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泰湧
世界太奇幻,倏忽之間電影大片中才能見到的場景活生生地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全國人民都在宅家中癲狂,微信朋友圈更是出現劇烈的撕裂。
我的微信中有兩個大群非常活躍,一個是工作群,一個是醫學院的大學同學群。
疫情剛剛出現,我就把工作群設置為了“消息免打擾”——這個群里新增的“詩詞歌賦”不可計數,在這個用盡世界墨水都不足以痛哭的二月,群里太多文字是沒有共情的。
大學同學群也并不那么冷靜,同樣有撕裂、同樣有恐慌,也很快因不同觀念而產生了不同的隊列,有爭吵的、譏諷的、攻擊的,也有勸架和發紅包的。就這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400多人同學群迅速“瘦身”,剩下了300多人。慢慢地,群里安靜了一些,畢竟大多數同學不發言,只是默默地“爬樓”。
從熱到冷很突然,從冷到熱也很突然,一條求購口罩的消息瞬間“炸”出了數百條回復。這個群眨眼之間變成了互助群,求助聲音統一:“哪里可以買到口罩?”
盡管20多年前我們在同一所醫學院求學,20多年后絕大多數人也從事醫療行業,但在這次疫情面前,群里所有人都是一樣惶恐和無助。
雖然我從醫時間很短,但和同年級大多數同學比起來,我對傳染病可能還是要“專業”一點,畢竟大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在某醫院傳染科實習過兩個月。
進科實習的第一天,第一節課就是學習穿脫防護服。現在回想起來,穿脫防護服、口罩、帽子,包括洗手程序,幾乎都是圍繞“無菌”而為,保護的是患者,只有防護服才算真正意義上對醫護人員的保護。
這節課上得頗為費力,穿脫均繁瑣,每一個細節都存在“暴露”的風險,再加上我們這些新手認為這些知識或許一輩子都不會用上,也就不上心。帶教老師也習慣了,甚至沒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摸一摸防護服。唯一的記憶就是老師要求我們勤洗手,在傳染科接觸了病人后更是必須用肥皂洗手,才能繼續做后續的工作,誰要忘了洗手就會被判出科考試不合格。
群聊還在繼續,越來越多的同學從“圍觀者”變為了抗疫的親歷者,先是重癥醫學科的,接著是呼吸內科的,再然后是腫瘤科、心胸外科、普外科、麻醉科、檢驗科的,同學們陸續馳援湖北各地的醫院。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診療方法和難題,也陸續分享在群里,并和我們這些“圍觀者”討論交流。
工作群早已冷卻,連續幾天都沒有提示未讀消息的紅點出現。沒有共情的文字比白大褂蒼白,他們鄙視自己在這里做了無用功。
相反,同學群卻越來越熱鬧。這個群仍然是互助群,“圍觀者”給親歷者出主意,為他們加油鼓勁,親歷者叮囑待出發者注意事項。不少“憤然”退群的同學又半推半就地回來了。
大家都在“圍觀”身披戰袍的同學,以及他們經歷的一切。
奮戰在一線的同學說,他們無一例外都花了半天時間學習穿脫防護服,人人反復練習,早已沒了實習時的漫不經心。畢竟絕大多數醫護人員此前都未觸摸過防護服,更談不上正確使用。他們還說,穿上防護服后4個小時就感覺要虛脫,而穿脫防護服又各要花去一個多小時,還得時時擔心和防范破損。
各自專業領域有不同,但所有人都能透過他們簡單的文字,聆聽荊楚大地上那些最微弱的“聲音”。
同學群里的“圍觀者”暫停了爭吵,也沒有了彼此間的觀念沖突和抱怨,我們的文字均化成了祈禱和思念。
現在,我們除了喊幾句“平安回來”,幾乎不會說更多諸如“打垮”和“戰勝”之類讓人激動的詞語。
在疫情面前,絕大多數人都是“圍觀者”。但我們這群“圍觀者”,無緣大慈,卻能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