重點不再是把游戲過程寫清楚,而是要把自己通過做游戲收獲了什么寫出來。可以寫自己懂得了凡事都要遵守規則,懂得了同伴間要團結協作,遇到困難自己要積極想辦法等。
(3)《寫信》出現在部編教材四年級上冊,原來學生在教科版三年級上冊就學過的寫信,信的格式還是一個復習的重點,因為在互聯網技術發達的今天,書信不是經常應用的一種文體,學生會遺忘書信的格式。這次再教學一個新的知識點就是信封該如何書寫,這也是部編版教材貼近生活的一個體現,因為寫信必然要郵寄,所以要學會信封的正確書寫格式。
(4)《我學會了》在進入四年級下冊教學時,重點應該放在學習時心情變化的過程,而不僅限于教科版三年級上冊在結尾處出寫出感受。
(5)《寫讀后感》出現在部編教材五年級下冊重復出現的內容,讀后感的構段方式還是要重點復習的,畢竟學生不經常應用。另外本次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拓展選材范圍,而學生在教科版四年級下冊時學習選材只局限于寫抗日戰爭題材的讀后感。
以上就是我們針對“教科版教科書與部編教科書比對與各領域教學建議”全部內容的梳理。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