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

摘要:目的:分析CT增強掃描中離子型與非離子型碘造影劑(簡稱ICM)副反應對比效果。方法:主體為來院行CT增強掃描的506例患者。分A組和B組,均253例,行非離子型和離子型ICM掃描,對比副反應與掃描效果。結果:A組的掃描合格率略高于B組(P>0.05),副反應率低于B組(P<0.05)。結論:非離子碘造影劑(N-IICM)的CT增強掃描效果更佳,副反應更少。
關鍵詞:CT增強掃描;離子型;非離子型;碘造影劑;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445.3文獻標識碼:BDOI:10?郾3969/j.issn.1001-0270.2020.03.16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ide effects of ionic and nonionic iodine contrast media(ICM) in enhanced CT scanning. Methods: The main body was 506 patients who came to our hospital for enhanced CT scanning.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with 253 cases in each group. Nonionic and ionic ICM scans were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side effects and scanning effects. Results: The qualified rate of group A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P>0.05), the side effect rat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B(P<0.05). Conclusion: Nonionic iodine contrast media(N-IICM) has better CT enhancement effect and fewer side effects.
Key Words: CT Enhanced Scanning; Ionic; Nonionic; Iodine Contrast Media; Side Effects
CT增強掃描由高壓注射器和螺旋CT機聯合完成,可提高影像質量,增強健康組織與病變組織間密度差,與平掃相比,其診斷價值更高[1]。增強掃描需要借助ICM進行密度造影,但其存在多種副反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需要科學處理。臨床中ICM的種類較多,增強效果與副反應存在差異。本研究主體為2010年1月-2018年1月間來院行CT增強掃描的506例患者,旨在探究不同ICM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主體為來院行CT增強掃描的506例患者。納入標準為:年齡>18歲;無肝病、心腦血管疾病和腎病史;基于自愿原則參與研究。排除標準為:對造影劑不耐受;伴有精神或意識障礙;參與其他研究。隨機分A組和B組,均253例。其中,A組男141例,女112例;年齡范圍是19-75歲,平均(42.58±1.54)歲。B組男140例,女113例;年齡范圍是18-74歲,平均(42.42±1.39)歲。比較并無差異(P>0.05),允許對比。
1.2 方法
設備為全身螺旋CT機、自動高壓注射器,非離子碘造影劑(N-IICM)選擇歐乃派克,離子型碘造影劑(簡稱IICM)選擇泛影葡胺。靜脈注射劑量均是50-100ml。造影前應叮囑患者保持空腹狀態,使用1ml的有機碘溶液(30%)行碘過敏試驗,15-20min后評價結果,同時備好急救物品與藥品。碘試驗結果呈陰性方可進行造影處理,注入前需靜注10mg的地塞米松,以預防副反應。
1.3 評價標準
CT增強掃描效果:①興趣區實質的CT值改變>30Hu;②靶部位血管CT值改變>100Hu;③清晰可見病灶強化程度與方式。符合以上指標記作優;符合2項指標記作良;符合1項或0項指標記作差;優+良即為合格。
副反應等級:無任何不適反應記作無;伴有惡心、頭痛、瘙癢、背痛、四肢痛、面色潮紅、蕁麻疹和嘔吐反應記作輕度;伴有腹痛、多次嘔吐、嚴重頭痛、頸部疼痛、面部水腫、嚴重蕁麻疹與丘疹、一過性血壓降低和喉鳴反應記作中度;伴有昏迷、呼吸困難、休克和肺水腫反應記作重度[2]。
1.4 分析統計學
數據處理選用SPSS16.0軟件,幾率表達為[%],檢驗方法為X2值,統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0.05。
2 結果
2.1 對比掃描合格率
A組的掃描合格率為98.42%,B組為96.05%(P>0.05),如表1。
2.2 對比副反應率
A組的副反應率為5.53%,B組為11.86%(P<0.05),如表2。
3 討論
CT增強掃描通過造影劑注射可實現快速掃描,以獲取圖像。其能夠有效顯示病變組織密度影,提高診斷準確率。但造影劑會導致副反應,影響診斷安全性。造影前應嚴格篩查高危人群,對于年老體弱和藥物過敏者應在碘試驗的基礎上,綜合評估造影風險。并應該掌握增強掃描的適應癥與禁忌癥,講明掃描流程和ICM的副作用,使患者積極配合操作[3]。碘造影劑的藥理作用為供椎管、血管或體腔內CTT檢查使用,其對腹主動脈、肝臟和CT掃描具有增強作用。其經高壓注射后,可于24h內經尿液排出藥物原形,注射1h后,尿液中藥物濃度達到最高峰,不產生代謝物,且不會影響血流動力學、凝結參數與化學參數,效果穩定。本研究表明:A組的掃描合格率(98.42%)略高于B組(96.05%),P>0.05。說明兩種ICM的掃描效果均較佳,均能夠有效診斷疾病類型與程度。但A組的副反應率(5.53%)低于B組(11.86%),P<0.05。說明N-IICM的使用安全性高于IICM,原因主要是IICM的滲透性高,不具有高親水性,容易導致過敏反應。
研究中以碘試驗作為ICM使用標準,但有研究表明:碘試驗對副反應不具有預測效果,即二者不具有相關性。為此,臨床建議應在碘試驗的同時,實施副反應護理,具體為:造影前注射地塞米松,其具有較理想的免疫抑制功效,可減少過敏介質的有效釋放量,降低其活性,減輕副反應。可將ICM預熱至35℃,提高患者的耐受度。同時應掌握注射劑量與速度,研究均選用成人患者,其注射速度為2.5-3.0ml/s。注射后應及時觀察患者反應,若有不適立即處理。
ICM的副反應主要為惡心、頭痛、面色潮紅和蕁麻疹等輕度反應,而中重度反應的主要原因是空氣栓塞或錯誤操作,因此需要注射前將導管針頭與針筒連接管內空氣排盡,使針頭向下。并應規范操作流程,培訓相關人員掌握操作程序,指導患者保持科學的掃描體位,放松身體[4]。掃描后囑患者多飲水,加快ICM排出速度,通過合理的預防措施,防止副反應。
參考文獻:
[ 1 ]許衛紅,付文興.CT增強掃描中離子型與非離子型碘造影劑副反應的比較[J].海峽藥學,2017,29(7):197-198.
[ 2 ]吳淑芬.CT增強掃描中碘海醇造影劑不良反應的預防與護理[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129,132.
[ 3 ]王明龍,錢義紅.非離子型對比劑不同注射速率對CT冠脈血管成像檢查不良反應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9):56-58.
[ 4 ]王亞寧,時高峰,杜煜等.100kV管電壓腎臟增強CT掃描中造影劑最小用量分析[J].山東醫藥,2017,57(39):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