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貴,呂少德
(1.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 100089;2.陸軍軍醫大學,重慶 400038)
近年,國內學者對劉易斯拐點相關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無論是對劉易斯拐點是否到來進行的實證分析,還是從理論上對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的探討,都存在著一些誤區,其中有的多年前就已被劉易斯回應。有趣的是,在受到諸多誤解的同時,劉易斯本人對馬克思的產業后備軍和資本積累理論也存在一些誤解和錯誤的批評。盡管已有學者對劉易斯和馬克思的相關理論進行過比較,如吳垠[1]、蔡萬煥[2]等,但他們并沒有明確指出劉易斯對馬克思的誤解和錯誤的批評。本文重點指出劉易斯對馬克思產業后備軍理論有關批評的錯誤之處,然后重申馬克思的相關理論,并探討其對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啟示。
劉易斯誤以為馬克思的觀點是:在技術不斷進步的條件下,資本積累新增的就業崗位少于技術進步減少的就業崗位,因此失業人數會不斷增加。劉易斯指出:“馬克思提出了增加勞動力后備軍的第三個勞動力來源,即效率提高所引起的失業……現在,我們根據事實否認了這種看法。顯然,過去資本積累的影響是減少了勞動后備軍的規模,而不是增加它?!盵3]6“曾預言失業大軍會不斷增加的卡爾·馬克思,不是依據人口統計得出其論斷的……歷史表明,歐洲……利潤再投資產生的就業崗位多于由于新發明導致的就業崗位的減少?!盵3]160
事實上,馬克思雖然指出資本主義經濟中失業人數會不斷增加,但并未說過這是由于技術進步導致的就業崗位減少量大于資本積累導致的就業崗位增加量,也并未說過資本積累的影響是增加產業后備軍的規模。相反,馬克思認為,技術進步雖然會導致就業崗位減少,但資本積累會導致就業崗位更大規模的增加。為證明這一點,我們有必要將《資本論》中的許多相關論斷摘錄出來: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的第一條即為“社會的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后備軍也就越大”[4]742?!霸诂F代工業的中心——工廠、制造廠、冶金廠、礦山等等,工人時而被排斥,時而在更大的規模上再被吸引,因此總的說來,就業人數是增加的,雖然增加的比率同生產規模相比不斷縮小?!盵4]738“盡管機器生產實際地排擠和潛在地代替了大量工人,但隨著機器生產本身的發展(這種發展表現為同種工廠數目的增多或現有工廠規模的擴大),工廠工人的人數最終可以比被他們排擠的工場手工業工人或手工業工人的人數多?!薄熬蜆I工人人數的相對減少和絕對增加是并行不悖的。”[4]517
可見,馬克思認為技術進步會使產業后備軍(即失業人數)增加,但他同時也明確指出,由于資本積累和生產規模的擴張能夠吸納更多勞動力,所以總的就業人數仍然會增加。考慮到人口的增長,現實中失業人數和就業人數是可以同時增加的,這兩者實際上并不必然存在矛盾,歷史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馬克思的觀點無須多言,而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劉易斯為何會無視馬克思的這些論斷,誤以為馬克思認為資本積累新增的就業崗位少于技術進步減少的就業崗位。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劉易斯將失業人數的增加和就業人數的增加對立起來,沒有考慮到在人口增長的條件下二者同時增加的可能。
盡管馬克思認為資本積累新增的就業崗位多于技術進步減少的就業崗位,他仍然正確地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失業大軍將長期存在,甚至長期增長的趨勢。歷史數據表明,這一論斷迄今為止仍然是正確的,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失業人數在最近100 多年中確實有大幅增長,而就業人數也同樣有大幅增長。
劉易斯正確地指出:“資本積累一定會增加就業,但技術變化有時可能會減少就業。人們不能判斷哪一種會處于主導地位?!v然某些技術變化會減少就業,但資本積累與增加就業的技術變化結合起來,導致了對勞動力的需求的巨大增長?!盵3]59因此就業人數確實也會有巨大增長。劉易斯看到了就業人數的增加,卻沒有看到失業人數同樣的增加,他認為就業人數的增加必然就意味著失業人數的減少。而馬克思則正確地預見到: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和人口的增長,就業人數和失業人數都可以增加。
劉易斯在正確地指出就業人數會大量增加之后,進而論證失業人數會逐步減少。他指出:“人口的增長率每年不會大于2%……由于資本能夠以每年超過3%的速度增長,因此把勞動力剩余汲干并不困難?!盵3]68然而,此處他對資本積累能夠消耗剩余勞動力的這一論證是錯誤的,因為他沒有考慮技術進步的影響,技術進步每年會使相同量資本所需的勞動力數量遞減,因此資本增速超過人口增速并不必然意味著剩余勞動力會減少。如果技術進步排擠出的剩余勞動力數量足以彌補資本增速超過人口增速所導致的勞動力缺口,那么剩余勞動力就不會減少,甚至仍然會增加。
劉易斯很難理解馬克思的理論,他疑惑道:馬克思“有一個奇怪的模型,按這個模型,積累的短期效應是減少失業,提高工資并因此引起危機,而積累的長期效應是增加失業者的后備軍”[3]33。可以看出,劉易斯對馬克思的誤解主要原因是他對事物的認識是直線形的:如果技術進步對工人的排擠量一直大于資本積累對工人的吸收量,那么失業人數必然一直增加;反之,則失業人數會一直減少,必然會導致勞動力短缺。但是現實并不是直線的,馬克思正確地看到事物波浪式的發展,在一個經濟周期內的短期,在衰退時期技術進步對工人的排擠量大于資本積累對工人的吸收量,因此失業人數增加;而在繁榮時期則相反,積累確實會減少失業。而從長期來看,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和人口增長,工人會在越來越大的規模上不斷被吸收和排斥,而失業也因此如影隨形般伴隨著資本主義終生。
劉易斯聲稱,他的模型描繪了一個經濟體如何從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古典經濟學世界發展到勞動力短缺的新古典經濟學世界的圖景,通過一個“劉易斯拐點”,將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連接了起來。然而在劉易斯建立其理論的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后,在西歐經歷了短暫的勞動力短缺之后,發達國家又不可避免地、周期性地產生出失業大軍,乃至在最新一輪的經濟衰退中,西歐的失業人數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圖1 給出了美國1948年以來的失業率(數據來源:美國勞工部網站)。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失業率長期以來始終維持在一個水平之上,短期來看呈周期性的波動,考慮到美國1948 年至今人口從約1.5 億增加到約3 億,其失業人數和就業人數均有大幅增長。美國的數據較好地契合了馬克思的理論,同時顯然也戳破了新古典經濟學關于勞動力短缺的虛構。

圖1 美國1948—2013年月度失業率
從短期來看,某些階段確實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現象,馬克思也承認這一點,他指出:勞動的供求“通過資本的膨脹和收縮”,“按照資本當時的增殖需要來調節,以致勞動市場忽而由于資本膨脹而顯得相對不足,忽而由于資本收縮而顯得過剩”[4]734。但是,事實證明,長期來看,資本主義經濟中過剩的勞動力不會一勞永逸地消失,資本主義不可能進入一個勞動力持續短缺的時代。也因此,劉易斯在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之間架設橋梁的努力破產了。而展望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計算機等勞動節約型技術的迅速發展,無人工廠將大量出現,不僅在簡單勞動行業中,而且在法務、醫療、教育、藝術創作、新聞采編和播報乃至編寫計算機程序等復雜勞動行業,越來越多的人類勞動將被機器取代。因此,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框架內,即便考慮到在一些國家出現的人口負增長,由資本主義內部經濟機制自身(即技術進步對工人的排擠)提供的過剩勞動力仍然不會消失,甚至會持續增加,直至資本主義滅亡。
劉易斯承認大量剩余勞動力的長期存在會導致工資維持在使工人保持基本生活的水平,但是他認為通過劉易斯拐點之后,勞動力由過剩轉為短缺,工資就會提高到超過維持工人基本生活的水平。因此,他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第13章中“所堅持的剝削率或剩余價值率不變的命題”,即工資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同步增長“或許是無意之中正確了”。令劉易斯感到矛盾的是,馬克思在別的地方“提出了相反的命題——工資是維持基本生活水平的一個常數”。劉易斯在腳注中指出:“第13 章并沒有提及在恒定工資率下勞動力的可獲得性,而這對他的體系的其它部分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并且與第13章相矛盾?!盵5]
一般學者不會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第13章中是將剩余價值率不變作為他的“命題”(劉易斯使用的是“proposition”,亦可翻譯為“主張”),此處的剩余價值率不變顯然只是一個假設,只是討論問題的必要步驟,并不是提出或者堅持認為剩余價值率不變,而只是討論當剩余價值率不變時利潤率下降的規律,而接下來的第14 章則逐步逼近現實,討論了剝削程度的提高等一系列會影響利潤率的因素,此處并不像劉易斯所認為的那樣存在矛盾。事實上,馬克思從來不認為現實中剩余價值率是不變的——這意味著工資總是與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F在來看,即使在美國,剩余價值率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穩定之后也發生了變化。
而馬克思也并不像劉易斯以為的那樣認為工資是“一個常數”。馬克思指出:“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薄昂推渌唐凡煌?,勞動力的價值規定包含著一個歷史的和道德的要素。但是,在一定的國家,在一定的時期,必要生活資料的平均范圍是一定的?!盵4]199此外,勞動力價值還包括工人生兒育女的費用和教育費用??梢钥闯?,即使不談工資圍繞勞動力價值的波動,馬克思也并不認為勞動力價值從而工資是“一個常數”,工資只是“在一定的國家,在一定的時期”平均而言是一定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力的價值和工資必然會發生變化。比如,隨著社會的發展,手機會由奢侈品變為生活必需品;以前只有資本家用得起的汽車,現在也普遍進入工人家庭;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極度壓榨工人的血汗工廠逐步減少;等等。類似的情況確實會使工人的實際工資和實際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這并不否定勞動力價值仍然只是在這種提高了的水準下的“維持勞動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迄今為止,普通工人大眾從來沒有擺脫為生存而奔波、掙扎的命運。
無需多言,工人工資維持在勞動力價值的水平,其必要條件是大量產業后備軍的長期存在,而如前所述,產業后備軍至今仍然存在著,并且在資本主義以后的發展歷程中還將繼續存在。因此,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工資會維持在勞動力價值的水平的觀點是正確的。
在糾正了劉易斯的誤解之后,我們有必要對馬克思的產業后備軍理論加以闡釋。馬克思使用詳盡的歷史資料闡述了資本主義從萌芽發展到占統治地位的過程,盡管馬克思并沒有將這一歷程明確劃分成不同的階段,但為了與劉易斯的模型對照,我們仍可以將馬克思的理論分為下述兩個階段。
資本主義從萌芽發展到占統治地位的歷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其他落后的生產方式不斷入侵的過程。
在一國資本主義發展之初,如果資本可以使用的勞動力不足,如英國資本主義尚未確立統治地位時,由于農奴被封建主束縛在土地上,不能自由地流動,資本主義生產規模擴張對勞動力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資產階級便通過暴力手段打破封建制度的生產方式,將農奴從對封建主的人身依附中解放出來,或者將自耕農從耕地上趕走,使之成為能夠自由流動,從而能夠自由滿足資本主義對勞動力需要的自由人。大量勞動力擁向城市,為資本主義生產擴張提供了充足的產業后備軍。
如果一國在資本主義發展之初本身就擁有充足的剩余勞動力可作為資本主義的產業后備軍,比如一些后發國家的農業等傳統部門中擁有豐富的剩余勞動力,那么資本主義生產規模的擴張一開始便擁有了龐大的產業后備軍做支撐。此時,能夠絕對地滿足資本主義生產規模擴張對勞動力的需要,豐富的勞動力為資本積累提供了大量剩余價值,因此資本主義生產能夠以其所能達到的最快的速度發展。盡管此時機器的廣泛使用和科學技術的創新能夠排擠大量工人,但是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張能夠在更大規模上吸引工人,因此工人的就業絕對數量仍然是迅速增加的。
馬克思指出,此時的產業后備軍中除了技術進步排擠的工人以外,還有傳統農業、手工業中的剩余勞動力以及非正規就業的報酬極低的勞動力,另外還有一些需要救濟的赤貧者永遠無法消除。劉易斯在列舉剩余勞動力來源時僅僅指出馬克思提出了技術進步導致的剩余勞動力,而事實上馬克思早已指出了劉易斯所列出的剩余勞動力的全部來源。
可以看出,傳統農業和非正規就業的剩余勞動力與資本主義經濟部門中技術進步導致的剩余勞動力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前者不是在資本主義經濟部門內部生成的,對資本主義而言是一種外生的剩余勞動力;而后者是在資本主義經濟部門內部生成的,對資本主義而言是一種內生的剩余勞動力。資本主義的擴張和入侵不斷使外生剩余勞動力得到大量釋放(比如資本主義入侵傳統農業部門導致農業剩余勞動力大量增加),同時又不斷將這些外生剩余勞動力吸收,將其納入內生剩余勞動力,然后使其時而被技術進步排斥,時而又因資本積累而被吸收。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人口的增長,就業人數和剩余勞動力數量將同時大規模增長。
劉易斯認為資本主義擴張可能被由外生因素導致的工資過快增長打斷,而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會不斷為自己掃除障礙,他指出:“資本主義積累的本性,決不允許勞動剝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勞動價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嚴重地危及資本關系的不斷再生產和它的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盵4]716事實上,工人工資的提高在某種程度上恰恰可以促進資本主義經濟部門吸納傳統經濟部門的剩余勞動力,使資本主義得以更快地擴張。按照馬克思的邏輯,資本主義的擴張終將使其占領全部經濟部門,即劉易斯所謂的社會將由二元經濟進入資本主義的一元經濟。這就意味著外生剩余勞動力最終將被全部吸收進入資本主義部門,由外生變為內生??梢?,在資本主義一元經濟中,剩余勞動力仍然不會消失,僅僅是由外生變為內生而已。
由上述可見,所謂“劉易斯拐點”并不標志著勞動力由長期過剩轉為長期短缺,這一“拐點”僅僅表明,外生剩余勞動力被資本積累吸收殆盡,此后的剩余勞動力來源將主要變為依靠資本主義內部經濟機制產生,比如依靠技術進步排斥出剩余勞動力,或者通過經濟衰退(減少資本積累)這一強制性的辦法制造出剩余勞動力。
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新創造的價值是由勞動量亦即勞動時間決定的,因此,在人口自然增長很緩慢甚至人口零增長的資本主義一元經濟中,在勞動強度、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全社會新創造的總價值(即v+m=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折舊)是由就業人數決定的。此時,如果就業人數增長,經濟總量就會同步增長;如果就業人數減少,經濟就會衰退。假定技術進步速率恒定(這可以代表技術進步對工人的排斥速率是恒定的,并且資本家獲得的相對剩余價值量的增速也是恒定的),在有足夠的產業后備軍時,資本可以盡情地擴張,在不變的工資下就可以招到需要的勞動力,就業增加就會很快,因而生產的新價值增加,從而經濟增長就會很快,就業增長超過技術進步對工人的排斥;而當產業后備軍消耗殆盡時,資本積累所需的勞動力就會逐步變得不足,就業的增長就會逐步下降,又低于技術進步對工人的排斥,因此就業人數減少(當就業人數到達最高峰時,經濟增速為零),從而導致全社會生產的新價值總量減少,即經濟總量下滑,剩余勞動力增加,又形成足夠的產業后備軍,開始下一輪的循環。
在資本主義一元經濟中,當勞動力價值未發生變化時,勞動力供給曲線將與經濟周期同步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在經濟繁榮時期,勞動力供給相對短缺,資本家需要將工人的工資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招到足夠的工人,甚至有可能提高工資也無法招到足夠的工人,因此勞動力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甚至是垂直的;當剩余勞動力不足以滿足資本積累對勞動力的需求時,經濟增速就會放緩,這種情況嚴重時就會使經濟由繁榮轉為衰退,經濟衰退即意味著資本積累及其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這就能夠制造出大量剩余勞動力,使經濟步入高失業率、低增長率的蕭條時期,同時也為下一階段經濟復蘇提供可用的剩余勞動力;在經濟蕭條時期,勞動力供給相對過剩,資本家不必提高工資,甚至降低工資也可以招到足夠的工人,就業就能夠逐步增加,使經濟再次復蘇;在經濟復蘇時期,剩余勞動力能夠滿足資本積累對勞動力的需求,資本積累就會迅速增長,使經濟再次進入繁榮時期。在資本主義經濟中,這一過程會反復不斷地周期性進行。從上述對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經濟衰退所造成的大量失業、大量剩余勞動力,其實是下一次經濟繁榮的必要條件。這正是馬克思所說的產業后備軍是資本主義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這一論斷的具體體現。
一般而言,不必等到經濟繁榮將產業后備軍消耗殆盡時,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張就會導致商品產量超過工人的購買力,引起生產過剩的危機,從而使資本積累放緩、停滯,經濟衰退。在資本主義經濟與傳統農業經濟并存的二元經濟中,由于傳統農業中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資本積累所需要的產業后備軍數量充足,因此產業后備軍不足這一導致經濟衰退的因素就不存在。所以,如果不考慮國際因素,此類二元經濟中即便會發生經濟危機從而導致經濟衰退,其經濟衰退較資本主義一元經濟中的經濟衰退也會更為緩和。也就是說,傳統農業經濟部門中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可以為資本主義經濟部門中發生的經濟衰退提供緩沖作用。而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這一緩沖作用會隨著傳統農業部門中剩余勞動力的逐步消失而消失,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將會更加劇烈。
事實上,我們也有理由認為,技術進步的速率隨著勞動力的短缺而加速,隨著勞動力的過剩而減速。這樣,當勞動力開始短缺時,技術進步就將加速,其排擠的勞動力也會增加,當勞動力開始過剩時,技術進步排擠的勞動力就會減少。但是,勞動力供給曲線依經濟周期呈周期性的變化趨勢,這一基本結論是不變的。
綜上所述,就業的不斷增長是資本主義經濟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一個始終存在的龐大的產業后備軍為就業的不斷增長提供足夠勞動力來源,經濟就很難得到持續增長。此時,資本家利潤的增長就只能依靠技術進步帶來的相對剩余價值的增長,即只能通過在有限的價值量(v+m)中提高自己攫取的價值份額(m)來獲得更多利潤。這無疑阻礙了資本無限增值擴張和資本家無限攫取利潤的道路。因此,資本無限增值擴張的巨大能力和動力使得資本家經常處于對勞動力短缺的恐慌中,“對資本主義來說,人口自然增長所提供的可供支配的勞動力數量是絕對不夠的。為了能夠自由地活動,它需要有一支不以這種自然限制為轉移的產業后備軍”[4]731。而資本主義也確實成功地通過勞動節約型技術生產出并保持了這一產業后備軍。
中國當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利用資本無限增值和擴張的能力發展生產仍然是必要的,私有制和市場經濟在一定時期內仍然會在較大范圍內存在,因此,既然馬克思的理論能夠正確地解釋市場經濟,自然對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啟示。
第一,大力投入和發展科學技術。當前,我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盡管我國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較低,本質上而言仍然是經濟“蛋糕”還不夠大,因此,我國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仍然是做大經濟“蛋糕”,這就要求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同時,我國經濟目前面臨著從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的轉型問題,亟須進行大規模產業升級,將低附加值的外延型經濟發展模式轉換為高附加值的內涵式經濟發展模式。
而大力投入和發展科學技術則能夠在促進產業升級、調整經濟結構的同時,為資本積累提供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從而促使經濟保持快速的增長。因此,我國當前應牢牢把握住新一輪科學技術變革的戰略機遇,特別是要大力發展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機、大數據、自動化等勞動力節約型高新技術,扎實、全面、迅速地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占據科學技術發展新的制高點,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強勁動力,使我國經濟得到更高質量、更快速度的發展。
第二,大力扶持農業發展。如前所述,在二元經濟中,如果傳統農業經濟部門能夠提供充足的剩余勞動力來源,那么經濟增長所需的剩余勞動力就不必以經濟衰退的方式強制性地制造出來,資本積累就能夠以盡可能快的速度持續進行,從而使整個經濟以較快的速度持續發展。同時,這些剩余勞動力也會對可能發生的經濟衰退起到一定緩沖作用,使經濟的快速增長能夠持續更長的時間。
我國經濟目前仍屬于傳統農業和現代經濟部門并存的二元經濟,但近年不斷發生的“民工荒”現象表明,我國傳統農業中現有的剩余勞動力已經難以滿足資本快速積累對勞動力的需求。如果能夠進一步釋放我國傳統農業中的剩余勞動力,則能夠為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提供進一步的勞動力支持,同時增強我國應對全球經濟衰退影響的抵抗力。
因此,應大力扶持農業發展。一是要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率,發展高效、集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現代農業,做好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進一步釋放農業中蘊含的剩余勞動力;二是改變傳統的小農戶分散經營模式,推進土地流轉,大力推廣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如農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為農業現代化提供組織基礎。如此,即能夠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基礎上,為非農業現代經濟部門提供更多剩余勞動力,為整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條件。
第三,同步提高工人工資。隨著資本積累、生產規模的擴張以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全社會生產的商品總量迅速增加,如果工人工資沒有得到同步提高,就會出現消費需求不足、生產相對過剩、經濟增長乏力的問題,甚至引起經濟危機,使整個經濟陷入衰退。同時,當傳統農業經濟部門中仍有蘊藏的剩余勞動力時,提高現代經濟部門工人工資能夠促進這些剩余勞動力的釋放。
在當前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國亟須減少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應著力開發人口眾多、消費需求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以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拉動經濟發展。而國內市場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即有效需求不足,消費者的消費潛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因此,應在不至于影響積累的前提下,較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資,提高消費者的購買力,從而提振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同時,這也能進一步促使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的釋放,為經濟增長提供勞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