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摘要?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規模巨大的戰略決戰。解放軍以少勝多,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國民黨軍在兵力、裝備均占優勢的情況下,兵敗淮海戰場,戰略失措、指揮不當、派系掣肘、經濟腐敗以及外交受困等多方面因素都是其失敗的導火索,是其反人民戰爭的必然結果。
關鍵詞? 淮海戰役 國民黨軍 失敗 原因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之為“徐蚌會戰”。期間,國民黨軍共集結7個主力兵團,2個綏靖區部隊,34個軍,80萬重兵,出動飛機158架(2957架次)、坦克215輛、火炮4215門,由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與人民解放軍60萬大軍進行了65晝夜的鏖戰。最終,損失1個“剿總”前進指揮部、1個綏靖區司令部、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1個快速縱隊,共計傷亡55.5萬余人。究其失敗原因,大致如下。
一、統帥層戰略失措,舉棋不定,貽誤戰機
濟南戰役失敗后,國民黨軍固守鄭州、徐州、濟南三大戰略重點的防御計劃破產,徐州直接暴露在解放軍面前。徐州乃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后方聯絡線長,兵員彈藥補充困難,難以持久作戰。為了“借使在濟南所犯的錯誤不致重復”[1]39,蔣介石曾考慮改變其固守大城市的戰略,決心放棄徐州,但此舉會影響到美國的支援以及可能承擔“失地之罪”,在政治上于己不利。因此,至淮海戰役發起前,對于徐州守或不守,始終猶豫不決。
1948年10月下旬,國民黨國防部才召開軍事會議,部署了以徐州為中心的“一點兩線”防御態勢,即加強徐州外圍的守備,把兵力布置在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線上,意在固守徐州,確保華中。固守徐州的計劃還未實施,幾天后國防部又擬定了“守江必守淮”的主張,守徐州此時變為了退守淮河。經過討論,決定“徐州‘剿總除一個至兩個軍堅守徐州外,所有隴海線上的城市完全放棄,集中所有可以集中的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間津浦鐵路兩側,作攻勢防御”[2]10。這一計劃實際上是置徐州等城鎮之永久工事而不顧,把部隊放在無既設陣地挨打的方針。杜聿明認為“古今中外戰史中還找不到這樣一種集中會戰的戰略先例”[2]10。
就在此意見尚未正式成形之際,東北敗局已定,蔣介石急忙回到南京,擬定了“徐蚌會戰計劃”。名為“會戰”,實則將國民黨軍主力集中于蚌埠附近,守備淮河一線,只留一部分守備徐州,以掩護徐州國民黨軍主力的撤退。由此可見,蔣介石已有意“放棄徐州”。但直到11月4日國防部參謀總長顧祝同才帶著這一計劃來到徐州,結果又未當機立斷,遲遲疑疑,第二天才對此做出部署。
正當國民黨軍猶豫之時,11月6日解放軍發起了強大攻勢,蔣介石這才正式下達行動命令。戰略決策上的舉棋不定,致使國民黨軍此時已經喪失了扭轉時局的主動權,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這是其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蔣介石獨斷專行,指揮不當,因小失大
淮海戰場上,蔣介石高度集權,“不論大小情況的分析、大小部隊的調動,都要通過蔣的決定指示”[2]12,沒有集體、民主的決策過程。“而蔣本人又不能集中精力掌握全盤情況,每日僅憑一次所謂‘官邸會議來決定指揮部署,或憑他本人‘靈機一動,亂下手諭”[2]12,甚至是隨意否定既定政策。由于缺乏對實際戰況的科學判斷與戰略思考,所有的指揮與調度到了前方,都是失策之舉。
戰役前,杜聿明曾擬定《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企圖趁華東、中原分離之際,集中兵力,先發制人。杜聿明帶著這一計劃親自到北平請示,蔣介石批示“此案可行”[2]7。然而,就在杜聿明準備實施之際,蔣介石突然急令其放棄該計劃,火速趕赴東北“救火”。這一改變,致使徐州國民黨軍整整21天無所作為。戰役中,面對解放軍的強大攻勢,蔣介石下令黃百韜兵團向徐州收縮,既然收縮了,卻又讓其苦等兩天,掩護第44軍,貽誤良機,被殲于碾莊;黃維兵團被圍后,起初令其固守待援,后援軍受阻,又令其突圍,慘敗雙堆集;南北對進三路會師計劃受阻后,急令杜聿明率部放棄徐州向西南撤退,途中卻突令其改變方向,被俘于陳官莊。蔣介石每一次的“靈機一變”,部隊都要倉促應戰,致使國民黨軍一步步走向失敗的深淵。
面對蔣介石的獨斷專行,前方將領“不遵從,即有違命之罪;遵從則自投羅網”[2]12,毫無臨機處置權。因此,帶來的后果便是唯命是從,抑或保存實力,逃避作戰。杜聿明從徐州撤退后,面對突然轉變方向的命令,思想上非常抵觸,也有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2]34的想法,明知改變方向會陷入絕境,但囿于蔣介石指示十分嚴厲,又怕擔責,考慮再三,決定服從命令,結果為解救黃維兵團丟了三個兵團。黃維兵團被殲后,蔣介石仍在責怪黃維沒有按他的計劃在白天靠空軍掩護突圍。
正是蔣介石的一意孤行、剛愎自用,對各級將領主觀能動性的限制,導致每一場戰斗決策一再變更,因小失大。這一矛盾斗爭貫穿著國民黨作戰全過程,加速了其失敗的進程。
三、內部派系林立,互為掣肘,缺乏協同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投入的兵力,除蔣介石嫡系部隊外,還有桂系、西北軍、川軍以及地方實力派等,為保存實力,他們之間相互掣肘,毫無大局可言。
派系矛盾最為突出的是蔣桂之爭。戰役發起前,蔣介石計劃令桂系的白崇禧到蚌埠統一指揮徐州、華中兩大“剿總”,進行“徐蚌會戰”。本來同意的白崇禧一夜之間出爾反爾,突然變卦。這與桂系“逼蔣下野”,“存心要拆蔣介石的臺”[2]54有關。白崇禧不僅拒絕指揮,還極力制約蔣介石從華中地區調兵增援淮海戰場。經過雙方多次斗爭,蔣介石只調動了自己的嫡系黃維兵團,但也只是編入了實力較弱的兩個軍,不但削弱了該兵團的實力,也推遲了集中和東調時間。當徐州戰場吃緊時,他更是拒不發兵,也不作戰略配合,在漢口靜觀風向,坐收漁翁之利。蔣桂之爭嚴重影響了國民黨最高統帥部的備戰與指揮。
不僅是蔣桂之間,國民黨軍嫡系部隊內部之間,嫡系部隊與雜牌軍之間,亦是矛盾重重。平日里拉幫結派,爭長斗短,戰時更是爾虞我詐,各自為戰。黃百韜兵團尚未合圍之時,蔣介石令徐州國民黨軍前去增援,而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唯恐丟失徐州,遲遲不執行,貽誤戰機。后邱清泉、李彌兩兵團東進解圍,進展遲緩,一方面是因解放軍頑強阻擊;另一方面也與邱、黃長期不和、積怨過深有關。以至第25軍軍長問黃百韜要不要突圍,黃百韜說:“反正是個完,突圍做什么?送狼狽樣子給邱清泉看著快意么?不如在此地一個換一個地打下去,最后不過一死……叫黃埔同學看看,也好好鼓勵他們以后不要再勾心斗角地只圖私利。”[2]194
原屬西北軍系統的劉汝明兵團作戰中為了保存實力,經常對上級的命令陽奉陰違。劉峙原令其在戰略要點宿縣留一個師駐防,他本來答應照辦,最后還是拒絕派兵,直接導致了中野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攻克宿縣。對此,劉汝明竟然解釋說:“他們老是想宰割我這點部隊,如果要派一個師出擊,我這個兵團還有什么作戰力量?真豈有此理!”[2]464
國民黨官兵在回憶淮海戰役失敗的原因時,大多都提及了部隊與部隊之間缺少團結協作。就像劉峙總結的:“各部隊長個人相互間,平時在精神上有隔閡,戰時在支援上復不易協同,致雖有大軍,亦難以發揮最大綜合戰力。”[3]171
四、政治經濟腐敗,喪失民心,矛盾激化
抗日戰爭的勝利,給經歷了百年外國列強欺凌和壓迫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對新生活的渴望。然而,人民的滿腔熱情,得到的卻是冰冷的回報。1946年6月,蔣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發動內戰,把戰爭的負擔再次轉嫁到人民的身上。
淮海戰役期間,面對國民黨軍在戰場上的節節失敗,遠離戰場的城市里,政府官員更是喪失革命信仰,歌舞升平,以權謀私,貪污腐化,大發戰爭橫財;為了彌補軍費支出,濫發鈔票,物價暴漲,經濟調零,社會矛盾一步步激化,反蔣反戰斗爭十分激烈。國民黨軍不僅得不到國統區老百姓政治和物質上的支持,還遭到了人民各種方式的抵抗。群眾只要發現國民黨軍被打散、被打傷的官兵即向解放軍報告、引路,甚至是給國民黨軍謊報軍情。據杜聿明回憶:“徐州附近人民對于國民黨軍實行了嚴密封鎖,國民黨軍的特務只能派出,無法返回。徐州四周密布的特務電臺完全失去了作用,甚至有許多地區人民以虛報實,或以實報虛,迷惑國民黨軍。如豐縣、黃口間僅有解放軍二、三野(中野、華野)之一部,而國民黨軍從百姓方面得來的情報是二野(中野)主力;又如二野(中野)主力已先到渦(渦陽)、蒙(蒙城)地區阻擊黃維兵團,而國民黨軍得來的情報則是這方面沒有解放軍的野戰軍。”[2]17-18國民黨軍第18軍軍長楊伯濤在回憶錄中也寫道:“看見解放軍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像一家人那樣親切,有的在一堆聊天歡笑,有的圍著一個鍋臺燒飯,有的同槽喂牲口,除了所穿的衣服,便衣與軍裝制式不同外,簡直分不出軍與民的界限……我們這些國民黨將領,只有當了俘虜,才有機會看到這樣的場面。在強烈的對照下,不能無動于衷,不能不正視鐵的事實,承認共產黨、解放軍所在的地方,和國民黨、國民黨軍隊所在的地方,有兩個世界的天壤之別。”[4]497
不僅是老百姓,淮海戰場上的國民黨官兵也是士氣低落,悲觀厭戰。杜聿明指揮部隊撤離徐州時,從一開始就變成了無序的逃跑,丟盔棄甲,各自逃命,潰不成軍。危急時刻,各級指揮官更是放棄指揮,或是化裝潛逃,或是乘戰車逃命,都是常見之事。據不完全統計,戰役期間,國民黨軍投降32萬余人,投誠3.5萬余人,起義2.8萬余人,占被殲總數的三分之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國民政府的腐敗,使其徹底失掉民心,也徹底喪失了戰爭取勝的基礎。
五、美國停止美援,“倒蔣換馬”,內外交困
二戰后,美國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給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政權以大力支持,積極扶蔣反共。國民黨發起的內戰,其實就是一場由美國出錢、出槍,蔣介石出人的戰爭。究其目的,不外乎“要使中國非共產黨化,維護蔣介石的獨裁統治”“要遏制蘇聯的勢力,維護和拓展美國政府在遠東的勢力和利益”[5]686。
經過兩年內戰,戰爭形勢愈來愈有利于人民解放軍。為了挽回敗局,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把希望寄托于美國政府的援助。淮海戰役期間,先后向美國政府提出派美國軍官來指揮作戰,增加物資援助等要求。但美國政府終究是從自身利益出發,面對蔣介石軍事上的連連失利,對以其為首的政府逐漸失去了信心,對戰局也持悲觀態度。國民黨政府任何增加援助的請求,美國政府均婉言拒絕。甚至宋美齡訪美,再三向杜魯門求情,都無濟于事。與此同時,他們也尋找到了代替蔣介石的人選,這人便是國民政府副總統、桂系首領李宗仁。桂系與蔣系本身隔閡就深,對蔣介石的統治早已深惡痛絕,巴不得借機逼蔣下野。至此,蔣介石借美國之力擺脫敗局的黃粱美夢徹底破滅,美國政府公開宣布要蔣介石下野,由李宗仁上臺,從而使其物質基礎和精神支柱徹底崩潰,加劇了淮海戰場的失敗。
綜上所述,國民黨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的種種表現,都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因素。除了以上幾點外,戰場指揮官措施不力,整體與局部沒有互相關照等細節性原因,本文就不一一贅述。但歸根到底,其戰爭的非正義性終究注定了這場敗局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