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幼兒教育是幼兒成長最初的教育階段,其效果尤其取決于家庭教育。因此,家園合作十分重要。只有在家長的支持和鼓勵下,學前教育的各項活動才能順利開展,對孩子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幼兒園必須重視實施家園合作,更好地體現家園合作的價值。
小班的孩子大都在3~4歲,年紀尚小,對外界的感覺還處于朦朧期。他們的思維活動大多依賴于最直接的感性印象,只記得或關心眼前的事物,而不會深層次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考慮到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思維方式。
喜歡模仿是幼兒的另一個主要特征,也是幼兒發展的主要途徑。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行為對學生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孩子們會下意識地認為他們父母的行為都是對的,他們會在生活中模仿父母的言行,逐漸形成類似的語言習慣和行為習慣。因此,家長要清楚榜樣的力量,規范自己的生活言行,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示范,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解決問題。
生活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養自理能力最重要的時期就是幼兒期。讓小班幼兒定期進行動手實踐,不僅可以為小班幼兒提供一個實踐鍛煉平臺,也可以為小班幼兒樹立一種堅強的自信心。在小班幼兒培養中,培養他們一定的獨立意識,可以讓他們的成長收獲更多。這就需要家庭和幼兒園的配合,共同把培養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其出發點是讓小班幼兒在生活中具有自立、自理、自主的能力,使小班幼兒終身受益。幼兒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小班自理能力的培養,根據小班的年齡特點,逐步提高小班自理能力。
家園合作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幼兒園應發揮主導作用。幼兒園應根據小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開展生活自理能力相關活動。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要為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制定科學合理的活動方案,努力使培養內容科學合理地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滲透到相關活動中。
幼兒園可以借助生動的故事,加強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比如午餐后,幼兒園教師可以組織小班孩子們坐成一排,講一些自理能力的故事,讓小班幼兒從故事中明白可以通過勞動獲得幸福。教師講故事的出發點是借助故事情節和人物來影響小班的孩子,告訴他們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游戲是小班幼兒培養自我照顧能力的重要載體之一。自理能力與游戲的結合,有利于小班幼兒獲得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比如,幼兒園可以通過“送玩具回家”等游戲活動,幫助小班孩子學會如何合理地對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分類。“送玩具回家”游戲活動,不僅讓小班孩子學會了玩具的分類,還訓練了他們的坐姿和良好的紀律習慣。另外幼兒園要把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滲透到一天的生活中,比如規定小班幼兒不能挑食、不偏食、要獨立吃飯、吃飯時不說話、不要把飯菜掉在桌子上、努力保持桌子干凈、坐姿端正等。幼兒園教師要耐心細致,讓小班孩子掌握一些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們生活和學習的第一場所就是家庭,只有家庭積極配合幼兒園,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才能事半功倍。家長要為幼兒建立一個優質的家庭教育環境,比如:在孩子臥室張貼孩子獨立穿衣的圖片、獨立清潔玩具的圖片、小動物獨立刷牙的圖片、獨立在浴室洗臉的圖片等,讓孩子可以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中培養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參加能力范圍內的家務勞動,例如,早上起床時,小班的孩子可以練習自己穿衣服,刷牙時牙膏自己擠,學會自己刷牙、洗臉和吃飯。
家園合作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發展,是幼兒園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幼兒園與家庭在溝通的基礎上互動合作,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資源,才能更好地完成學前教育任務,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皋高新區桃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