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040-02
情境教學法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借助語言、音樂以及實物等手段,創設特定的環境,教學對象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制造一種適合學生學習環境的生動活躍情境,并將學生積極地引入到情境之中,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于此同時,學生的情感,思維也會積極的調動,碰撞中產生更深刻的認知,更好的掌握知識,提升能力。
《草原》是老舍先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當時的真實感受寫下的一篇訪問記。文中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被那里美麗的景色,熱情的同胞所吸引很感動。在進一步接觸的過程中,作者對于美景,對于“美人”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對蒙古人民產生了深厚的情義。文中,作者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草原的美麗風光。我用了情境教學法六種途徑中的三種,音樂渲染、圖片展示及體會優美語言的輔助課件下讓學生在創設的情景中領略草原的美景。
首先我通過播放體現草原遼闊風光的歌曲《蒙古人》,并出示草原的圖片,讓學生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感覺草原的美,音樂不可觸摸,不可見,但它可以給人的是直接的感性認識。再配上圖片的可視性,以視覺的沖擊力把學生吸引到遼闊美麗的草原中,了解草原的宏觀特點,民族特色。這種初步的宏觀認識可以拉近學生和草原的距離,激發學生對草原的向往。(情景就此創設)。
之后用圖片再現情境,能夠把課堂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的呈現給學生,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容易理解,易于接受。出來圖片的“形”之外,還需要有“境”,才能形境結合,激發學生的感官。
課文第一段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草原的美。課文從草原的大、綠來表現草原的美,描寫了草原的空氣、天空、小丘、平地、羊群等等,這都是從視覺方面來說。最后通過直觀與語言描繪相結合,反復的朗讀課文,讓學生在熟讀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還對文中的句子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體會到語言在傳情達意時,字詞的選擇上是很關鍵的,不同的字詞表達不同的意思。也不借助感性的畫面內容直觀場境把學生帶入情景之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由景及人,感受另一番景象)
師:草原的美景,美不勝收,但是我感觸更加深刻的則是草原上的人們,他們熱情,美好。現在讓我們再一次來到草原上,試一試,會不會有另外一番“風味”呢?請大家朗讀第二三自然段,說一說自己的閱讀感想。
生1:這部分說形容的是草原人們在熱情的迎接。
師:你是從哪些句子里看出來的?
生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很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
生2:像一陣風吹來似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服,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來。
生3:寂靜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通過回顧,重溫遼闊草原美麗風景,激發學習興趣。抓住這句話感受草原的寬廣和草原行車的灑脫。熱情的蒙古人民穿著著盛裝,策馬奔騰而來,和他們握住的手,總是暖暖的,久久的不愿分開,握握手,笑一笑。(情感升華,體會蒙漢情深)
師:草原上的景,草原上的人都是那么富有魅力,接下來我們學習一下課文的最后兩段,感受一些離別的激動場面。(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師:主客見面時熱烈歡騰的場面句子。
生1: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
師: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賓客的句子。
生2: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不大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
師:干部和老翁這些有身份的人給客人敬酒的過程。
生3:干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
師:哪些句子是描寫鄂溫克姑娘們和客人們唱歌的。
生4: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么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師: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你怎樣理解這句話?你從這句話中又讀出了什么?(投影出示)
生:表達了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怎么忍心馬上分別,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著一望無際的草原,在夕陽下,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
在《草原》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創設了比較接近課文的情境,成功的讓學生走進課文,讓學生去體會。雖然學生大多數沒有去過草原,沒有親自去體驗過草原的遼闊與壯美。但教學過程中呈現的草原的景色,給了學生很大的聽覺和視覺的沖擊。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的過程,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自主的去體會、去理解。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與學生的實際相聯系,注重學生的親身感受,這樣的情境創設才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文中所寫的景與所表達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