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巴努
摘要:民間借貸有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目前我國有關民間借貸法律法規主要表現在《民法通則》《合同法》和有關司法解釋之中,尚無成文法約束民間借貸行為。當前我國民間借貸存在法律法規不完善、監管力度不足、民間借貸合同不夠規范等問題,為此,應完善民間借貸的法律法規并加大宣傳力度,成立民間借貸監管部門加強監督管理,明確民間借貸利率的最高限額和高利貸的法律責任,明確規定民間借貸書面合同內容。
關鍵詞:民間借貸;主體;監管;《民間借貸法》
中圖分類號:D922.28?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1-0063-02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和經濟的發展,民間借貸也隨之興起。民間借貸能夠為他人提供資金幫助,有效緩解銀行壓力,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目前我國關于民間借貸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導致民間借貸中高利貸、“套路貸”等違法行為屢見不鮮。這就需要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來約束民間借貸行為,確保公民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也使民間借貸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健康有序發展。
一、民間借貸概述
學界對于民間借貸的概念有多種觀點,有的學者認為民間借貸是指未得到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及其他正式形式認可的金融活動,它包含的范圍很廣,不僅包括違法金融、地下金融等,還包括那些正式金融主體中尚未被法律、法規正式或直接認可的金融以及暫時還未被認可的金融創新。①另有學者認為,民間借貸是指家庭和企業之間進行的,尚未納入政府監管也未取得合法地位,繞開官方正式金融體系直接進行交易的金融形式。②
綜上所述,民間借貸是指民事主體之間如自然人、法人及社會組織相互之間自發的、相互約定而形成的一種借貸行為。民間借貸的主要形式有共同基金、地下銀行、當鋪、P2P平臺、小額貸款等。民間借貸行為必須在法律法規的規范下實施,屬于民法調整的范疇。
二、我國現行的民間借貸法律法規
我國有關民間借貸法律法規主要體現在《民法通則》《合同法》之中。《民法通則》第90條規定:“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合同法》第12章第196條規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第211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利率的規定。”由此可見,對民間借貸在相關法律中只有一些原則性的規定,沒有成文法約束民間借貸行為。
除了有關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在規范民間借貸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最早有關民間借貸的司法解釋是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就民間借貸案件問題發布的《關于人民法院就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但是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若干意見》已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
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視對民間借貸法律法規的完善,201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55次會議通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為依法審理民間借貸案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2018年8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案件的通知》(法[2018]215號,以下簡稱《通知》),針對民間借貸案件中涉嫌通過“虛增業務、偽造證據、惡意制造違約、收取高額費用”等方式非法侵占財物的“套路貸”詐騙等新型犯罪案件提出審理思路。該《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法院加大對借貸事實和證據的審查力度,嚴格區分民間借貸行為與詐騙等犯罪行為,依法嚴守法定利率紅線,建立民間借貸糾紛防范和解決機制。
三、當前我國民間借貸存在的問題
一是法律法規不完善。目前法律法規未能隨著經濟、金融的發展,內容不夠完善,對民間借貸行為的禁止性規定不夠全面、詳細,不法分子容易鉆法律的空子。且民間借貸種類繁多,借貸行為是個人私下的行為,監管、執法部門不能全程監督和跟進,故容易出現高利貸、“套路貸”等問題。由于我國一些公民的法律意識仍然相對薄弱,依法自我保護意識較差,對相關法律知曉率不高,對“套路貸”“裸條貸”等借貸行為的違法性認識不清,不能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二是對民間借貸監管力度不足。因民間借貸本身具有程序簡單、主體合法性不明確、靈活應變等特點,容易出現借貸糾紛,在監管上存在很大困難。對民間借貸行為的監管內容在法律上不明確,在借貸合同中容易出現根據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隨意確定利率,導致高利貸、“套路貸”及暴力催收等問題屢禁不止。銀保監會、金融、工商、商務等監管部門分工不明確,作用發揮不明顯,導致民間借貸行為特別是中介融資、互聯網金融、小額貸款領域存在較多問題,加劇了金融風險。
三是民間借貸合同不夠規范。目前民間借貸合同是由借貸雙方當事人根據自己的意思表示制定的,存在未按照《合同法》制定借貸合同的問題,合同內容不夠完善,隨意性比較大,容易造成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不平等,導致一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受到損害而引發糾紛。
四、完善民間借貸法律監管的建議
一是完善民間借貸法律法規并加大宣傳力度。建議出臺完善的專門法律來規范民間借貸行為,可制定和頒布《民間借貸法》,規范和保護民間借貸行為。根據民間借貸的特殊性,并依據我國國情實行相對寬松的政策。③可以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做法,比如日本在1915年就制定了《無盡業法》,韓國也制定有《民間借貸登記與使用者保護法》④。建議《民間借貸法》明確民間借貸行為中的禁止性規定,規定具體的利率、具體的行為限制,使之內容更加完善、詳細,確保民間借貸行為在法律法規的范圍內運行。在建立健全民間借貸的法律法規時,應堅持“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各主體的合法權益”的一般原則。⑤
同時,各職能部門要積極宣傳有關法律法規,提高法律的知曉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建議利用多種媒體平臺對典型民間借貸案件進行通報,做好以案普法工作,為確保民間借貸健康運行,在手續上嚴謹、資金運用上合理,為防止出現洗錢、詐騙、非法集資等違法行為奠定基礎。
二是成立民間借貸監管部門加強監督管理。整合有關職能部門的執法力量,民間借貸的管理權限交由銀監會,在銀監會專門設立民間借貸監管部門,明確規定監管部門的權力及其管轄范圍,依法加大監管力度,對民間借貸行為全程進行全方位的監督。明確民間借貸機構的成立條件、資質等準入條件,嚴格按照法律規定批準民間借貸機構,具有一定規模、資質的民間借貸主體經過職能部門依據法定程序審核認可,才能確定其為民間借貸主體。嚴格對放貸人進行資格審查,不得以資金的多少作為唯一審查標準,還應該考慮到放貸主體的性質、內控制度、信用等級、放貸記錄等多方面因素,完善借貸市場準入機制。⑥
加大對民間借貸內容的監管,從借貸形式、用途、利率、違約情況處理等多方面加大對民間借貸行為的監督和管理,預防“炒錢”“高利轉貸”等破壞金融秩序的行為發生。建議職能部門規定大額民間借貸合同必須在公證處公證,使其更加合法,更具有法律效力。
三是明確民間借貸利率的最高限額和高利貸的法律責任。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取締地下錢莊及打擊高利貸行為的通知》將超過“四倍紅線”標準的行為界定為高利借貸行為,這一規定有利于規范民間借貸行為。建議《民間借貸法》明確民間借貸利率的最高限額,此最高限額要根據當前市場利率、各大銀行利率為準適當進行調整,并規定最高利率。利率的高低可根據貸款用途、時間長短適當進行調整,合同雙方當事人可自行約定具體利率,但不能超越法律規定的最高利率。監管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確保民間借貸利率得到嚴格控制,防止出現高利貸、“套路貸”等違法借貸行為。《民間借貸法》應明確“有高利貸的民間借貸行為不受法律保護,高利貸行為是違法犯罪行為,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結合《刑法》的有關內容明確規定高利貸等違法借貸行為的法律責任,使民間借貸行為“有法可依、違法必懲”。
四是明確規定民間借貸書面合同內容。要重視合同內容,很多民間借貸機構的合同都過于簡單,存在著很大的法律漏洞,導致別有用心的人員鉆法律空子。嚴格依照《合同法》完善民間借貸合同,實現合同內容完善、平等,使借貸雙方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民間借貸合同應包括的內容有:借貸雙方姓名,借貸的用途、額度、利息,借款與還款的時間以及還款的方式、違約后雙方當事人各自的責任等。借貸雙方要嚴格按照 《合同法》制定合同,合同不得損害對方和第三方的合法權益。民間借貸合同除了當事人簽字確認外,建議數額較大的借貸合同的內容最后由有關監管部門進行審核把關,監管部門存檔一份。同時,建議對數額較大的民間借貸合同進行公證。
注 釋:
①張寧.試論非正式金融[J].當代財經,2002(11).
②鄭敗,王龍鋒,肖云.論中小企業與民間金融的和諧發展[J].企業經濟,2006(3).
③祁衛偉:論我國民間借貸的法律法規,2017.
④董賀新.中國民間借貸現狀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8(5).
⑤賀一夢.民間借貸的現狀、困境及發展出路[J].現代商貿工業,2018(5).
⑥唐波.新編金融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參考文獻:
[1]吳慶.淺析民間借貸的法律性質和規制原則[J].知識經濟, 2011(1).
[2]劉志偉.民間借貸風險的法律規制——以風險的類型化為視角[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3]徐茜,王清平.我國民間借貸中的問題及規制措施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0).
[4]李振華.民間借貸的制度缺失與法律規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