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曉琳 劉暢 敖祖輝
[摘? ? 要] 為提升東北地區經濟的發展,轉變以往經營不善的情況,2003年國務院提出“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并針對此增加對東北地區的投資力度,以新時代東北抗聯基地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實現經濟的深度改革,盡量在短時間內提升東北的經濟效益。本文先講述新時代下東北抗聯基地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重點闡述此在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帶來的機遇,改變了以往不適合的經濟管理機制,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旨在推動東北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 東北抗聯基地;區域經濟;振興;老工業基地;機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3. 061
[中圖分類號] F270?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20)03- 0150- 02
0? ? 前? ? 言
新時代東北抗聯基地區域經濟的發展,關乎著東北經濟與老工業的振興,也涉及到我國戰略目標的快速實現,并希望通過對新時期東北抗聯基地區域經濟的了解,為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提供更多機遇,并爭取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實現經濟的高速發展。
1? ? ? 新時代東北抗聯基地區域經濟發展關鍵因素
1.1? ?地理因素
東北抗聯基地中,港口作為連接多個城市的窗口,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起關鍵作用,以大連為例,作為我國東北抗聯的主要基地,包含巨大的綜合性貿易港口,也是東北老工業主要基地,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與其他東北抗聯基地相比,如沈陽、長春、哈爾濱,發展較晚,并在全球經濟推動的作用下,對外貿易已經變為推動當地經濟的主要動力。借此東北抗聯基地正是基于自身地理的優勢,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1]。
1.2? ?人文因素
近幾年受國家經濟制度改革與經濟發展情況影響,導致較多人口外流,以至于技術人員流失數量較多,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東北抗聯基地幾乎每年流失的人口為20萬人左右,其技術人員也從建國時期的主動流入,變為減少,令東北地區人口數量下降。2016年對大連戶籍人口排查中,統計人口數量為595.63萬人,比上一年增加2萬人,人口數量有少量的回升。
1.3? ?經濟模式
盡管東北抗聯基地區域經濟發展較慢,但仍處于穩步上升的階段,以大連為例,2017年區域生產總值約為681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近7%,可見經濟產業結構比較合理。另外大連的現代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增長值為46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4%。以工業為代表的產業增加值為285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7%;以國內貿易與金融行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498億元,比上一年增長7%。其中單單貿易出口一項,總額就達到了3397億元。此類數值盡管比2015年低0.6%,但出口總額卻高出0.6個百分點[2]。
從東北抗聯基地中地理、經濟與人文等因素進行分析,得出該區域的經濟發展良好,受抗聯精神影響,即使抗聯地區人民生活艱苦,但卻有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在資源極度匱乏的背景下,還能實現中國夢,以強大的精神作用,實現民族的振興與經濟的進步,為振興老工業基地帶來新的機遇。
2? ? ? 新時代東北抗聯基地區域經濟發展為振興老工業基地帶來的機遇探討
2.1? ?轉變東北經濟發展觀念,落實振興政策
一方面,東北老工業基地受抗聯精神的影響,在提出經濟發展策略之后,積極相應,其經濟也逐漸呈上升趨勢,整體實力也變強。但是受前期經濟發展不科學影響,錯誤觀念已經被凸顯出來,令東北老工業基地區域經濟增長出現乏力的情況,并在其理念下愈演愈烈。因此借助東北抗聯基地中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優勢,為老工業基地經濟的發展提供基礎,即順應該基地的經濟發展理念,轉變發展觀念。首先,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要先適應經濟新常態,并將此上升到戰略層次,抓住經濟改革的機遇,確定經濟改革目標,抓住關鍵點,制定更加適合老工業基地發展的策略,借此才能順利執行經濟改革。其次,將東北抗聯基地中堅韌不拔的精神運用于振興老工業基地經濟中,秉承可持續發展原則,遵循自然與經濟發展規律,沉著冷靜的面對經濟發展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并從長遠的角度,趨利避害,保證東北經濟的持續增長。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解決一直以來向國外提供原材料的問題,促使老工地基地的振興。再次,當地政府也隨之轉變管理理念,由之前直接干預的行為,轉變為市場監督、圍護社會公平、完善公共服務之上,并由之前東北抗聯基地經濟發展的經驗可知,將其運用到老工業基地振興上,解決政府的越位與責任缺失問題。最后,解決政府干預過多問題后,老工地基地還優化市場經濟的改革,做到資源的科學分配,進一步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環境,避免以往不適合市場發展的條塊化分割,令市場管理從碎片化向整體性轉變。摒棄行業壟斷與個人保護等影響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不正當行為。改變了以往老工業基地的市場欺詐機制,成立有關法律法規,并以和諧的市場秩序,構建優良的市場體系,令多個行業均衡發展,做好市場經濟改革的調整。并實現計另一方面,老工業基地還需落實“振興政策”,借助新時代抗聯基地區域經濟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政府結合市場及國際經濟發展動態,根據以往經濟改革經驗,依附自身特點與優勢,制定優良經濟管理與發展政策,創建優越的經濟發展環境,促進企業的運行,為老工業基地振興做貢獻,并在不斷優化自身的情況下,借助政府扶持,加快振興老工業基地經濟的步伐[3]。首先,相關政策規劃性強,新時期下的東北抗聯基地區域經濟的發展,為老工業振興提供機遇,首先考慮區域經濟的不足,有針對性的進行規劃,其思路清晰、細節完整,從整體規劃到專項規劃,將多種政策落實,作為經濟改革的主要依據,以振興政府發展為主,優化社會管理機制,并以完整的公共服務參與到市場主體發展中,為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提供穩步基礎。其次,法律法規更加完善,其作為維護市場主體權利與義務的主要保證,也是東北抗聯基地中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將其運用于市場中,令市場活動充滿活力。現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市場中,無論是經營還是投資,都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規做保障,可能會產生惡性競爭。所以新時期下抗聯基地區域經濟發展中對于法律法規的優化,實際上也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機遇,為其創建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最后,良好競爭環境,也是在東北抗聯基地發展中建立起來的優良精神,并利用公平公正的競爭平臺,促使老工業基地中多種經濟體質的發展。此不但需要一些激勵性的政策估計人們發展經濟,還要以公平與公正的競爭環境,促進民營企業的進步,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其中,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2.2? ?促使創新政策的快速制定
首先,為了突破傳統抑制經濟發展、增強科技技術手段,新時期的抗聯基地發展中創建產學研的新型聯盟策略,科學運用資金,讓老工業基地振興以高新的技術產業為中心,獲取高利益的企業為主體,經過整合國內外有用資源,配合振興策略,創建提升核心技術的戰略聯盟,將多種產業、專業人才與科學研究結合,開展創新工程。其次,老工業基地所在地區為東三省,此在抗聯基地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根據每個省市的不同特點與經濟發展情況,使用差異性強的創新技術平臺,此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提供基礎,借助大型企業發展中引進的新興技術與人才,將其列為創新技術平臺的主要力量,為中小型企業提供借鑒。通過該地區與中科院的交流與合作在,開展多種產業科技交流大會,促使老工業基地快速振興。最后,促使人才的創新,老工地基地的振興,人才是關鍵。基于近幾年東北地區人才流失嚴重的情況,借助抗聯基地中經濟發展的精神,創建新的人才管理機制,以此吸引更多本地與外地的人才到此凝聚,提升老工業基地的市場競爭力。
2.3? ?促使產業結構優化政策的執行
一方面,老工業基地中主導產業技術獲得提升,其中主要產業為裝備制造業,并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定規格,如自主研發發能力強、技術成熟、生產條件雄厚等,此在全國制造業也是佼佼者。但是在東北抗聯基地中,不同地區的產業發展情況不同,有的呈上升趨勢,有的產業發展速度則較慢?;诖耍涂衫脰|北抗聯基地區域經濟的發展情況,制定有效策略,促使老工業基地中多個產業協調發展,開展創新,升級設備與技術,進一步提升自主研發的力度,充分利用閑置的資源,促使東北老工業的振興。例如逐步淘汰技術差、設備落后、生產能力低的企業,由研發能力強與生產效率高的產業替代,建立主導產業。
另一方面,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力度。汽車、煤炭、鋼鐵等是東北抗聯基地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因此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摒棄傳統產業發展中技術水平落后、資源匱乏等情況,迎合城市發展,主要從下面幾點做起:首先,合理整合資源,以產業發展為中心,在政府有關政策的指引下,實現制度、企業、人才結合的多重創新機制,進一步促使產業發展經濟成效[4]。其次,創新技術后,將其逐步融入到傳統產業中,讓以往產業在發展中也能快速掌握核心技術,促使整個產業技術的升級。最后,增強對傳統產業生產形式的變革,實現產品的更新,旨在更加適應當今社會需求,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
3? ? ? 結? ? 論
綜上所述,全球經濟正在進行重組,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區域經濟需要利用現代化的管理理論及手段,提升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并結合東北抗聯基地區域經濟發展的情況,為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提供理論基礎,因此,東北老工業基地需要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未來未知的挑戰,帶動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內審處青年課題組,石洪雙.金融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方式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黑龍江金融,2015(3):12-14.
[2]林佐明.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金融支持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黑龍江金融,2013(2):8-11.
[3]宋冬林.新時代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著力點[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8,9(1):25-28.
[4]郭浩淼,崔日明,孟令巖.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挑戰與對策——以遼寧老工業基地為例[J].經濟縱橫,2016(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