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勝 孫祖春


一襲白衣,三五成群,背著裝有心電圖儀、血糖儀、采血儀等醫療儀器的背簍——在九龍坡區陶家鎮衛生院,有這樣一群醫護工作者,被當地百姓稱為田坎上的“背簍醫生”。
他們每月都會前往偏遠地區,為老年人、殘疾人提供免費上門體檢。
“背簍醫生”的領頭人,就是扎根基層從事醫務工作12年的鎮衛生院副院長鄒鏡。
好心曾遭冷遇
“你們要做撒子?說得好聽是來量血壓、測糖尿病,是不是想測了過后好給我推銷藥品?我身體健康得很,不需要這些!”陶家鎮九龍村村民廖萬玉大聲地說。
2008年,23歲的鄒鏡懷揣著醫生夢,回到老家陶家鎮的衛生院工作。
時年,鎮衛生院正在推廣公共衛生服務。沒想到,當鄒鏡和同事初次開展工作來到廖萬玉家,還沒進門就被廖萬玉給了個“下馬威”。
“公共衛生服務其實就是免費為老百姓提供各項體檢服務,測高血壓、糖尿病等,做健康指導,起到預防控制疾病的作用,老百姓只需要到指定的衛生院即可享受。我們這次上門來,就是為你們宣傳我們鎮衛生院有這項服務的。”被廖萬玉一質疑,原本性格就靦腆的鄒鏡一下子紅了臉。但憑著一股子“不服輸”的韌勁兒,她繼續向廖萬玉解釋。聽到鄒鏡再三承諾不是推銷藥品后,廖萬玉才同意體檢。
“血壓168/110mmHg、血糖16.4mmol/L,最近您是不是有頭痛、乏力、惡心的癥狀?”看著不太正常的檢查數據,鄒鏡耐心地詢問廖萬玉。臨行前,鄒鏡還一再叮囑廖萬玉,要及時購買降壓藥,控制好飲食。
“看吧,只要讓醫生檢查,肯定會說有問題。我是最近沒休息好才有這樣的結果。”廖萬玉瞧著眼前這張稚嫩的面孔,對檢查結果心存疑慮,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這次檢查結果卻一直讓鄒鏡掛心。隔了兩個月,鄒鏡再次登門。這次,廖萬玉竟主動出門迎接這個瘦弱的姑娘。
原來,廖萬玉嘴上不服,心里卻記下了注意事項。“吃了一段時間的藥,加上控制飲食,我的情況確實有好轉。”對于自己一開始的態度,廖萬玉向鄒鏡表達了歉意。
“吃閉門羹是常事,遭到驅趕、咒罵也不少,甚至有人放狗出來咬我們。”鄒鏡笑著回憶說,起初村民們都不太理解,同事們受了不少委屈,對宣傳公共衛生服務的事有點泄氣。
“公共衛生服務對老百姓來說是一件大好事。”鄒鏡說,帶著這樣的認識,自己并沒有放棄,而是和同事們分析上門宣傳的方法,并通過多次討論實踐總結出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
工作不到一年時間,鄒鏡便擔任了陶家鎮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團隊小組長。在鄒鏡的帶領下,服務團隊堅持挨家挨戶地上門宣傳這項服務。
經過兩三年持續不斷的宣傳,當地群眾對公共衛生服務的認知有了本質改變。
細心催生“背簍醫生”
“以前來我們衛生院免費體檢的人,按照登記的情況看,有不少符合享受政策條件的,怎么這兩年來的人越來越少了?”2011年,鄒鏡開始擔任陶家鎮衛生院公衛科科長,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她心間。
此前,陶家鎮黨委、政府出臺了一項惠民政策,每年對全鎮65歲以上老年人、殘疾人、計生困難人群和高血壓、糖尿病、重癥精神疾病病人、孕產婦等幾類人群實行免費體檢。
細心的鄒鏡對比每年的登記數據發現,前往鎮衛生院享受免費體檢的人數在逐年減少。
既然是免費,為何大家還不愿意來?
鄒鏡從醫院內部查起,檢查儀器精準度,看服務質量與對外宣傳力度。同時,她利用平時進村入戶的機會找村民詢問,或與定期聯系的村民進行電話溝通。半年時間,鄒鏡終于找到了問題所在。
“人老了,腿腳不方便,走那么遠的路做個體檢,萬一出個意外就劃不來了。”
“老人因病臥床不起,雖然是免費的,但我們不想大老遠地折騰老人。”
……
這是鄒鏡得到的反饋,很多符合條件的老人,多因病或地處偏遠,不方便出行,無奈地選擇放棄。
“他們不來,我們為什么不能繼續提供上門服務?”幾經思考,鄒鏡大膽地向鎮衛生院提出了“流動體檢”的工作想法,將惠民政策送上門。這也得到了醫院領導及同事的一致贊同。
自2013年3月起,陶家鎮衛生院就組建了流動體檢隊,讓院里的56名醫護人員輪流參與,每月自發為陶家鎮各個偏遠村落的老、弱、病、殘等不便出門的特殊人群提供免費上門體檢服務。
由于做常規檢測的儀器有B超、心電圖等中型設備,重量近20斤,醫護人員就想到用背簍來裝,也方便趕路。
村民們看著他們背著背簍走田坎,便親切地稱他們為“背簍醫生”。
耐心贏得群眾贊許
“鄒醫生,謝謝你!現在大家已經離不開你們‘背簍醫生了。”今年春節前夕,鄒鏡收到了家住陶家鎮九龍村四社張宗林家人的感謝短信。
正是鄒鏡三年的堅持,讓多年癱瘓在床的張宗林站了起來。
“記得第一次去他家是個下雨天,他家的獵犬還讓我摔了個跟頭。”鄒鏡說,2014年5月,自己和同事用背簍背著體檢設備,走訪患腦溢血偏癱在床的張宗林。
剛到院壩,一只獵犬叫著朝走在前頭的鄒鏡撲來。鄒鏡閃躲間滑了一跤,白色的褂子濕了大半,掛了不少泥。簡單清理了一下褂子上的泥巴,鄒鏡一行便進屋,有條不紊地為張宗林做起了體檢。
“如果理療及時得當,他還能恢復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經過一番檢查,醫生們給出一致意見。
“真的嗎?那太好了!他要能照顧自己的基本生活,我的擔子就能減輕很多。”聽到醫生這樣說,張宗林的老伴眼里閃著淚光。可轉眼間,老伴的神色又黯然下來:“理療需要花錢,而且究竟怎樣才算治療得當?總不能天天往醫院跑吧。”
“現在把希望給了他們,怎么才能不讓他們失望呢?”回去的路上,鄒鏡看著掛滿泥點的白大褂急得哭了出來。
回到醫院后,鄒鏡立即在鎮衛生院內為張宗林申請了一個月的免費按摩理療,并指導他進行功能性鍛煉。
就這樣日復一日堅持了3年,張宗林終于能站起來了,生活基本也能自理了。
先天性小兒麻痹癥患者朱崇德經過“背簍醫生”的疏導,過得越來越樂觀;因意外受傷導致右腿被截肢的吳成金在“背簍醫生”的幫助下,重新站了起來,并找到了工作……寒來暑往,陶家鎮這道樸實的風景線越來越受村民歡迎。
2017年,由鄒鏡帶領的“背簍醫生”,獲得了九龍坡區“最美醫生”的榮譽稱號。
“背簍背的不僅僅是醫療儀器,更是一份守護村民身體健康的責任;‘背簍醫生出診帶給困難群眾的不僅是服務,還有溫暖和支持。這是我們能夠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鄒鏡說,從坐診到背上背簍,從鎮衛生院到周邊的十里八村,變化的是行醫范圍,不變的是基層醫療工作者對人民群眾的一片真心。
初心不改 逆行抗疫
2020年春節,對初為人母的鄒鏡來說,本應過得很舒暢。但月子里的鄒鏡卻手機不離手,隨時翻看隊友傳回來的抗疫動態,疫情的波動也讓她急得嘴角起了泡。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背簍醫生”的背簍已經全部換成了塑料桶,以前的醫療儀器換成了消毒液、測溫儀,一直堅守在村居基層,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
1月26日,陶家鎮治安村八社的工作人員通過入戶摸排,發現從外地返鄉的確診患者劉某曾在除夕那天與家人一起吃了年夜飯。隨即,劉某一家被認定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人員,啟動居家隔離。
對“背簍醫生”而言,疫情防控任務陡然變得更重,責任更大。
據陶家鎮衛生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自疫情發生后,在全區各級政府和衛生部門統一安排部署下,“背簍醫生”立即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戰中。在疫情發生后的一個多月里,他們一直堅守崗位,連家都不曾回過,吃住都在離鎮衛生院不到10米的招待所內。
他們爬坡上坎,披星戴月,每天嚴格按照規定對全鎮各村居進行徹底消毒,對轄區每一個返鄉人員進行排查,對重點地區的返鄉人員進行密切監測,扎扎實實筑牢了疫情防控安全網。
“‘背簍醫生本就是吃得苦、不怕累、能戰斗的團隊,只要組織需要,我愿意隨時跟隊員們擰成一股繩,積極投身到疫情防控戰中。”鄒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