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述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一種發生在顱內硬腦膜下腔的出血現象,一般發生在腦部傷三周以后,是神經外科十分常見的疾病種類之一。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發病與患者的腦部外傷具有直接關聯,并且會隨著患者顱內血腫的增大而產生占位效應,對腦組織和腦干以及腦室產生擠壓,從而引發患者出現嘔吐、頭痛或者意識障礙等臨床癥狀,嚴重的會直接造成患者死亡。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發病頻次在顱內血腫中占10%左右,并且經常發生于患者額頂顳半球凸面,積血量可達100~300毫升。老年人是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高發人群,經常在發生頭部輕微碰撞或者沒有明顯的頭部外傷情況下出現頭痛現象,都有可能是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致病因素。
近年來,我國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發病率不斷上升,對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和日常生活質量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慢性硬膜下血腫已經成為老年人高發疾病中比較典型的一種。那么,老年人與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樣的?老年人為什么容易發生慢性硬膜下血腫?如何預防和治療?成為老年患者及其家屬重點關注的問題。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老年人與慢性硬膜下血腫之間的關系。
人類的身體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大腦組織也一樣,老年人的腦組織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萎縮,萎縮的程度因人而異,腦組織的萎縮就會造成腦容積的減少,就會在人體的大腦和腦膜之間形成一個空隙空間。健康的人群大腦與腦膜之間是由數量眾多的小血管相連的,而一旦人腦和腦膜之間形成空隙,就會將這些用來連接的小血管拉直,使得血管受到拉力的作用呈現出高張力的狀態。此時,如果人腦在受到輕微的撞擊或者顛簸,都可能對高張力狀態下的小血管造成破壞,導致其破裂出血,并且積聚在人腦的硬膜下。在人腦與腦膜連接的小血管出現破裂出血的同時,大多數情況下都會伴隨著顱內蛛網膜的撕裂,使得腦脊液流入硬腦膜下并且與積聚在此的血液混合,從而不斷增加血腫的體積。當血腫達到一定體積的時候,就會對患者的腦組織和腦干以及腦室產生壓迫,患者開始出現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癥狀。所以說,老年群體是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高發人群,主要就是因為老年人的大腦和腦膜之間出現空隙,留下了發病的隱患,年輕人出現腦萎縮的概率相對小得多。
老年人發生慢性硬膜下血腫,通常會在頭部外傷發生的3周后,甚至在頭部受傷后數月,表現出以下的癥狀:①顱內壓增高表現。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腫臨床會表現出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的現象,這是由于血腫的體積不斷增大,導致患者顱內的空間縮小,進而導致顱內壓的增高。但是,由于老年人會有腦萎縮現象,所以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并不是特別的明顯。這也是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與年輕患者癥狀上的主要區別。②偏癱和失語。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在發生以后,由于初期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也很少會得到人們的關注,也不會在第一時間去醫院治療,就會造成血腫的體積不斷增大,慢慢壓迫大腦,從而造成大腦功能出現障礙,最典型的大腦障礙就是偏癱和失語。③精神異常。血腫對于人體大腦的壓迫,除了會影響患者的語言功能和行為能力以外,還會對患者的精神造成影響,導致患者出現精神異常或者智力障礙等。
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發展,臨床上對于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診斷方式也逐漸增多,目前,臨床用來診斷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方法主要有CT檢查和核磁共振檢查。CT檢查會在患者顱骨內板下形成新月形的占位影像,絕大多數慢性硬膜下血腫病例都可以通過CT檢查進行確診,少數由于等密度兩側都有的慢性硬膜血腫的病例,則可以通過核磁共振進一步確診。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治療主要是采取手術方式,對患者顱骨進行鉆孔閉式引流,治療的有效率十分高,大多數患者都可以通過引流手術治愈。手術的過程并不復雜,患者可在術后的5~7天出院,由于多種原因,術后少數病人可能復發。所以,患者的術后康復護理十分重要,需要家屬給予患者無微不至的關懷,幫助患者盡快地恢復健康,提高術后的生活質量。
總之,慢性硬膜下血腫是一種高發于老年人群的疾病,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危害比較大,應該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加強對老年人的日常護理和照顧,防止老年人出現頭部碰撞或者外傷,從而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發病率。人們同時要時刻觀察身邊老年人的日常變化,及時發現老年人的異常,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提高患者的治療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第一人民醫院、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金堂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