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惠英
由于我國的科技臨床水平不斷提升,即便由于各種環境因素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導致的低出生體重兒、早產兒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嬰兒出生率稍有提高,但其存活率已顯著提高。我們在努力提高特殊高危兒童和慢性病兒童的保健工作時,還是需要借鑒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并結合實際國情,制定有效的改善兒童保健方案。
每個國家對高危特殊兒童的定義不同,在我國的兒童保健工作中,將高危特殊兒童定義為兩個類別,一類是雖未患有重大疾病但需要專門人員護理的兒童,另一類是患有慢性疾病需要系統性接受健康管理的兒童。在我國,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出生窒息或者是新生兒時期患有疾病已康復出院但仍需要持續隨訪的嬰幼兒,都屬于這一高危特殊兒童類群。而兒童慢性疾病指的是患病時間持續比較長,需要接受系統性的治療和管理的一類疾病,比較常見的有營養不良、高血壓、微量營養素缺乏以及慢性營養性疾病等等。
孩子在出生之后,一般在2~3歲之間屬于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內嬰幼兒的體格在不斷發展,他們在逐漸接受外界環境的過程當中完善自身的語言、運動和情緒。高危特殊兒童會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在這個時期內會有一些需要提前預防的近、遠期風險。
一般臨床所說的近期風險主要指的是嬰幼兒在早期時死亡率的顯著增加,而且還有可能會發生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和后遺癥,這些近期風險都會嚴重影響到嬰幼兒今后的生存質量。22~25周出生的嬰兒死亡率高達50%,而由于各種疾病造成的新生兒死亡數量將近達到了總體新生兒死亡數量中的70%。除此以外,新生兒還有可能會由于窒息和新生兒損傷導致的腦損傷,從而遺留下一些慢性疾病,例如腦性癱瘓和智力缺陷。
而遠期風險主要指的是嬰幼兒在今后較長的時間里,會逐漸顯露出來的一些生長發育方面的缺陷,例如神經系統發育會受到損傷。有學者在長期探訪早產兒的過程中發現,短期隨訪時間內,早產兒出現神經發育問題的比例占到了20%~60%;而若是長期的訪問,那么將近7成的早產兒都會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素而出現認知、行為和學習能力方面的問題。
目前臨床治療的推薦意見是,一旦被確診為高危新生兒,患兒就一定要立刻接受專業團隊的治療和干預。一般三級醫院會專門對高危早產兒進行專案管理,而區縣級以及區縣級以上的醫療機構會對管轄范圍內的低危早產兒進行專案管理。高危早產兒最開始被發現時應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管理登記,然后開轉診單,將早產兒的相關信息逐級上報。
近年來,我國兒童保健發展的主要方向就是對于高危兒的干預。首先要對于高危兒進行定期的監測和評估,這些內容是比較全面的,包括體格發育、聽覺發育、運動發育、智力發育、語言發育、社會情緒以及學習能力等等。然后在全面的監測和管理之后,還需要系統性地讓早產兒接受干預治療,包括營養干預、視聽康復、運動康復和物理治療等等。在這些檢測項目和康復項目當中,臨床治療過程中最應該引起關注的是體格與神經系統的發育,這兩方面對于嬰幼兒今后的生活質量水平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相關醫院應該要建立隨訪的門診部門,不僅要對于早產兒進行隨訪,還要尤其注意那些治療出院后的早產兒和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嬰幼兒。如果能夠在早期就建立起科學的干預項目給相關高危特殊兒童的家庭以正確的支持,就能夠幫助早產兒顯著改善神經發育的結果,對于早產兒自身、其家庭以及社會都是能夠做出顯著貢獻的。
(作者單位:四川省彭州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