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對農業農村經濟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對農村疫情防控、春耕備耕、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帶來巨大壓力,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面小康和脫貧攻堅增加了一些難度。面對嚴峻疫情,農業農村應該如何應對?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疫情,廣大農村在疫情面前不退卻,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振了抗擊疫情的信心,這對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將產生積極影響,這些積極影響和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農村是個熟人社會,熟人多、親情濃,治理方式多元。一些地方開展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群眾自治,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先鋒作用,實行屬地村(社區)網格化管理,對返鄉人員精準定位、精準隔離、精準服務,打法科學管用,有效遏制了新冠疫情在農村蔓延。下一步,要重點做好農村“三類人”的管理服務工作。
農不待疫。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壓艙石”。各地要盡快恢復農業生產,確保農資下鄉進村入戶渠道暢通,抓好春耕備耕、春管備管,以網絡遠程指導等多種方式送技術服務下鄉,為努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打個好基礎。蔬菜、水果、肉蛋奶等“菜籃子”產品生產不能停,一頭關乎當季農業生產,一頭關乎城鄉居民生活急需,要做好市場供需和價格監測,適時調結構、保生產、穩渠道,防止滯銷脫銷斷檔。大型批發市場和電商平臺應面對疫情挑戰,搶抓農產品流通渠道變革機遇,為農戶和消費者搭建行之有效的供需平臺。要高度重視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防止新冠疫情與動物疫情兩碰頭,抓緊解決禽苗、仔豬、飼料等運輸不暢問題。
這次疫情,對春季農業農村生產帶來哪些影響,是否會影響當季農業種植結構和全年農業生產目標?
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加劇會給農業生產帶來較為嚴重的短期沖擊和潛在的長期影響。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在復工條件具備的前提下,農機、化肥、農藥、飼料等農資企業應盡早復工,不宜復工條件層層加碼。生產管理過程中,仍然要做好防疫工作,備好防疫物資、落實隔離場所、做好公共區域的保潔與消毒,加強職工的健康監測和防護措施。
二是在農業雇工、跨村作業機手、農資運輸人員、農技人員體溫正常并且做好防護措施的前提下,應允許跨村、鎮、縣流動,以保證正常的農業生產。
三是重視信息化手段的應用,避免重復的居家隔離。建立統一的信息系統,對流動人員原有體溫信息、隔離信息進行填報,到新的居住地時只要沒有經過疫區都應采信原來社區或村的隔離信息,避免重復隔離,實現村、鎮、縣聯防聯控,形成合力。
在加強疫情防控時,如何解決農資進村、農民下田、農技入戶等現實問題?
由于流通不暢和務工緊缺,疫情對種植業影響突出。一是全國多數農資經營網點都處于關閉狀態,北方省份一些地區存在農資庫存不足情況;二是大部分地區基層配送難度較大,多地農村道路封堵,造成農資難以下鄉;三是基層農技服務難以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培訓、觀摩、現場咨詢暫停;四是大戶特別是經濟作物的種植大戶普遍面臨短期的用工短缺問題。對此建議:
一是物流不通是制約目前生產、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核心問題,應保持綠色通道暢通,保證農資原料、禽苗、鮮活農產品等涉農類物資運輸暢通。特殊情況下可建立跨地區協商機制,由相關部門指定專職人員、專用車輛給種苗企業調配使用,保證省際、市際以及其他路途較遠且跨地區的生產類物資運送和運輸。
二是在生產物資配送過程中,可效仿目前城市物流配送的不見面提貨方式,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各地根據生產實際情況創新農資配送方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示范引領作用,在防控疫情的同時保證農資及時配送。
三是各級政府采取措施允許種植與養殖業產業鏈相關支持行業整體復工,給企業復工創造條件,明確企業復工條件與準備手續,開辟綠色通道盡快驗收,允許驗收合格的企業盡快開工。
發生疫情后,農民工返城一定程度上受阻,是否會對全年農民工外出務工就業產生影響?
疫情對農民工外出務工就業的影響,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交通管制導致農民工返城受阻;另一方面是疫情導致經濟需求下滑,企業用工需求放緩。
影響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疫情持續的時間長短,如果疫情近期結束,由于疫情與春節假期重疊,因此對農民工外出務工就業影響有限,反之則較大。
對于農民工的需求是往后暫時延遲還是當下的,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特點。比如以建筑和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部分企業用工需求會延后到疫情結束,而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大部分用工需求往往是當下的,不會因為疫情而延后。
如果農民工能夠很容易通過其他渠道就業,比如說自主創業或待在家鄉務農等的話,也就是說勞動力的供給彈性較大。目前來看,農民工的供給彈性不大,是比較剛性的,因此對農民工資性收入影響較大。
整體來看,疫情對于農民工用工需求的影響要大于對農民工供給的影響。
疫情當前,農企發展形勢如何,應當出臺哪些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支持農企共渡難關?
從企業內部管理來看,短期內企業運營較難完全恢復常態。由于開工復工延期、農民工錯峰返崗等原因,企業用工短缺、較難恢復正常生產。同時由于產能受限,其資產結構、產品結構等都受到影響。從企業外部經營來看,由于原材料供應緊張、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產業鏈受阻等,農業企業生存受到挑戰。針對當前疫情造成的沖擊,應積極出臺相關政策,保障農業企業渡難關。
一是生產經營支持。包括停征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企業用能及物流成本、延期繳納稅款、支持應急科技創新、減免企業稅費和房租等。
二是財政金融支持。包括給予獎補資金、實施貸款風險補償、增加信貸投放、降低融資成本、拓展直接融資渠道、加大融資增信力度、提供差異化“綠色通道”金融服務等。
三是社會服務支持。包括援企穩崗和緩繳社會保險費、鼓勵相關熱線和信息平臺發揮作用、建立企業應對疫情復工復產幫扶機制、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賬款長效機制、建立貿易糾紛專項法律援助機制等。
在當前疫情持續時間尚不明確的現實條件下,農業企業更應結合自身情況,切實理解政策要領,用好用足政策紅利,謀創新、尋變革、渡難關。
疫情的發生,對農民工外出務工和就業收入會產生多大影響?是否會對打贏扶貧攻堅戰和實現小康產生負面影響?
2020年“三農”領域的戰略部署和政策舉措緊鑼密鼓,一些既定的政策安排也亟待落實。疫情的發生,顯然會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村全面小康和脫貧攻堅帶來一些沖擊。這些沖擊是多領域、多環節的,但總體上看這些沖擊多在短期、不在長期。可以預計,沖擊也會對具體政策的落實方式提出挑戰,但對于既定戰略部署的影響不大。
在受影響的諸多領域中,比較棘手的是農民工外出務工和就業收入問題。受疫情影響,農民工外出務工和就業收入減少已經是既成事實。疫情結束后,必須長短結合、多措并舉,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
關于疫情對打贏扶貧攻堅戰和實現小康產生的負面影響,需要站在“三農”工作新的歷史方位一分為二地看待。2020年,我國還有300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沒有脫貧,確保剩余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消除絕對貧困問題不大,但從長期來看,緩解相對貧困任務更加艱巨。
受疫情影響,農村鮮活農產品進城、農業生產資料下鄉存在哪些障礙,如何解決?
全國層面建立供需信息系統,在無疫情的地區,由基層政府組織、按市場化運作方式購買鮮食農產品,及時運送到城鎮等消費者集中區域。在該過程中,加強各環節食品安全質量檢驗、嚴格參與流通環節的人員資格檢查。
重視對農資生產資料的生產和調撥,抓緊組織重要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建立供需信息系統,以備在疫情環節后迅速投放。對農業生產資料包括飼料等畜牧業生產資料實行農產品“綠色通道”制度。