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在臨床護理過程中,我們發現產婦產后會陰部位的護理,直接關系到產后產婦身體恢復情況以及是否能夠提供有效母乳喂養。因此,針對整個護理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問題,如何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就成了產科護士的重要工作內容。
會陰部位指的是女性陰道口與肛門之間的軟組織部位,包括皮膚、肌肉及筋膜,是自然分娩過程中胎兒的必經之道,自然分娩的過程會造成女性會陰部位不同程度的撕裂,例如會陰切開或撕裂修補,導致會陰部位產生疼痛。由于產婦產后需要母乳喂養孩子,使用藥物進行止痛并不是首選,所以醫護人員對產婦會陰傷口疼痛要積極進行干預,以保證產婦和嬰兒的身體健康。
具體臨床的護理措施是醫護人員在產后24小時內使用冰袋敷于產婦的會陰部位,24小時之后使用硫酸鎂濕熱敷會陰部位。24小時內的冰敷可以收縮會陰部位的皮下血管,從而抑制住血管的炎性滲出和出血癥狀,并能夠有效減輕產婦局部傷口的疼痛。而在24小時之后濕熱敷的方式,是利用熱源和藥物直接接觸患區,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促使損傷組織盡早恢復,也有利于炎性反應的吸收,起到一定止痛和消腫的作用。
采取自然分娩方式的產婦,比較常見的產后并發癥之一就是會陰水腫。導致會陰部位出現水腫癥狀的因素比較多,例如第二產程延長、反復進行陰道檢查、胎兒過大導致手術助產以及切口縫線過密等等,都有可能會影響到會陰部位的血液循環情況。懷孕期間孕婦不注意衛生情況、外陰陰道有發炎等也有可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會陰水腫。根據會陰水腫癥狀的不同程度可采取針對性的護理。若是輕度水腫,在產后2~3天即可自行消退。但較為嚴重的會陰水腫,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良,出現疼痛感,臨床比較常用的方法是產后24小時后濕熱敷或遠紅外線照射會陰傷口。
在分娩之后,產婦的機體抵抗力下降,細菌性陰道炎以及真菌性陰道炎都會引起會陰切口局部感染。胎膜早破現象會使得產程延長并額外增加感染的概率。正常情況下會陰切口經過一周才能夠愈合,如果進行了外縫一般5天拆線,但縫線拆除之后,雖表面組織已愈合,但深層的肌肉組織和筋膜則需要一個月多的時間才能夠得以修復。在此期間護士一定要提醒產婦避免進行性生活,否則有可能導致傷口出血引發感染。會陰部位的護理要求產婦一定要重視個人衛生情況,保持會陰部位處于清潔干燥的狀態,日常勤換消毒會陰墊,確保衛生。護理人員要指導產婦注意側臥位休息,避免惡露感染傷口,適當下床活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傷口恢復。
產婦出現了感染癥狀,處于不同的感染程度時,所采取的護理措施也不同。感染癥狀僅僅表現出傷口紅腫時,護理人員可以先使用0.5%的碘附沖洗消毒,然后使用50%的硫酸鎂濕熱敷,同時還要使用會陰紅外線照射30分鐘,每天照射兩次。感染癥狀表現為按壓出現疼痛感并有竇道存在膿性分泌物質時,護理人員應該先對傷口進行引流并及時拆除傷口縫線。較為嚴重的全層裂開患者應該要在局部清創術5~7天后,接受傷口內覆蓋有粉紅色肉芽組織的基礎上的二期分層縫合,并且在此后要加強會陰部位的護理,嚴格預防二次感染的發生。
生理上,女性會陰部位臨近肛門以及尿道,所以在日常排便之后應該要注意清潔,避免細菌感染。某些產婦在分娩之后可能會存在排便困難的情況,必要的時候可以建議產婦使用緩瀉劑,若是存在小便不暢,也可以使用導尿措施。產婦外陰的清潔是每天必須要做的,每天使用0.02%的碘附溶液進行沖洗,在大小便之后還要對于會陰部位進行額外的清洗,以確保局部的清潔,同時保持會陰部干燥,這樣有利于避免感染情況的發生或感染進一步加重。
會陰部傷口的疼痛及不適會使產婦容易出現不良的心理情緒,所以護士還需要對產婦多多鼓勵和安慰,減少產婦的心理負擔,指導患者日常勤換會陰墊,保持會陰的清潔,指導產婦進食高熱量的飲食補充,以確保身體康復時所需的營養。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