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一群人的“家園”
自此之后,基于論壇的網絡備課與深度反思成為每年我省小學數學教研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最受教師歡迎。在網絡論壇中研討、交流,撰寫教育隨筆、教學反思,開展網絡備課、網絡觀評議課逐步成為我省小學數學教師們的網絡學習習慣。
當時《黑龍江教育》編輯魏繼軍老師率先在論壇中建立了“征稿”專欄,為教師們提供了更大的成果展示平臺,激發了教師網友撰寫原創文章的熱情。
為了滿足教師們向名師學習的愿望,我們在論壇建立了“走近明師”專帖(明師,即明辨之師、高明之師,而不只是名望之師。我們希望明師們不為“名”所累), 并開展了“名師在線”活動。“走近明師”專帖匯集省內外名師們的經典課例視頻、精彩案例以及文章供教師們集中學習;“名師在線”每半月由一名省內名師在論壇中建立主題帖,圍繞熱點話題與教師們在線交流、指導。這種基于論壇的名師專業引領方式深受教師們喜歡。
為了鼓勵教師們撰寫教育隨筆的熱情,我們在論壇開展了“講述我的教育故事”網絡征文活動,希望教師把記錄自己的教育故事形成自己的職業習慣,“用自己的聲音說話”“讓自己的聲音被人們聽到”,通過寫故事來研究、積累和傳遞教育教學經驗。這種基于論壇的自我反思方式激活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內生力量,論壇的原創作品越來越多,研討交流氛圍越來越濃,這已經成為論壇發展中最為顯著的一個變化。征文中所有一等獎作品都刊發在了《黑龍江教育》雜志上,雜志與論壇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載體和推動力量。
為了解決教師們在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我們在論壇建立了“有問有答”專帖。論壇上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一直沒有結果。為此,我們在每月最后一次網絡教研活動中抽出半小時的時間,由論壇版主將大家的討論結果以及我們所能收集到的相對權威、可靠的討論意見匯總并匯報,所有的問題匯總都會發布在論壇“有問有答”專帖中,供教師們查詢、學習。這種基于論壇的答疑解惑方式得到教師們的熱烈響應,也成為版主工作的最大挑戰。
為了促進教師們更好地理解新教材、掌握新教材,我們在論壇及視頻教研室開展了“教材主編答疑”活動。在論壇中發布關于教材使用的意見和建議,然后對問題分類匯總,提交給教材主編。我們邀請教材主編在視頻教研室“小學教研在線”中進行網絡答疑,全省小學數學教師與教材主編跨時空互動交流,既解決了教師們關于教材使用的困惑和問題,也為教材完善提供了豐富的實踐依據,可謂雙贏。
為了破解偏遠鄉村教師們“單兵作戰、無法開展集體備課”的難題,我們在論壇上建立了各年級備課室,鼓勵城鄉學校結對教研,開展“同備一節課”活動,這種基于論壇的同伴互助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網絡的便捷、開放、跨時空的優勢,以及“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團隊優勢,解決了薄弱學校以及偏遠鄉村學校平行班級少,教師經常單兵作戰,無法開展集體備課的問題。
在這些豐富的網絡研討、交流活動中,教師們越來越喜歡這種學習方式,越來越喜歡我們的論壇了。
提起論壇,總是說不完道不盡,6年里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回味,有太多的感動值得銘記,有太多的感謝想要訴說,有太多的感受想要表達。今天,我想對各位同仁說,讓論壇成為你的精神和事業的家園;累了,倦了,你可以來這里,這里會給你注入新的力量讓你再次起航;收獲了,成功了你可以來這里,這里有那么多雙手在為你鼓掌,讓你勝不驕敗不餒風度依然;遇到難題你可以來這里,同行們隨時給你出謀劃策,讓你頭腦睿智思維練達;需要資源你可以來這里,大家會互惠互利,資源共享。總之,我想對大家說,論壇,真好!找到了論壇,你就是找到了人生的子期!(摘自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第一小學朱慶金老師、網名點塵香撰寫的隨筆“伯牙與子期”)
論壇發展越來越快,原創作品多了,參加網絡備課的學校多了,論壇的帖子越來越多了,論壇已經成為教師們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園。
網絡教研的實踐與管理工作也是非常艱辛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網絡教研活動的精心策劃與設計、論壇與視頻教研室的維護與管理任務非常繁重,幾乎每天都要忙碌到深夜,好在有40余位熱心網絡教研的論壇版主和UC管理員與我們并肩作戰。
在繁忙與充實的工作之余,我寫下了博文“累并快樂著”(文略),記錄了當時的心路歷程。
下面是網友麗君在此博文后的回復:
網友麗君2006-7-25 18:14:00:
我是一名普通的農村教師,一個偶然的機會走進黑龍江小學教育論壇,期望在孤獨的教育旅程中能找到一些同行者。真的沒有想到,一個個陌生而親切的名字,給了我很多鼓勵。
而在今天,無意中又撞入您的博客。請不要怪我的孤陋寡聞,我真的不知道——高枝國,是何許人……我在論壇的帖子里,看到了您的回復與鼓勵,還有頭像圖片上那枝閃動的紅燭,都帶給我一層暖意……
此刻,看了您的文章,體驗到您的那份對教育的態度——放著輕松不輕松——就是這樣的一種精神,給了我強大的震撼!
如果說,以前的我,總覺得教育是孤獨的,那么現在,我已經不這樣認為了,走到這里,我看到了那么多富有激情的教育者,一個個才華橫溢的性情中人……
感謝網絡!讓我結識了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感謝您!為我們造起了這個天堂!
四、推進網絡教研
1.傳播教研經驗
幾年的堅持與努力,我省的網絡教研從草根教師的自由參與逐步發展到教研部門的系統組織,從普及發展逐步走向內涵發展,同時也輻射到其他學科、其他學段,放大了網絡教研的價值,并在省內外產生廣泛的影響。我應邀先后在天津、新疆、吉林、山東等地介紹我省小學數學網絡教研和培訓經驗。
2007年,在全省基礎教育教研工作會議上,我做了《網絡改變了教研的行走方式》主題發言,引起與會的全省各地教研部門和學校的廣泛關注,對網絡教研在全省的普及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篇經驗刊發在《小學青年教師》雜志上,并被中國教育資源平臺“新思考網”列為首篇推薦文章,引發關注,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
同年,我應邀在全國新世紀小學數學教材培訓會上,以《立足課堂教學、推進網絡教研,譜寫教研工作新篇章》為題介紹了我省網絡教研與現實教研融合發展的經驗。
2008年,在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第十三屆年會上,我向全國小學數學教研同行介紹了我省網絡教研的經驗。
經驗的總結與傳播,推動了網絡教研在全省的大面積推廣,也讓黑龍江省的網絡教研在全國產生較大范圍的影響力,吸引了許多全國優秀的教師和教研員駐留在黑龍江小學教育論壇和每周一次的網絡研討中,大大提高了網絡教研的活動質量和水平。
2008年和2010年,我兩次組織召開全省小學網絡教研經驗交流會,總結各地經驗,表彰先進,交流分享研究成果。
2015年,在青島召開的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和全國教育信息化應用展覽大會,我在黑龍江展區向國際、國內的教育專家介紹了我省的小學數學網絡教研經驗。
同年,在第23屆全國教育學院書記院長協作會上,我做了《把網絡技術植入教研,探索信息化教研新模式》發言,經驗材料刊發在《黑龍江教育·小學》2016年7~8期上。
2.物化教研成果
十幾年來,我省小學數學學科不斷創新網絡教研方式,全方位、系統地組織開展豐富的網絡教研活動,拓展了教研功能。
在豐厚的實踐積累基礎上,在扎實的科研課題引領下,在網絡技術與學習理論支撐下,我們構建了旨在促進教師主動參與的“引領(Leading)、合作(Cooperation)、研究(Research)交互型網絡教研模式(簡稱LCR網絡教研模式)”以及旨在喚醒教師主體發展意識的“網絡反思(Network rethinking)、網絡備課(Network preparation)、網絡展示(Network presentation)三位一體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簡稱3N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并整合形成“網絡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雙主模型”,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實踐模型。
“雙主”模型是由“LCR網絡教研模式”和“3N教師成長模式”構成,并相互作用,共同服務于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型。突出強調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以網絡教研激發教師主動參與學習和研究的內驅力,激活教師主體發展意識,并作為行為主體在網絡教研中爭取表現機會,展示研究成果,促進自我價值實現,實現專業成長。
此項研究經過近10年的實踐檢驗,全省各地市的219所學校參與了模型應用與實踐。此項研究成果也榮獲了2018年黑龍江省第二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3.培育教研文化
精心打造網絡互動交流平臺,營造寬松學習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教研活動,釋放教師鮮活個性,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力量,不斷催生并逐步形成了民主、平等、對話、協商、合作的教研文化;以文化的力量點燃教師專業發展熱情,形成良好的教學研究氣氛和習慣,培育了教師成長的精神家園,收獲了教師們團結協作、同鉆共研、反思揚棄、挑戰自我的精神。這是一個團隊、一個學習共同體必須具有的一種力量。相信有了這樣一種團隊文化,必定會極大地促進學校內部的教學研究活動質量的提高,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的持續提升。
將互聯網思維融入教研思維,實現教研方式變革,使得可以跨越時空限制的網絡教研與直觀鮮活的現實教研實現了深度融合,這正是“互聯網+”賦能教研工作的最佳契合點。我相信,這種信息化教研必定會讓時時發生、處處發生、人人發生的泛在教研成為常態,讓所有的研究者在我們共同營造的網絡家園中砥礪前行。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