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地方采用了設卡攔截、斷路堵路等阻斷交通方式隔離疫情。根據法律規定,這些做法是否合法?怎么做才合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
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來防控疫情,主要包括:(1)對患者或疑似患者依法采取隔離措施。(2)采取切斷傳染病傳播途徑的緊急措施,如限制或者停止人群聚集的活動;停工、停業、停課;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控制或者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3)實施交通衛生檢疫。(4)根據傳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依法臨時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但應當依法給予補償,能返還的應當及時返還。(5)加強和完善傳染病醫療救治服務網絡建設,指定具備傳染病救治條件和能力的醫療機構承擔傳染病救治任務,或者根據傳染病救治需要設置傳染病醫院。當前,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切實履行法定職責,采取疫情防控措施,這些是必要的,也是有法律依據的。
需要注意的是,采取疫情防控措施必須主體適格、措施適度。所謂主體適格,也就是說這些防控措施只能由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依法實施,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未經批準擅自采取設卡攔截、斷路堵路、阻斷交通等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所謂措施適度,也就是說根據法律規定,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也要與疫情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的性質、程度和范圍相適應;有多種措施可供選擇的,應當選擇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益的措施。
近期,部分人不遵守政府疫情防控的有關措施,產生了比較嚴重的后果。有的人出現發熱癥狀不主動報告,有的人編造傳播與疫情相關的不實信息,有的人故意隱瞞疫情發生地的行程,有的人被確診或已被告知屬疑似患者,仍然在沒有采取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擅自與他人接觸。根據法律,這些人需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
根據我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有關傳染病的調查、檢驗、采集樣本、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并如實提供有關情況;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不得編造、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傳染病嫌疑前,應當依法接受隔離治療,不得從事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
需要強調的是,對不履行上述法律規定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比如,單位或者個人違法不服從所在地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發布的決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采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或者阻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的,可以依據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追究刑事責任。又如,患者或者疑似患者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拒絕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依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故意傳播疫情或者放任疫情傳播的,要根據行為人主觀惡性、行為方式以及危害后果等,依照刑法關于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故意傷害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相關規定定罪處罰。再如,對編造并傳播虛假疫情信息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對于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可以根據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社會各界慷慨解囊,奉獻愛心,守望相助。但在捐贈款物的接收和分配工作中,存在一些不透明不規范甚至違規的行為,受到社會公眾質疑。那么,法律是如何規范公益慈善捐贈活動的?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主任郭林茂:
關于公益慈善捐贈活動,我國公益事業捐贈法、慈善法、紅十字會法等法律分別從不同方面作了比較明確具體的規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一是鼓勵捐贈。有關法律不僅對公益慈善捐贈作了倡導性鼓勵,對公益慈善捐贈有突出貢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由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予以表彰;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財物用于公益慈善活動的,依法享受稅收優惠,依法免征權利轉讓的相關行政事業性費用。
二是公開透明。法律規定,受贈人應當將接受捐贈財物的情況以及受贈財物的使用、管理情況,采取不同方式真實、完整、及時公開信息。
三是及時高效。公益慈善捐贈財物許多都有特定的緊急用途,應該快速配送。
四是公平合理。公益慈善財物屬于特定公共產品,應當堅持公平合理的原則分配和使用,不得擅自改變捐贈財物的用途。按照法律規定:要尊重捐贈人的意愿;要按照受贈人與捐贈人訂立的捐贈協議執行;不得指定利害關系人作為受益人。
五是接受監督。按照法律的規定,對公益慈善捐贈財物的監督主要體現兩個方面:一是政府監督。比如,慈善法規定,民政部門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對慈善活動進行監督檢查;紅十字會法規定,紅十字會接受社會捐贈及其使用情況,依法接受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的監督。二是社會監督。
六是依法追責。法律規定的法律責任分不同情況大致有四個方面:行政處分、行政處罰、承擔民事責任、追究刑事責任。特別是對私分、挪用、截留、侵占捐贈財物等行為,更要依法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