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漢語分科教學,是建國以后,花的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集中優秀力量最多,中央領導最重視,力度也最大的一次語文教學改革。中央指定胡喬木領導,教育部由副部長也是人教社社長葉圣陶直接領導,伯簫是第一線總指揮。如此領導陣容是空前的。自那以后至今,也不曾有過。
1951年到1958年,這套教材從啟動到停止使用,歷時八年之久。從1951年3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工作會議,胡喬木在講話中宣稱,“語文教學的目的存在著特別混亂的現象,其原因是沒有把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分開”,提出分科的問題,同年6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下半年,語文教育界開始討論。1953年4月,教育部向中央政治局報告工作,提出改進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問題。毛澤東同志指示,語言、文學可以分科。并指定成立中央語文教學問題委員會,由胡喬木任主任。1953年12月,胡喬木向中央寫了《改進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報告》。1954年2月1日,毛澤東參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批準了這個報告。吳伯簫正是在這個緊要關口來到出版社。
他未來之前,教育部教學指導司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為分科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制定和編寫已做了許多具體準備工作。分科雖然是學習蘇聯(也是原俄國)的模式,內容卻無法照搬外國,必須從浩如煙海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中選材,必須研究當時尚乏共識的漢語語法,從中提煉出各方都能接受的臨時教學語法體系。吳伯簫的到來,對這項艱巨的工作是極大的促進。在他的領導下,文學教學大綱草案和教材初稿順利地編寫出來了。
伯簫對工作全心投入,一絲不茍,與葉老配合得很好。比如編輯初選的課文以及注解、練習等文字,他都一一親自審閱,經他同意再送葉老審定。伯簫他不光審閱,還自己推薦課文。他推薦的課文,不是在書本或報刊上標出所選的文章給大家看,而是親自抄寫一遍,用毛筆寫成優美的行楷,抄件本身就是藝術品。白天繁忙無暇,抄寫在深夜。他的辦公室夜夜燈火,有時亮到天明。他工作或寫作,通宵是常有的事。他笑著說,早晨用冷水洗個臉就精神了。
為了廣泛征求作家的意見,在伯簫的主持下,召開過幾次作家座談會,最盛大的一次是在和平飯店召開的。茅盾、臧克家、老舍、蕭三等文學大師都曾到會。在此之前,中學語文教材中雖然選入一些文學作品,和文學界卻很少聯系。這種交流不但聽到許多寶貴的意見,而且獲得文學界的理解和支持。與會者對中學語文課一律表示贊同,情緒熱烈。課本的初稿編出以后,伯簫還帶領我們出去調查研究,并且組織試教。計試教中學74所,參與試教學生27000多人,試教取得了極好的成績,廣大師生熱烈歡迎這項改革。至此,教學大綱草案及教材試教本均已定稿,各界輿論都表示支持,試教又給分科的施行提供了實踐的確證。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在全國推行)了。
(節選自劉國正《憶吳伯簫同志》,題目為編者加)
心湖漣漪
對于整個教育界來說,吳伯簫先生是不可多得的擁有一身正氣、高尚情操的文化名人、教育界泰斗。他的名字,將永遠在文學史、教育史上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