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成
尿液檢驗是臨床上診斷疾病的重要手段,尿液的外觀、化學成分、有形成分等對泌尿系統疾病甚至是全身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數據顯示,一個身體健康的成年人,一天的尿液量約為1~2升。尿液的顏色、性狀和氣味等反映著一個人的身體狀況,被稱為人類身體的“健康密碼”。臨床上,醫生常常把尿液的顏色、性狀和氣味等信息作為診斷和治療的參考依據。當然,僅僅依靠尿液的顏色、性狀和氣味來診治疾病是不夠的,顯微鏡檢和化學檢查也必不可少。一般而言,尿液檢查的項目主要有尿液的酸堿度、尿液比重、尿蛋白定性或定量以及尿液有形成分(紅細胞、白細胞、管型)檢查。隨著醫學檢驗技術的快速發展,尿沉渣等自動化檢驗儀器已經被廣泛使用。為使尿液檢驗更好地服務于臨床,在尿液檢驗中,我們需要重點注意和重視標本采集、保存和尿有形成分的檢查。
尿液對人體有著重要意義,尿液成分的改變反映著泌尿系統甚至全身性組織器官的病變,其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與疾病的診斷治療密切相關。要保證尿液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選擇合理正確的方式采集和保存尿液標本極為重要。
1.尿液標本的采集。醫護人員應充分考慮影響尿液標本質量的多種因素,如患者的生理狀態、飲食情況、運動情況、藥物使用情況以及留取尿液的時間、留尿方式等。就尿液采集時間而言,不同階段的尿液的紅細胞和白細胞指標值會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晨尿的紅細胞和白細胞濃度大于餐后尿,而餐后尿的紅細胞和白細胞濃度又大于隨機尿。因此,要準確判斷患者的疾病類型,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采尿時間。
2.尿液標本的保存。除采集方式外,尿液標本的合理保存也很重要。對于在規定時間不能及時檢驗的尿液標本,實驗室必須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保存(如冷藏、防腐),盡可能地使尿液的化學成分和細胞形態不發生明顯的變化。
尿液中的有形狀成分,包括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管型、結晶和細菌等。它們對判斷疾病性質和病變程度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紅細胞和白細胞。
1.尿紅細胞。一旦患者的尿紅細胞增多,則預示著患者的腎臟、膀胱或輸尿管等泌尿系統損傷或病變,血液進入了患者的尿液。尿中紅細胞的形態、數目對腎小球疾病、結石、腫瘤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極其重要。臨床上,含有尿紅細胞的尿液被稱為血尿,一般分為肉眼血尿和顯微鏡下血尿,常見原因主要有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炎、泌尿系統結石、結核、腫瘤和外傷等。顯微鏡檢查一直是尿液紅細胞檢測的參考標準。但當尿液中的一些紅細胞因在人體腎臟中長期停留,發生破碎或溶血等情況,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尿紅細胞的檢出率。另外,傳統的顯微鏡檢操作繁瑣,除觀察紅細胞形態外,還需對紅細胞進行計數。紅細胞計數前,需要采集患者約為10ml的尿液,然后以1500r/min轉速離心5分鐘,棄去上清液,將留下的0.2ml尿沉渣以標準計數板鏡檢計數,計算出紅細胞的數量。此檢驗方法程序較為復雜,任一環節的偏差,都可能影響尿紅細胞的檢查結果,現在很多醫院已經采用了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
2.尿白細胞。正常情況下,尿液中可有極少量白細胞。在高倍(HP)顯微鏡視野(40倍)下:男性0~2個/HP ,女性0~5個/HP,均屬正常。炎癥感染時,尿液中常常出現的白細胞多為中性粒細胞。一些吞噬細菌后,已發生退化性改變、形態不規則、結構模糊的中性粒細胞,又稱膿細胞,主要見于急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腎小球腎炎等泌尿道感染。
在尿沉渣分析儀中,對尿白細胞的檢驗方法有形態學方法和核酸染色方法兩種。形態學方法主要根據細胞大小和有無胞質顆粒來判斷是否是白細胞;核酸染色方法主要依據細胞核和胞質顆粒的染色情況判斷其是否是白細胞以及是哪一種類型的白細胞。相比而言,核酸染色方法對尿白細胞的檢查更為準確可靠一些。
尿液檢驗是臨床診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對尿液的標本采集、保存和尿有形成分的檢查的高度重視,將使尿液檢驗在臨床診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單位: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